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捣金陵俘虏孙皓(1/2)
却说马隆既讨平秦、凉,晋朝朝议将加赏西征将士,偏有人出来阻挠,谓西征将士,已加显爵,不宜更授。
独卫将军杨珧进驳道:“前由马隆挑选骁勇,稍加爵位,不过为鼓励起见。今马隆荡平西土,不给赏赐,朝廷将来如何用人,反觉得朝廷失信了。”
晋武帝司马炎闻言,也以为然,遂颁诏酬勋,赐爵加秩如例。先是西北未平,尚不暇顾及东南,吴主孙皓,还以为是四境平安,乐得淫佚。
吴主孙皓每宴群臣,必令沉醉,又曾置黄门郎十余人,秘密暗中监察,群臣醉后忘情,未免失检,那黄门郎立即纠弹,孙皓即令将失仪诸臣,牵出加罪,或剥皮,或挖眼,可怜他无辜遭谴,徒害得不死不活,成为废人。
晋益州刺史王濬,察知东吴情事,遂奉表晋廷,略谓:“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臣造船七年,未得出发,反致朽败。且臣年七十,死亡无日,愿陛下无失时机,亟命东征!”
晋武帝司马炎复召廷臣会议,贾充、荀勖等仍执前说,力阻行军,唯张华回忆羊祜所言,赞同王濬建议。
适将军王浑,调督扬州,镇守寿阳,与吴人屡有战争,遂上言:“孙皓不道,意欲北上,应速筹战守为宜。”
朝议以天已严寒,未便出师,决待来春大举,晋武帝亦乐得休暇。
一日,正召入张华弈棋,忽然由襄阳递入急奏,晋武帝不知何因,连忙即展开一览,见奏中署名,乃是荆州都督杜预,大略说的是:
故太傅羊祜,与朝臣异见,不先博谋,独与陛下密议伐吴,故朝臣益致龃龉。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无功耳。近闻朝廷事无大小,异议蜂起,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获效之后,召责前时异议诸臣,始皆叩头而谢,此正所以塞异端,杜众枉耳。今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又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亦得无及矣。时哉勿可失,惟陛下察之!
晋武帝司马炎览毕,顺手递给张华观看。张华看了一周,便推枰敛手道:“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及今往讨,可不劳而定,幸勿再疑!”
晋武帝司马炎毅然道:“朕意已决,明日发兵便了。”张华乃趋出。
翌晨由晋武帝临朝,面谕群臣,大举伐吴,即命张华为度支尚书,量计运漕,接济军饷。
贾充闻命,连忙上前谏阻,荀勖和冯歔,亦附和随声。晋武帝不禁动怒,瞋目看向贾充说道:“卿乃国家勋戚,为何屡次挠我军谋?今已决计东征,成败不干卿事,休得多言!”
贾充碰了一鼻子灰,又见晋武帝脸上变色,且惊且骇,忙即免冠(脱下头冠、帽子)拜谢。
荀勖和冯歔二人,亦随着磕头。丑态毕露。晋武帝方才敛颜,命镇军将军琅琊王(亻由)出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发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发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发江陵,龙骧将军王濬与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士卒,浮江东下,东西并进,共二十余万人;并授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乃是杨骏之弟,为副将军,总统各军。分派既定,晋武帝才辍朝还宫。
吏部尚书山涛,素来以公正着名,曾甄拔人物,各为题奏,时称为山公启事。他见晋武帝决意伐吴,不便多嘴,至退朝后,但私语同僚道:“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若释吴以为外惧,未始非策,何必定要出兵呢?”山涛之语亦似是而非,彼时祸根已伏,即而不讨伐东吴,亦岂能免乱?
及东征军陆续出发,西方捷报又至,晋武帝益锐意东略,督促进军。龙骧将军王濬,筹备已久,一经奉命,率舟东下,长驱至丹阳。
时东吴丹阳监盛纪,出兵迎战,怎禁得王濬军队一股锐气,横冲直撞,无坚不破。
盛纪来不及奔还,立刻就被王濬的军队擒去了。
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
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得知上述情况,王濬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鼓棹直前。
时已为咸宁六年仲春,和风嘘拂,春水绿波,王濬与广武将军唐彬,驱兵来到西陵,西陵为东吴要塞,东吴派遣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及西陵监郑广,宜都太守虞忠,并力扼守。
不防王濬军队甚是厉害,一鼓作势,四面攀登,吴兵统皆骄惰,毫无斗志,蓦然看见敌军乘城,顿时惊骇而散,留宪和成璩等,还想巷战,奈何手下已皆逃遁离去,单剩得主将数人,孤立无助,眼见得束手成擒了。
王濬又乘胜攻克荆门、夷道二城,擒住吴监军陆晏,再下乐乡,擒住东吴水军统领陆景,江东大震。吴平西将军施洪等望风投降。
晋朝安东将军王浑,出发横江,得以攻破寻阳,击走了吴将孔忠,俘得周兴等数人,收降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又有镇南大将军杜预,进军攻向江陵,秘密派遣牙将管定、周旨等,泛舟夜渡,袭击占据巴山,张旗举火,作为疑兵。
吴都督孙歆,望见大骇,不禁咋舌道:“北来诸军,怕不是飞渡长江么?”当下派兵出发抗拒,被管定和周旨等人预先埋伏,突然兵起交锋,杀得吴军大败奔还。
孙歆尚未得知,安坐帐中,直到敌军冲入,方惊起欲遁,不防前后左右,已是敌人环绕,就使力大如牛,也无从摆脱,被他活捉了去。
管定、周旨二将,向杜预报告军功,杜预即亲自抵达江陵,督兵攻城。
吴将伍延佯请出降,暗中却部署兵士,登陴抵御。杜预已先料着,趁他行列未整,即命部众缘梯登城。东吴守兵措手不及,城池即而被攻陷,伍延战死。
江陵既下,沅湘以南各州郡,望风归命,奉送印绶。杜预仗节称诏,一一抚慰,令各就原官,远近肃然。
平南将军胡奋,亦得攻克江安,会奉晋朝廷诏命令,令胡奋与王濬、王戎,联合攻打夏口武昌,杜预但当静镇零桂,零陵桂阳。怀辑衡阳,且待江汉肃清,直指吴都未迟。
杜预于是分兵益、浚,胡奋与王戎亦互助王濬军队,一战攻破夏口,再战平定武昌,更泛舟东下,所向无前。
可巧春雨水涨,谣诼纷纭,贾充首先倡议,表请罢兵,略谓:“百年逋寇,未可悉定,况春夏交际,江淮卑湿,一旦疫疠交作,反为敌乘,宜急召还各军,置作后图。且此次行军,虽似顺手,所损实多,虽腰斩张华,未足以谢天下!”等语。
贾充屡次阻兵,终究未知所操何见,想来无非就是妒功忌能耳。幸而晋武帝不为少动,把贾充表文留中不报。
杜预闻贾充议辍兵,急忙抗表固争,一面征集各军,会议进取,有人从旁梗议,大旨与贾充相似。
杜预奋然道:“昔乐毅战国时燕人。借济西一战,几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以后,迎刃而解,还要费什么大力呢?”杜预遂指授群帅,径进秣陵。
东吴遣丞相张悌及督军沈莹和诸葛靓等人,率众三万,渡江逆战,行次牛渚,沈莹和张悌说道:“上流诸军,素无戒备,晋水师顺流前来,势必至此,不如整兵待着,以逸制劳。今若渡江与战,不幸失败,大事去了。”
张悌慨然道:“吴国将亡,贤愚共知,及今渡江,尚可决一死战,不幸丧败,同死社稷,可无遗恨。若坐待敌至,士众尽散,除君臣迎降以外,还有甚么良策?名为江东大国,却无一人死难,岂不可耻?我已决计效死了。”
到此已无良策,如张悌为国而死,还算是江东好汉。言讫,遂麾众渡江。到了板桥,与晋朝廷的扬州刺史周浚军队相峙。张悌便即迎击,两下相交,晋军甚是骁悍,吴兵尽管退却。约阅一二小时,但见吴人弃甲抛戈,纷纷遁去。诸葛靓料难支持,劝张悌逃生,张悌洒泪道:“今日是我死日了。我忝居宰相,常恐不得死所,今以身死国,死也值得,尚复何言。”
诸葛靓垂涕自去。张悌尚执佩刀,左拦右阻,格杀晋军数名。既而晋军围裹过来,你一枪,我一槊,竟将张悌刺死了事。沈莹见张悌死节,也不顾性命,力战多时,至身受重创,倒地而亡。吴人视此军为孤注,一经覆没,当然心惊胆落,风鹤皆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