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学名张好古 > 第633章 鸡泽保卫战

第633章 鸡泽保卫战(1/2)

目录

岁暮天寒,漳南大地朔风凛冽,尘土与霜气交织弥漫。此时,清军铁骑深入畿南腹地,兵锋直指鸡泽、曲周等县,明军各部仓促驰援,一场关乎畿南防线安危的攻防战在漳河两岸骤然打响。

初六日,清军左翼军已然完成战略部署,于鸡泽县城东二十里的漳河尹村桥安营扎寨,营垒连绵,旌旗蔽日,锋芒直指鸡泽县城。

这座横跨漳河的尹村桥,既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也是清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清军据此扎营,既掌控了水源与粮道,又形成了对鸡泽县城的合围之势,一场恶战已箭在弦上。

鸡泽县城地处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城墙虽经修缮,但高度与厚度均不足以抵御精锐清军的强攻。

当时城内守军数量有限,且多为地方民兵与少量卫所兵士,武器装备简陋,面对清军主力的压境,全城上下人心惶惶。

清军扎营甫定,便立刻展开攻城准备,士兵们砍伐周边树木制作云梯、撞车,弓箭手列阵于阵前,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掩护步兵逼近城墙。

城上明军虽势单力薄,但在知县与守城军官的率领下,凭借城防工事顽强抵抗,滚石、擂木、火罐纷纷从城头落下,一次次击退清军的冲锋,城墙下很快堆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漳河水面被鲜血染成暗红,凛冽的寒风中,厮杀声、呐喊声、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就在鸡泽县城岌岌可危之际,天津总兵官刘复戎率领的援军星夜驰援,及时赶到了战场。

刘复戎身为天津镇总兵,久历沙场,所部士兵多为训练有素的边军精锐,配备有鸟铳、火炮等火器,战斗力较强。援军的到来,如雪中送炭,极大地提振了城内守军的士气。

刘复戎抵达战场后,并未急于入城,而是迅速观察清军阵形,发现清军主力集中于城东尹村桥大营,攻城部队与大营之间有一段开阔地带,且清军因连日攻城已略显疲惫。

于是,刘复戎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内外夹击”之策,一面派遣使者入城通报守军,约定同时发起攻击,一面将援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副将率领,从侧翼迂回至清军攻城部队后方,另一部则由自己亲自率领,正面冲击清军阵形。

约定时刻一到,城内守军突然打开城门,呐喊着冲向清军攻城部队,而刘复戎率领的援军也从正面与侧翼同时发起猛攻。

清军猝不及防,阵形瞬间大乱,攻城部队腹背受敌,陷入明军的包围之中。刘复戎一马当先,手持长矛冲入敌阵,所部士兵紧随其后,鸟铳齐发,火炮轰鸣,清军士兵纷纷倒地。

这场激战从午时一直持续到黄昏,双方反复冲杀,死伤惨重。最终,明军凭借顽强的斗志与默契的配合,成功击溃清军攻城部队,此战共阵斩首级六十余颗,缴获战马、兵器若干。

清军见攻城失利,援军又战力强悍,担心陷入更大包围,遂连夜拔营,向东北方向退走,鸡泽县城之围暂解。

关于刘复戎所率援军的具体兵力,翻阅《巡抚山东颜继祖谨题为塘报夷情事》等明清史料甲编相关记载,均未找到明确记载。结合当时天津镇的驻军编制与畿南战事的紧急程度推测,刘复戎所率援军兵力应在数千人左右。

彼时,清军入关以来,分兵多路劫掠,畿南、山东等地警报频传,明军兵力分散,天津作为京畿门户,需留兵驻守,因此刘复戎所能抽调的援军数量有限,但正是这支援军的及时赶到,才化解了鸡泽县城的危局,其战功不可磨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