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济公传奇 > 第628章 图东吴定谋,讨西虏奏捷

第628章 图东吴定谋,讨西虏奏捷(1/2)

目录

却说晋武帝司马炎的继后杨氏,名芷,字李兰,小名叫做男胤,年方二九(二九十八,年方二九就是十八岁),饶有姿容,并且德性婉顺,能尽妇道。详叙后德,影射下文贾后之悍。

杨芷自从入继中宫,与晋武帝司马炎情好甚欢,大略与前后相似。继后杨芷之父杨骏曾为镇军将军,至是进任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杨骏有弟杨珧,任职卫将军,独上表陈情道:“纵观古今,凡一族二后者,没有保全的,必受灭亡宗族之祸,请求将我的表章收藏在宗庙。如果微臣将来说的话得到证实,可免我之祸。”看似似有先见,然而看到后文,实在就是要挟之语。

晋武帝司马炎准如所请,于是将杨珧文表留藏。惟杨骏自恃国戚,仗宠生骄,尚书郭奕等,上表称杨骏器量狭小,不宜重任,晋武帝司马炎因为继后杨芷之推爱,竟而无有少许省悟。又是一误。

镇军将军胡奋,见杨骏骄侈,竟直言相规道:“公仗着女儿为皇后,真是越来越强横了。历观前代历史,凡是和天子结亲的,没有不遭灭门之祸的,只不过早晚而已。看你的举止,正该因此而加速祸患的到来。”

杨骏瞿然道:“您的女儿不是也在天子家里吗?何必责我?”

胡奋闻言,微笑说道:“我的女儿只是给你的女儿当仆人而已,不可能造成什么好处或害处!不如公门显赫,令人侧目,此后还请公三思!”可谓是诤友。

杨骏终不以为意,并且还怀疑胡奋是心有妒意,怏怏别去。既而卫将军杨珧等,上言“古时封建诸侯,实为屏藩王室起见,今诸王公皆在京师,实与古意未合,应一律遣使出镇,俾就外藩。且异姓诸将,散屯边疆,非皆可恃,亦宜参用亲戚,隐为监制”云云。

晋武帝司马炎于是核定国制,就户邑多少为差,分为三等。大国置三军,共五千人,次国二军,共三千人,小国一军,共一千五百人。凡诸王兼督军事,各令出镇,于是徙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兼领邺城守事。渤海王辅司马孚三子。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

东莞王司马(亻由)已莅徐州,徙封琅琊王。汝阴王司马骏已赴关中,徙封扶风王。又徙太原王司马颙,司马孚之孙,为后来八王之一。为河间王,河间王司马威为章武王。司马威亦是司马孚之孙。尚有疏戚诸王公,悉令就国。

大家恋恋都中,不愿远行,奈因王命难违,不得已涕泣辞去。寻又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改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数子年尚幼弱,皆留居京师。

征南大将军羊祜,久镇襄阳,垦田得八百余顷,足食足兵。襄阳与东吴边境接壤,吴主孙皓,乃是吴主孙权之长孙,粗暴骄淫,好酒渔色。

且说如今东吴之主孙皓,二十三岁时由群臣拥戴登基为帝。到了凤皇二年(273年)春三月,西晋的泰始九年,东吴皇帝孙皓任命陆抗为大司马。秋九月,东吴皇帝孙皓改封淮阳王为鲁王,东平王为齐王,又册封九个儿子担任陈留、章陵等王。这样一共十一王,每个王派给三千兵。大赦。

吴主孙皓的爱妃派人到市场上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以前是孙皓宠爱的臣子,凭借孙皓的待遇将人绳之以法。爱妃告诉孙皓,吴主孙皓大怒,借口其他事锯断陈声的头,将他的身体扔到四望山之下。

当时吴国有许多谈论吉祥符瑞的人,吴主孙皓向侍中韦昭询问这件事,韦昭说:“这不过是人家箱笼里的寻常物罢了!”韦昭担任左国史之职,吴主孙皓想给自己的父亲作纪,韦昭说:“文皇帝没有登天子之位,应当作传,不应当作纪。”

吴主孙皓听了,心中很是不快,逐渐显露出对韦昭的谴责与怒气。韦昭忧郁恐惧,于是上书陈述自己年事已高,请求免去他侍中及左国史二项官职,但是吴主孙皓不允许。有时候,韦昭得了病,吴主派医生、送医药监视护理,催促他快些上朝。

吴主孙皓召集群臣饮酒,不管能不能喝,一律限定必须喝七升。至于韦昭,唯独用茶代替酒,但以后就越来越强逼他。另外,饮酒之后,吴主孙皓经常指使近臣嘲弄公卿大臣,揭露他们的隐私和短处拿来取乐;大臣们这时若有过失,就被拘禁起来,甚至于杀头。韦昭认为,不顾脸面地诽谤、中伤,会使人的内心增长怨恨情绪,使群臣之间不和睦,这并不是好事,所以他只是在经义方面发难质问而已。

吴主孙皓认为韦昭没有奉行他的命令,不忠心尽职,把前前后后对韦昭的愤恨、仇怨都积累起来。于是拘捕了韦昭,把他投进了监狱。韦昭通过狱吏上书陈词,献上了他写的书,希望以此求得赦免。但吴主孙皓却责备他的书脏又破旧,愈加责怪他,于是杀死韦昭,把他的家族放逐到零陵。

说起杀人,吴主孙皓恐怕是三国时代在位的君王里面最残暴的一个了。有一个郡县,有一年遭遇旱灾,当地百姓无力交纳赋税,郡太守不敢说不征收,只是上疏给东吴朝廷请求延期,吴主孙皓大怒,认为这个郡太守要“”树私恩”(树立个人恩义收买人心,也就是拿朝廷的利益换取个人的好名声),于是就派人将他斩杀。

吴主孙皓身边有一个大臣看到当今吴王不断残杀无辜,于是婉转地劝谏了一次,孙皓却心里不服,登时怒火中烧,把这位大臣残任杀害,并且让人把这个大臣的皮剥下来给其他大臣观看。

又有一次,吴主孙皓看到有两位大臣交头接耳谈论什么,他却认为这两个人是在私下议论自己,于是下令将他们流放到交州,又秘密命令交州的地方官员将他们处死。

这两位大臣之中,其中有一个被处死了,另一个却没有,原因是他突然中风,丧说不了话,吴王孙皓却怀疑此人是装聋作哑,于是派人毒打他,这个大臣非常可怜,被毒打得手脚都断裂了,奄奄一息,最后也被杀了。

当初提议让孙皓当皇帝的两位大臣看到孙皓如今是这副德性,深深感到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孙吴的百姓,为此他们私下里狠劲地扇打自己的耳光,边打边哭边抱怨:“真是瞎了眼,当初怎么就看上这么一个人,让他当皇帝。”

没成想,这件事情被人秘密报告给了孙皓,吴主孙皓大怒,立即派人把这两位大臣杀了,还不解气,又命人把他们的尸体扔到河里喂鱼,并且下令把他们的家属也都全部杀掉。

吴王孙皓不仅嗜杀,并且荒淫无度,在位时期,下诏在孙吴管辖下的各州郡选美,女子到了十五六的时候就要登记备案,没有被选中的才能出嫁,就连大臣们的女儿也不例外。很快,吴主孙皓的后宫里的嫔妃、宫女就有近万人。

据《会稽后贤记》记载,当时有谢承的孙女谢仙女炙面服醇醯,变得面黄肌瘦,从而避免入宫为妃。

与此同时,吴主还强制让群臣干体力劳动,搬运木料,帮忙建设宫殿,有些年纪大的臣子,体力不支,活活累死。看见有臣子停下来休息的,就命人鞭打他们。

孙皓在建业的后园里意外得到一尊金佛像,据说应该是春秋战国时候的阿育王塑造的,因为从秦汉到魏朝末期,那个时候,佛教还没传到江南一带。孙皓本来就不信佛,得到这个佛像后,命人把这个佛像放到厕所里,把厕纸放到佛像手里。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祖诞辰日)那天,吴主孙皓上厕所,恶作剧地说道:“今天是四月初八,是给佛洗澡的日子。”

说完,孙皓就往那座佛像的身上撒尿。回宫休息的时候,全身上下就肿了起来,疼的嗷嗷叫。孙皓占卜星官进行占卜,占卜星官对皇帝孙皓说:“圣上冒犯了一个很大的神。”

孙皓听了,非常害怕,于是连忙祭拜了当地所有的神,但是都没有效果。

宫女里就有信佛的,对皇帝说:“佛就是很大的神,陛下侮辱了佛像,是不是佛祖降罪呢?”

吴主孙皓听了相信了,趴在枕头上忏悔,说愿意皈依佛祖,非常诚恳,不一会,身上就感觉没有那么痛了,孙皓心里开始又担心又畏惧起来。

当初孙皓将佛教宣扬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斥为妖言,下令禁止在吴国传播佛教,违令者斩首。

有个臣子向东吴皇帝孙皓进谏说:大帝曾允许西域僧人康僧会弘扬佛教,说明佛教是有一定用处的,还是不要轻易禁止为好。”大帝指的是孙权。

吴主孙皓说:佛教如果与儒家圣典相符,就可以让他们传播。如果违反周孔之道,那就应当禁止。”周孔指的是周公与孔子。

另一位臣子则劝谏说:“据说佛之威力比一般的神祗还大,如将其禁止,臣担心会遭受不好的果报。”

吴主孙皓于是派大臣张昱去拜访僧人康僧会,听听他的意见。

张昱与康僧会见面后,双方就对佛教宣扬的三世因果的真伪进行了一场辩论,从上午一直辩论到下午,张昱理屈词穷,辩不过康僧会。张昱返回王宫报告孙皓,但是孙皓仍然不以为意。

时值今天,孙皓因辱佛像而身生恶,才想起康僧会,于是连忙让人去把康僧会请入王宫,请康僧会说法。

康僧会入宫说法,并且用香汤灌洗那尊受污的佛像。康僧会灌洗佛像,又让孙皓进行祷告,孙皓身上的病痛才痊愈了。

僧人康僧会请求吴主孙皓把那座佛像让自己带回寺院。孙皓准如所请。康僧会还劝孙皓保守道德,不要滥杀无辜云云。孙皓表面好言答应,其实心里还是不以为然。

康僧会无奈告辞离开,返回寺院。叹息道:“孙皓到底本性难移,最终还是因为胡作非为导致国家灭亡。”康僧会见东吴皇帝一意孤行,残忍无道,东吴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已不愿再延寿住世,于西晋咸宁六年,太康元年圆寂。

当时西晋的羊祜本来欲乘隙图灭东吴,但是因为吴国左丞相陆凯,公忠体国,制治有方,所以虚与周旋,故未敢东犯。

咸宁二年(276年)十月,晋武帝司马炎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恢复其贬降前的一切职权,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自行辟召僚佐。

此后,羊祜密令王濬缮甲训卒,广为戎备。经过七年的练兵和各项物质准备,荆州边界的晋军实力远远超过了吴军,而两年前陆抗病死,吴国境内又因为孙皓的高压统治使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这表明晋灭吴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羊祜有参军王濬,奉调为广汉太守,发兵讨伐益州乱卒,幸而即得荡平。

王濬得任益州刺史,讲信立威,绥服蛮夷。晋武帝司马炎征王濬为大司农,羊祜独密表留王濬,谓欲灭东吴,必须凭借上流。王濬才可专阃,不宜内用,晋武帝乃仍令留任,且加王濬为龙骧将军,监督梁益二州军事。

当时吴中有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王濬,籍隶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人,小名正叫做阿童,小具大志,丰姿俊逸。

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些素来不廉洁的官吏听说他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濬,并指着告诉了母亲说王濬这个人非是凡器,是个人才。母亲听了女儿的话,转告给了丈夫,于是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濬。夫妻两人琴瑟和谐,不消细说。事虽然与贾午相似,但是彼为苟合,此实光明。

后来,王濬受征南将军羊祜征辟,“参征南军事”,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叔父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

羊祜说:“王濬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不要轻视他。”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徐女尚垂青眼,何况羊叔子。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丁多不愿养育。王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转任广汉太守,对百姓广施德政,百姓非常爱戴他。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一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后,因为不解此梦预兆,对此心中十分厌恶。

主簿李毅拜了两拜表示祝贺道:“三个刀是州字,又增加一个,府君将要做益州刺史吧!”

不久后,益州牙门将张弘发动叛乱,杀死益州刺史皇甫晏,晋朝廷果然迁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设下计谋,将张弘等人全部杀死,平息叛乱,因功封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

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王濬得监督梁、益二州,羊祜欲借上流势力,顺道讨伐东吴,并且因为王濬之名与童谣相符,即表闻晋廷,请饬令王濬密修舟楫,为东略计。

晋武帝司马依羊祜所以言下诏让王濬修造舟舰,王濬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益鸟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

吴国建平太守吾彦取些木片呈给吴主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

吴主孙皓方盛筑昭明宫,大开苑囿,侈筑楼观,采取将吏子女,入宫纵乐,还有何心顾及外侮?接得了吾彦的奏表,简直是不遑细览,便即搁过一边。

吾彦不得皇帝答诏,于是自己命令工人冶铁为锁,横断水路,作为江防。适吴西陵督军步阐,因为惧罪而投降晋朝廷,吴大司马陆抗,陆凯从弟,自乐乡督兵讨伐步阐,围攻西陵。羊祜奉诏前往援助,自赴江陵,别遣荆州刺史杨肇攻打陆抗。

陆抗分军抵御,击败杨肇。羊祜闻杨肇败还,正拟亲往督战,偏西陵已被陆抗攻入,步阐被诛,屠及三族。羊祜只好付诸一叹,率兵还镇。

晋武帝司马炎罢杨肇之官,任羊祜如旧。

鉴于历史上孟献子经营虎牢而郑人畏惧,晏弱筑城东阳而莱子降服的经验,羊祜挥兵挺进,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五座城池。并以此为依托,占据肥沃土地,夺取吴人资财。于是,石城以西均晋国占有,吴人来降者源源不绝。

羊祜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

羊祜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

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做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

羊祜又曾通使陆抗,互有馈遗。陆抗送羊祜酒,羊祜对使取饮,毫不动疑。及一次陆抗生病,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

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叔子怎会用毒药害人呢?”仰而服下。(叔子乃是羊祜之字)

当时人都说,这可能是春秋时华元、子反重现了。

对于羊祜的这些作法,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会不战而被征服的。我们只保住边界算了,不要为小利而争夺侵扰。”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