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济公传奇 > 第630章 晋武帝太康之治

第630章 晋武帝太康之治(1/2)

目录

却说王濬自以为功大,而被王浑父子及豪强所压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弹劾,每次进见晋武帝的时候,总要陈说自己征伐的劳苦,及被诬告冤屈的情状,有时显出愤愤不平的样子,退出时不向晋武帝告辞。晋武帝每次都宽恕他。

益州护军范通,是王濬的外亲,对王濬说:“卿的功业是盛大的,可惜有这大功业的人未能尽善。”

王濬说:“这话什么意思?”范通说:“卿凯旋归来之日,应该戴上隐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人问及此事,您就说:“平吴全凭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哪有这种力量呢!”如能这样,那么颜回老聃之不夸其德,汉龚遂“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对,又怎么能胜过您呢!这就是蔺相如所以能让廉颇屈服的原因,王浑对此能不惭愧吗?”

王濬说:“我开始害怕会发生类似邓艾灭蜀而被杀的事情,怕灾祸及身,不得不说,也不能把话藏在胸中,这是我的偏激啊。”

当时的人都认为王濬功劳大而封赏轻,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县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诉说王濬受委屈。晋武帝才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浑到王濬家里去,王濬安排卫士严加戒备,然后才接见,他们两个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备。王濬平吴之后,因功高位重,不再守俭素之业,于是食则佳肴,衣则锦绣,纵情奢侈享受。他所征召引荐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遗故旧。后来又转王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后宫妃嫔众多。尤其是在平定东吴之后,他收纳吴帝孙皓宫中的数千名宫女,使内宫的嫔妃人数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了让晋武帝司马炎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于是有个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舔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后人常以这一命为“羊车望幸”的故事表示嫔妃渴求得帝王的宠幸;以羊车降临表示宫人得幸,以不见羊车表示宫怨。

当初医学家皇甫谧,四十多岁得了风湿病,半身瘫痪,长期卧床,但是他博览群书,很有才华。当时还是魏相的晋武帝司马炎得知这个情况后,多次下诏要他出来做官,但他推说有病,婉言谢绝。他在病床上开始摸索针灸,一边攻读医书,一边在自己身上做试验。

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晋武帝又请他,他自表就帝借书,晋武帝司马炎于是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晋武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着作郎等,皆不应,着惊世骇俗的《笃终论》。

太康元年(280年),在灭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将全国的版图划成为十九个州,州之下共设郡、国一百七十三个。政府所统领的在籍人口为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

同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州郡地方政府解散或削减下辖的军队。规定,刺史只作监司,罢去其将军名号,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兵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太守治民。

晋武帝司马炎说,这是对汉末州刺史既统政事,又掌军权的弊病进行改革,用意在于维护“天下为一”,防止重新出现“四海分崩”的局面。在州郡去兵的同时,他规定大郡设置武吏一百人,小郡设置武吏五十人,以维持地方治安。但在当时,这一举措就遭到了尚书右仆射山涛、交州刺史陶璜的反对。

当初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司马炎一度病重,当时朝野人士都属意司马攸继位,河南尹夏侯和甚至公开劝同时为司马衷、司马攸岳父的贾充说:“立人当立德。”贾充默认不答。与司马攸交恶的荀勖、冯紞心知晋武帝司马炎一心想传位于儿子,于是劝晋武帝司马炎遣司马攸就国,离开中央。晋武帝司马炎心中赞同,遂转授夏侯和为光禄勋,夺去贾充的兵权,但对司马攸、贾充仍加官晋爵,以示尊崇。

荀勖、冯紞乘机挑拨说:“群臣皆归心齐王,陛下万岁后,太子很难嗣位。陛下如果不信,可以让齐王外出,必然举朝反对。”果然,司马炎调司马攸去青州的诏书一下,许多大臣纷纷上表谏阻。司马炎又气又恼,贬斥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女婿:王济和甄德。次年正月,他又将几个上表的博士,收付廷尉科罪,多亏尚书夏侯骏等人出面辩驳,才免去他们一死。

到了太康四年(283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催促司马攸立即启程。司马攸愤怒成疾,乞求宽限日期。晋武帝司马炎派去御医察看病情。御医谎称齐王无病,于是司马炎再次下诏催促。弄得司马攸只好带病辞行,结果加重病情,呕血而亡。

晋武帝司马炎这才知道齐王司马攸不是装病。于是晋武帝用惩办几个御医的办法,以塞罪责。晋武帝司马炎极力排斥司马攸,用自欺欺人的办法巩固太子司马衷的地位,这就为其死后,司马衷无力控制政局,引起天下大乱而埋下了祸根。

太康年间,妖异之事频繁发生,民间或有传言,乃是妖魔与神仙斗法,故乱象频出。

太康四年,会稽郡的蟛鼓和蟹,都变成了老鼠。这些老鼠遍布田野,大肆咬食稻谷,造成灾害。它们刚变成的时候,只有毛肉没有骨头,行走不能越过田埂。几天之后,就全变成了母老鼠。

太康五年(284年96),东吴废帝归命侯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葬在洛阳的北邙山。其东吴的滕皇后亲自为他写了哀悼文,文章甚是悲痛凄楚。

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因九品中正制是“权时之制”,不但“未见得人”,反而有八种弊病。于是他上书要求废止该制。在奏疏中,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使中正可以任意弄虚作伪,营私舞弊。“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效,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它使朝廷的吏治腐败,“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由于中正公然接受贿赂,上下其手,所以“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绩于官而获高叙”,真正有才能的人反倒被埋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着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之初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

同年正月,有宫人在武库里进行清洁工作的时候,看见有两条龙出现在武库的井中。武库,乃是帝王用以威慑防御的兵器所珍藏的地方。有会占卜的人说将来不久会出现诸侯王互相残害的现象。

太康六年(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书》前四卷称纪,《蜀书》、《吴书》有传无纪。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蜀汉时至西晋官员、史学家。

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他为人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着称。

陈寿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的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候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当初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重臣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着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着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晋武帝的嘉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