首页 > 灵异恐怖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 第740章 手艺长巷与掌心的温度

第740章 手艺长巷与掌心的温度(1/2)

目录

离开听涛寺,顺着山涧汇成的溪流向东行走半月,一片青瓦连绵的老巷出现在平原上。巷口的牌坊刻着“百工巷”三个大字,字迹被岁月磨得圆润,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遒劲。

只是牌坊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两侧的木门大多挂着锁,门楣上“铁器铺”“竹编坊”“剪纸屋”的招牌,有的褪色,有的歪斜,像一群垂暮的老人——这里便是传闻中曾手艺云集的“手艺巷”。

巷尾的老槐树底下,坐着位编竹篮的老者,姓周,大家都叫他周伯。

他的手指缠着胶布,正用篾刀劈着一根青竹,竹丝在他掌心翻飞,很快就成了细密的竹篾。

见众人驻足,他抬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

“现在少见喽,年轻人都嫌这活计累,不赚钱。”

艾琳娜看着他脚边的竹篮,篮身编得细密匀称,提手处还藏着朵小小的竹花,忍不住赞叹:“周伯的手艺真好。”

“好有什么用?”周伯放下篾刀,指了指巷头,“去年来了个卖塑料筐的,十块钱三个,比我编三天的竹篮还便宜。现在除了村里的老人,谁还买竹器?”

他叹了口气,“以前这巷子里热闹着呢,铁匠铺的叮当声能传到街尾,剪纸张的姑娘总在门口晒太阳,染布坊的蓝靛香能飘出半里地。”

小托姆走进一家半开着门的铁匠铺,里面落满灰尘,铁砧上生着锈,墙角堆着些打了一半的农具,犁头的弧度还带着手作的温度。

“这些都是没卖出去的?”他拿起一把镰刀,刀刃虽钝,却能看出打磨的痕迹。

“王铁匠去年走了,”周伯的声音低了些,“他儿子嫌打铁呛,去城里打工了。这铺子就一直空着。”

他领着众人往巷深处走,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里面豁然开朗——

竟是间染布坊,架子上挂着几匹未完成的蓝布,角落里的染缸还盛着半缸靛蓝,只是已经发了霉。

“这是李婶的染布坊,”周伯抚摸着蓝布,“她染的布,太阳底下看是靛蓝,阴天看是藏青,能随光变色。可惜前年摔断了腿,就再也没来过。”

布架上还挂着块未染完的白坯布,边缘绣着细小的云纹,像是特意留的记号。

艾琳娜拿起那块布,指尖触到布料的纹理,突然想起蜡染工坊的蓝靛:“周伯,这染布的手艺,就没人继承了吗?”

“难啊,”周伯摇头,“光学制靛就要三年,染一块布要七道工序,年轻人耐不住这性子。”

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几片干枯的蓝靛叶,“这是李婶留给我的,说等有合适的人,就教他染布。”

正说着,巷口传来喧哗声,几个穿着工装的人扛着工具往里走,为首的拿着图纸,嘴里嚷嚷着:“这片老巷都要拆,赶紧通知住户搬家!”

周伯脸色一变:“不能拆!这是百工巷,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根脉!”

“什么根脉?就是堆破木头!”工头不耐烦地挥手,“下个月就要动工盖商场,你们赶紧腾地方!”

小托姆突然指着铁匠铺的墙:

“那是什么?”众人抬头,只见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康熙年间一直到民国,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一行小字:

“张记铁器,打刀三十年”“刘记竹编,传三代”……像一部刻在墙上的手艺史。

“这是‘百工谱’,”周伯的声音发颤,“每代手艺人都把名字刻在上面,说这样手艺就不会断。”

他突然跪坐在地,抱住工头的腿,“求求你们,别拆,我给你们磕头了!”

艾琳娜看着那些名字,又看了看周伯手里的蓝靛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她想起回春谷的药草,云栖阁的典籍,钟鼓楼的钟鼓——这些手艺,不也和它们一样,藏着时光的温度吗?

“不能拆!”艾琳娜上前一步,“我们可以把这里改成‘手艺博物馆’,让大家来看手艺人做活,学传统手艺,肯定比商场有意义!”

工头嗤笑:“谁会来看这些老掉牙的东西?”

话音刚落,巷口突然跑来一群孩子,是山下小学的学生,听说要拆老巷,特意跑来求情。

“我们要看爷爷编竹篮!”“我想学染布!”孩子们的声音脆生生的,像刚抽芽的竹子。

更让人意外的是,李婶被她儿子推着轮椅来了,她指着染布坊:

“我还能教染布,只要有人学!”几个退休的老匠人也闻讯赶来,有会剪纸的,有会做木活的,七嘴八舌地说要重开铺子。

工头看着突然热闹起来的巷子,又看了看墙上的百工谱,挠了挠头:“这……我得跟上面汇报汇报。”

接下来的几日,百工巷像被唤醒了。

老匠人们清理铺子,孩子们帮着扫地,艾琳娜和小托姆则帮着整理工具——给铁匠炉重新生火,把染缸里的霉水换掉,用回春谷的泉水浸泡蓝靛叶。

当第一炉铁水烧开时,通红的铁水映着老铁匠的脸,竟像年轻时一样发亮;

当李婶染出第一匹蓝布时,阳光下的靛蓝色流淌着,引得孩子们惊呼连连。

周伯编了个巨大的竹篮,摆在巷口当招牌,篮身上编着“百工巷”三个大字,竹丝间还嵌着各色染布的布条,风一吹,像面彩色的旗。

离开百工巷时,巷子里已经响起了久违的叮当声、编织声、剪裁声。

周伯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竹编的小盒子,里面装着片蓝靛染成的布,布上绣着个“艺”字。“这布叫‘传承’,”他笑得眼角皱纹堆成了花,“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手艺就永远活着。”

小托姆捧着盒子,突然问:“下一站,我们去哪?”

艾琳娜望着远处的大海,那里隐约有座渔村的轮廓。“听说那边有座‘望海寨’,寨里的渔民世代造船,只是近来,老船坞越来越冷清了……”

巷子里的锤声、笑声、孩子们的吵闹声混在一起,像首关于新生的歌谣。

艾琳娜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那些藏在掌心的温度,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都会像种子一样,在合适的土壤里,重新生根发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