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修建水渠的争论(2/2)
一般而言,熊木不会这么犹豫,能让熊木纠结的场景并不多,但这次除外。这次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是否将修建灌溉农田的标准水渠,作为部落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季的重点工程。
在后世的熊洪看来,修建水渠,提高灌溉效率和面积,自然是一件好事。纵观华夏历史,历朝历代,只要是政权稳定的朝代,必然会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耕。
但现在是原始时代,熊部落的大多数族人,还没有这种经验和意识,依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十分严重,认为一切要按照昊天的安排:昊天让部落风调雨顺,那就设立祭坛多奉牺牲;昊天让部落干旱少雨,那就进行祭祀祈求护佑。
不过这些愚昧的想法,熊木等人决计是不会有的,熊木的不确信,其实是反映了熊部落有远见的队长们内心的纠结,一方面,他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修建水渠的好处,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修建水渠的代价也了解很多。
“说说看,为什么说不清楚是好事或者是坏事?”
熊洪饶有兴趣地看着熊木,这个在明观院鼓捣出很多工具的部落族人,部落里仅次于族长、大巫师、水草和熊大的族人,现在又怎样看待自己提出的建设标准化水渠的计划。
“在修建水渠之前,我先说一下我们观察的结果。”
“今年从石雪队长的两块试验田就能比较出来,有水渠水源灌溉的粟田,产量要比没有灌溉的粟田,要高出近10斤左右。”
熊木将手中记录满满的手册翻开到其中的一页,指着上面说到,“今年的雨水情况严格来说还算是好的,虽然整体降水比去年少了一成,但总体影响不算太大,最终还是能够保持预期九成五的收获。”
熊木顿了顿,组织完语言后继续说道,“这其中有降水量减少不多的原因,但水源周围的土地,粟籽长势也不错。”
“不错,熊木队长说的很有道理,今年我们在围墙南边的那块土地上,种植了五百亩的种田,亩产差不多在145斤左右,而另一处距离水源比较远的种田,虽然看起来长势都差不多,但亩产却少了一些,只能勉强达到132-135斤左右。”
石雪的观点很有分量,毕竟是部落的种植队长,农事方面的各个环节,她都可以说是了然于心。
“我和明观院的教授们认为,这些水源地,会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有所影响,种下去的庄稼,就算没有降雨,也能吸收到一些水,要是主动去挑水浇地,那收获应该更多。”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修建水渠,那就修建吧,本身秋冬季并没有什么别的事情。”
熊黑虽然不是太懂农业种植,但这种差距明显的结果,正常人都会去做正确的选择。
“不行,修建标准水渠,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了,今年的秋耕还没有结束,工作量依旧大,这个时候开水渠,很不合适。”
出声反对的,却是熊石,他虽然是农事部门的二号人物,但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垦出更多的土地。而要是族长确定了修建水渠,那原本需要开垦土地的任务,就需要往后推延。
为了保证明年的耕地亩数提升,熊石自然会进行反对,况且,修建水渠能不能起到预想中的效果,谁都不敢说。
“再说了,今年降水要比去年少,这个观测我不说是不是有一定的问题,但谁敢说,昊天降下的雨水,明年就没有今年多?”
除了几个老“队长”,剩下的十几个族人,对熊石的话也开始思考起来,正如熊石所说,每年的降雨,可以被记录可以被观测但却不可以去人为的改变,所以也就无法预测。
“是啊,熊石说的不错,今年下的雨也不多,但也不影响粟籽的收成,跟去年相比,差别也不是很大。”
“更何况,只是修一条半米宽、半米深的沟渠,发挥的作用也有限,除了沟渠附近的农田,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办法灌溉到。”
这就不得不提一句,熊部落所谓的“标准化”水渠了,这种水渠不单单是一条水沟,而是深约两米,宽度在一米五以上的干渠,搭配上从干渠延伸出去的支渠,这些支渠根据地形,还要配以水塘、提水桔槔、水车等装备,另外还需要在一些地势起伏的地方,设置一些水闸、水井等设施。
总体而言,这些水渠光是开挖下来,就需要不少的人力物力投入,更别说需要让水渠发挥最大作用,必然要进行配套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