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给贾会计的特殊待遇(1/2)
(三合一)更进一步看,面对西方密不透风的战略围堵与制度性压制,华夏极其需要一个具备相当实力与战略韧性的国家顶在前方,承担一部分正面压力。俄罗斯正是这样一个具备“战略缓冲区”功能的实体。它的存在,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西方大量的政治注意力与军事资源,从而为华夏争取了宝贵的战略回旋余地与崛起窗口期。杨简对此看得透彻——他对俄罗斯的所谓好感,本质上是一种爱国者非常个人的判断。
尽管杨简并非体制内的官方人士,但他血脉中流淌的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热爱,无形中塑造了他的认知滤镜。这种深沉的情感,使他在观察国际风云时,会不自觉地以华夏的长远兴衰为最终尺度。在他眼中,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情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交织。既然西方的战略挤压是不争的事实,而俄罗斯又能成为撬动僵局的有力支点,那么两害相权之下,情感的砝码自然会有所倾斜。
因此,在杨简的价值排序里,与其让华夏独自承受所有风雨,不如让历史的惯性——用他略带戏谑的话来说——“苦一苦美国”。这并非一句轻浮的调侃,而是对国际力量重组与秩序变革的冷静预判,是在认清现实之后,一种立足于自身文明生存与发展权的深刻自觉。
“我明白。”马什科夫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闪烁着创作的火焰,“我会找到那种状态。我们俄罗斯人,对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这话带着一丝民族特有的沉重感。
杨简又将目光转向一直安静聆听的波列琴科夫:“米哈伊尔,你饰演的角色,是第一个提出可以利用俄罗斯火箭进行救援的关键人物。他话不多,但内心坚定,对技术和同伴有极强的责任感。我需要你用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和沉默的力量,来体现这个角色。”
波列琴科夫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杨简的话,然后才缓缓开口:“导演,我认为,他的动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性,更是一种……‘我们是一起的’那种感觉。在太空中,国籍是次要的,我们都是离开地球的脆弱的生命。这种跨越国界的共情,可能比单纯的英雄主义更打动人心。”
杨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位看似沉默的演员,对角色的理解非常深刻,直击核心。“说得好,米哈伊尔。就是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你在表演时,要抓住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哪怕台词不多,但你的眼神,你的动作,都要传递出这种信念。”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深入讨论着剧本、角色、表演细节,以及即将在拜科努尔面临的拍摄挑战。马什科夫性格豪爽,不时分享一些他当年在好莱坞拍戏的趣事,以及俄罗斯的一些轶闻,引得大家阵阵笑声。波列琴科夫虽然话少,但每次开口都言之有物,对角色和剧情提出了几个非常精准的问题和建议。
郭番、刘寅等人也加入了讨论,就具体的拍摄技术问题,比如在低温环境下如何保证摄影机正常工作、如何在拜科努尔那庞大的发射架下布置机位、如何与俄罗斯的地面控制中心实景结合等,交换着意见。整个包间里充满了专业、热烈而又相互尊重的创作氛围。
杨简能感觉到,这两位俄罗斯顶级演员已经迅速进入了状态,并且对这部电影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认真。
除了工作相关的讨论,更让这群俄罗斯人惊讶的是杨简的酒量,喝了好几杯伏特加之后,竟然跟没事儿人一样。相反他们却隐隐有些招架不住了。
晚餐结束时,马什科夫举起酒杯,用他那浑厚的嗓音说道:“为……了《火星救援》,为了我们即将在星……星空下的合作,为了电影……电影艺术,干……干杯!”这是喝多了的节奏。
“干杯!”所有人都举起了酒杯。
离开餐厅,走在铺着厚厚地毯的酒店走廊里,莫斯科的寒意似乎被隔绝在外。杨简看着被人扶着离开的两位俄罗斯演员,他对身边的马丁和郭番说道:“看来我们找对人了。有弗拉基米尔和米哈伊尔在,俄罗斯部分的戏,稳了。”
马丁赞同地点点头:“他们对这次合作非常重视。我相信他们会贡献出极其精彩的表演。”
郭番也十分赞同地点着头,显然很认可马丁的说法。
回到房间,杨简站在窗前,望着窗外莫斯科璀璨而冰冷的夜景。克里姆林宫的轮廓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悠长的汽笛声。与巴黎的温柔浪漫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硬朗、冷峻,充满了力量感。
这正符合《火星救援》最后阶段所需要的氛围——人类在冷酷的宇宙和极端环境中,依靠智慧、勇气和协作,寻求生机。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经能感受到拜科努尔荒原上的寒风,看到那矗立在天地之间的巨大发射架。
接下来的几天,紧张而有序的拍摄工作正式展开。莫斯科摄影棚内,按照1:1比例精准复制的“礼炮号”飞船内部舱段和返回舱模型成为了主战场。杨简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指挥若定,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
与俄罗斯演员的合作非常愉快。马什科夫果然展现出了他深厚的表演功力,将那位内心挣扎的俄罗斯官员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几场对手戏火花四溅,张力十足。波列琴科夫则用他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方式,完美诠释了一位沉默寡言却信念坚定的技术大牛,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
俄罗斯的协拍团队也展现了他们“战斗民族”的专业素养。在极低的棚内温度下,他们依旧高效工作,对于各种复杂的技术要求,总能找到办法解决,那股子韧劲和硬核作风,让见多识广的马丁都暗自赞叹,与华夏的员工比起来,他们也是不遑多让。
五天周后,莫斯科部分的戏份顺利杀青。整个剧组,包括俄罗斯的演员和工作人员,打包行装,登上了前往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专机。
当飞机降落在拜科努尔那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机场,当脚踏上这片曾经见证过人类航天史上无数辉煌与悲壮的传奇土地时,包括杨简在内的所有人,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敬畏,就连杨简也是这样。
辽阔的、一望无际的草原被冰雪覆盖,寒风呼啸,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种苍凉而壮美的基调。而在视野的尽头,那些巍峨耸立、直插云霄的火箭发射架,如同钢铁巨神,沉默地诉说着人类征服太空的雄心与梦想。
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但杨简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要用最极致的专业和热情,在这片寒冷的星空下,为《火星救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华夏的硬核科幻电影,开启一个震撼人心的新篇章。
......
十月下旬的BJ,秋意已深,寒气渐浓。天空常常是那种灰蒙蒙的调子,仿佛一块洗旧了的铅灰色绒布,压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上。这不是环境的原因,而是这个季节独有的样子。
阳光变得吝啬而稀薄,即便在正午时分,洒在身上也失去了夏日的烈度,只余下些许聊胜于无的暖意。凛冽的北风开始不时呼啸而过,卷起地上枯黄的梧桐叶和银杏叶,打着旋儿,发出“沙沙”的声响,最终将它们无情地抛在光秃秃的枝桠下、冰冷的路沿边,或是匆匆行人的肩头脚畔。街道两旁的树木,早已褪去了夏日的葱茏,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倔强地伸向天空,勾勒出一幅幅疏朗而坚韧的冬日素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干冷的味道,混合着泥土、落叶以及城市特有的尘嚣气息,提醒着人们寒冬的脚步已然临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