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纳谏理政(2/2)
随着多年战乱,朝廷对着边境的控制力减弱,不得不放弃了其中的大片土地,这里不乏有盐池。而最出名的,便是武都与天水之间的始昌县。始昌县,又名卤城,卤者,西方咸地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里盛产盐池。若是能长期占据此县,便能解决汉中的缺盐问题。只是考虑到其与天水极近,极可能激起与天水郡的冲突。
对于汉中缺盐这个问题,倒是刘羡没料到的。因为他此前在夏阳治政时,能从河东运盐,从未出现过短盐的情况,就不用多费心思。后来李矩在河东担任太守,甚至靠向周遭走运私盐,悄悄地大赚了一笔,也才能供养起河东郡的巨大开销。
不过既然魏浚提到这个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刘羡便没必要再拖宕时日,长篇大论了。恰好他麾下也有适合负责此事的人选,前些年来,薛兴一直在负责走私河东的私盐,并无疏漏。如今既然需要人来重建盐政,那自然是他最为合适。
再考虑到,也该是为皇甫重解围的时候了,刘羡便决心拿下卤城。他先任命薛兴为始昌令兼盐官都尉,同时向熟悉当地地形的杨难敌下令,让他领麾下的八千仇池军,前去攻打始昌县,护送薛兴上任。
如今天水太守的注意力还在皇甫重身上,始昌县一定防御薄弱,多半能迅速拿下。而一旦拿下,必然吸引天水太守的注意,正好又为皇甫重突围创造条件。若其突围成功,刘羡希望他能驻留在始昌县,这样就按照原有设计一般,既能保留对秦州的影响力,也能扼守秦州南下的道路。
而第三篇刘羡特地关注的上表,则与民生无关了。
这是一篇由何攀著述的表文,他上表刘羡,希望刘羡慎重考虑如今的旗号问题。
在离开洛阳之后,刘羡虽完成了规模浩大的远徙行动,成功带领二十余万百姓,远赴三千里,翻越秦岭进入汉中,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可问题在于,想要真正在民众中树立起威望,这还是不够的。
一位真正的君主,不仅仅要得到百姓的敬仰,同样也要让百姓明白他的心意。所谓上下一心,并不是,上位要像操纵木偶一样操纵下级,这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下级也是人,也想要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有何意义。若心中怀有迷惑,做事也往往就会迟疑不定。
因此,君主要学会将表露自己的志向,要让上上下下的人都能听懂。如此一来,忠于君主的臣子便知道该如何做,不忠于君主的臣子,也会露出自己的反形。
而如今刘羡就处在这个旗号不明的问题之中。刘羡军进入汉中后,实际上已经和许昌朝廷相独立,可仍然在沿用晋室的爵位,这无疑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刘羡仍然想做晋室的臣子。可实际上,刘羡又屡次拜祭汉陵与武侯祠,以此表现自己复国的心志。
何攀指出这一点,如此左右摇摆,短期内或许不至有太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未免会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印象,让下属们也心生二意。
故而他建议,让刘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脱离晋室,直接在汉中称王。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公府上下必定团结一心,奋发对敌。
读罢这篇表文,刘羡觉得何攀得确有道理,但称王却又有些太过激进了。
眼下自己在汉中刚刚立足,周边的诸多势力中,多半都还是遥尊晋室。自己若是在汉中称王,必然会引起这些势力的警惕与敌视,许多原本能够缓和关系的势力,诸如刘弘、张轨,本来还可能和平相处,最后也会因政治上的表态而变得尖锐。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刘羡当下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即使把仇池二郡算上,自己一共也不过就三郡之地,连一州都没有占据,便声称要建国,未免会让人嘲笑为不自量力。更何况,家中还是有一部分亲属跟随在朝廷左右,刘羡也还要顾及他们的性命。
综合种种因素来看,想要称王的条件成熟,最早也要等攻下成都以后再谈。
不过对于何攀所提出的,要打出一个更响亮旗号的想法,刘羡是感到赞同的。他目前打出的“扶安卫乐”旗号,是对亡国耻辱的一种洗刷,也是对个人的一种激励,对于刘羡个人的意义很大。可对于整个安乐公府来,对于治下的百姓来,则容易停留在字面上,并不好理解。
可该打出什么旗号呢?刘羡希望这个旗号有两个特点,既能表现自己继承汉室辉煌的志向,又能表现自己扶危济世的理想。只是想了好几日,刘羡都觉得并不合适,要么旗号过于浅白没有感染力,要么就冗长得过于迂腐,没有那种让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感觉。
好在这件事并不着急,刘羡就先将其搁置起来,打算一边做事一边思考,等想到了合适的,再用也不迟。
不过事情总是这样,刘羡手中的事务千头万绪,根本忙不过来。想旗号这种事情,刘羡心里看重,但稍稍一搁置,就不知道再何时提起了。
转眼到了十一月底,天气愈发寒冷,而南北消息也接踵而至,刘羡此时才知晓,天下局势已经发生了剧变。
这其中并不只是指张方篡夺征西军司的消息。之前刘羡派往汉中周边各势力的使者,此时皆陆陆续续都返回汉中,向刘羡通报对方的态度与看法。从结果上来看,汉中周边六个势力的大体动向,刘羡倒是没有猜错,可是使者们附带传来的消息,却是他未曾算到的。
简单来,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李雄正式建国、许昌朝廷内乱、张方率军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