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鸡泽保卫战(2/2)
不过,史料中对此次援军兵力的缺失,也为这场战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或许是当时军情紧急,塘报中未及详述,亦或是后续史料编纂时有所遗漏,这也成为研究此次战事的一个小小缺憾。
十二月初七日,就在鸡泽战事稍缓之际,另一位明军重要将领——总监军高起潜率领大军在威县南坛一带扎营。威县与鸡泽相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畿南与鲁西的交通枢纽。
关于“南坛”的具体位置,史料中并无明确界定,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态势与威县县城的地理布局分析,南坛极有可能位于威县县城西南方向。
此处地势相对较高,视野开阔,且临近河流,既便于扎营布防,又能控制周边交通要道,进可驰援鸡泽、曲周,退可固守临清,是一处理想的驻军之地。高起潜身为总监军,手握重兵,其军事部署对整个畿南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时,卢象升所率明军主力正与清军在畿南另一战场鏖战,作为明军在畿南的主要统帅,卢象升急需各路援军的配合与支援。那么,卢象升与高起潜之间在此时是否进行了联络?卢象升派出联络官,可是高起潜扣下此人,让卢象升不得以知道高起潜部在什么地方。
这也成为后世史学研究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当时的军情来看,卢象升与高起潜所部相距不远,且同属明军序列,按理说应当互通消息、协同作战。
但为何史料中没有相关联络的记载?或许是当时战事紧张,双方往来书信未能留存;或许是因通讯不便,联络未能及时送达;亦或是存在其他不为后人所知的隐情。
这一联络上的“空白”,也成为后来部分史料指责高起潜在鸡泽拥兵不救援卢象升,反而向临清退走的说法来源
卢象升在巨鹿孤军奋战时,高起潜手握重兵却坐视不理,甚至主动退往临清,导致卢象升最终力战殉国。
但结合鸡泽、威县当时的战事来看,这种说法或许有失偏颇。高起潜率部驻扎威县南坛,其初衷可能是为了呼应鸡泽、曲周的战事,形成掎角之势,牵制清军兵力。只是后来清军兵力调整,战局发生变化,高起潜为保存实力,才选择向临清退走。
而卢象升与高起潜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络与协同,或许才是导致明军未能形成合力、最终战局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非单纯的“拥兵不救”。这一历史争议,也反映了当时明军内部指挥体系的混乱与弊端,各路将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最终难以抵挡清军的攻势。
卢象升指挥不动高起潜,高起潜是保存实力,这很可能就是。
与此同时,清军在鸡泽县城受挫后,并未完全放弃在漳南地区的劫掠与进攻。
十二月初六日这天,另一支清军部队出现在鸡泽县南边邻近的曲周县境内,并迅速向县城逼近,在县北里民屯一带开始大肆抢掠。曲周县与鸡泽县地域相连,同样地处平原,无险可依,面对清军的突然来袭,当地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县城内外一片混乱。
曲周知县李岩,是一位颇具胆识与责任感的官员,面对清军的劫掠与逼近,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迅速组织城内及周边乡村的民兵,积极备战。
李岩深知,曲周县城守军薄弱,仅靠现有兵力难以与清军正面抗衡,但如果放任清军劫掠,不仅百姓遭殃,县城也将面临被攻破的危险。
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城防,组织民兵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准备守城器械;另一方面,针对清军劫掠时分散作战的特点,采取“灵活出击、袭扰牵制”的战术,避免与清军主力正面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