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杰克马的王常田的打算(2/2)
用户画像:分析了周星池电影的核心受众年龄层(80后、90后为主,正处消费能力巅峰)、地域分布(一二线城市基础雄厚,三四线潜力巨大)以及与阿里系平台用户的重合度(高度重合,便于精准营销)。
舆情监测:显示了《美人鱼》在网络上的超高期待值,预告片播放量、微博话题阅读量等数据均遥遥领先同期其他影片。
风险评估:也指出了潜在风险,如观众审美疲劳、同档期《寻龙诀》的分流效应、影片口碑不及预期等,并给出了概率评估和应对预案。
财务部门根据大数据团队的预测,搭建了详细的财务模型,模拟了从5亿到7亿不同收购成本下,对应不同票房成绩(从20亿到35亿)的投资回报率(ROI)和内部收益率(IRR)。模型清晰显示,在成本6.5亿,票房28亿的情况下,项目可实现盈亏平衡;票房超过30亿,回报将相当可观。
法务部门则开始草拟可能的投资协议框架,重点关注份额权益、版权归属、衍生权利、宣发责任、退出机制等条款。
内容研发中心的专家则从专业角度评估了《美人鱼》的剧本、制作团队和成片质量(尽管未看全片,但通过内部看片人和行业信息可以判断),认为其保持了周星池一贯的高水准,商业元素丰富,爆款潜质巨大。
经过激烈而高效的讨论,会议最终达成了共识:全力争取《美人鱼》份额,设定初步报价区间为5.2亿-5.5亿,理想目标成交价控制在6亿左右,授权张强在7亿以内可根据对方提供的报价灵活决策,超过7亿需再次上报马芸。
......
位于东二环附近的光线影业总部大楼内,却仿佛自成一方天地,隔绝了窗外的萧瑟。光线的工作氛围更偏向于一种沉稳、务实,带着影视行业老牌劲旅所特有的底蕴和节奏。
董事长办公室内,王常田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他没有像贾会计那样俯瞰城市车流,也没有像大小王那样在雪茄烟雾中运筹帷幄,他只是静静地坐着,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其中一份正是关于《美人鱼》项目的最新简报,以及光线影业作为投资方之一所持有的10%份额的相关协议条款。
办公室的装修风格简洁而雅致,没有过多奢华的装饰,墙上挂着几幅国内知名导演和演员的签名海报,记录着光线这些年来在影视圈打拼的足迹和辉煌。王常田本人,气质也更接近于一个儒雅的文人或者精明的制片人,而非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弄潮儿。他戴着眼镜,眼神锐利中透着谨慎,是业内公认的“算盘打得精”的代表。
此刻,他的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上的那份简报。窗外灰蒙蒙的光线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正如他此刻复杂的心绪。
《美人鱼》所引起的这起小风波,在圈内早已不是秘密。
从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光线这10%的份额,无疑是坐上了风口。如果真如市场传闻,最终成交价能谈到6亿以上,那么光线仅仅凭借这10%的原始投资,就能获得数倍的投资回报。这是一笔任何理性商人都难以拒绝的快钱,尤其是在影视投资风险极高的行业环境下。
但是,王常田考虑的,远不止这账面上看得见的利润。
他的思绪飘回了光线影业与天眼影业合作的点点滴滴。从最早的《那些年》开始,到后来共同投资《唐山》、《囧》系列、《唐探》等一系列票房黑马,再到邀请杨简入股的深度绑定,更近的是他又跟着天眼影业投资了《湄公河行动》、《寻龙诀》、《九层妖塔》、《火星救援》等顶级项目……可以说,光线影业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影市场始终保持一线地位,与天眼影业这位超级合伙人的紧密合作密不可分。
杨简这个人,年轻得过分,却拥有着仿佛能洞悉未来的眼光和魄力。他不仅带来了无人能及的剧本判断力和项目操盘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构建了一个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辐射投资、制作、宣传、发行乃至衍生品开发的强大生态。而这个生态,对于光线这样的传统影视公司来说,是极具吸引力和依赖性的。
更关键的一层关系,柳亦妃更是持有光线影业10%的个人大股东,这就相当于杨简是光线的股东。这个身份,将光线与天眼的关系,从简单的商业合作伙伴,提升到了近乎盟友甚至一家人的层面。
王常田很清楚,杨简这次对安乐影业出手,单纯的是在立威,是在划定圈子,是在告诉所有人,触碰他和他所构建的秩序底线,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是一种强势的、不容置疑的江湖地位的宣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光线影业不做出点表示,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背弃盟友。
意味着在杨简需要统一立场、展现力量的时候,光线选择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这不仅仅是商业决策的分歧,更是一种人情的背叛,是对彼此信任基础的严重侵蚀。
起码在王常田看来是这样。
尽管天眼影业没有要求光线做什么,但王常田觉得他们光线是时候展示一个合格盟友的态度了。
失去了天眼系这棵大树,光线或许依然能靠自身底蕴生存,但想要再像现在这样,持续不断地获取顶级项目、分享行业最大的一块蛋糕,恐怕难上加难。资本市场会如何看待一个与“内容之王”杨简关系出现裂痕的光线影业?其股价和估值恐怕都要承受压力。
“江湖不只是打打杀杀,更是人情世故。”王常田低声自语了一句,这是他混迹这个圈子多年悟出的道理。
有时候,看似最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选择哪一方都不得罪,光线不表态,可能不会得罪喇裴康,也不会得罪安乐,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是最愚蠢的。光线,在外界看来,本就是杨简一边的盟友。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两位副总李晓萍和李德来。
几分钟后,两位核心高管来到了办公室。李晓萍是一位精干的中年女性,对数字极其敏感;李德来则是拥有将近二十年媒体行业工作经验,负责内容制作,对项目价值和市场风向有着直觉般的把握。
“王董。”
“王董。”
“关于《美人鱼》我们那10%的份额,你们怎么看?”王常田开门见山,将问题抛了出来,他想听听专业层面的意见。
李晓萍率先开口,她尽量用客观的语气说道:“王董,从财务角度分析,转让份额是目前最优的选择。根据我们最新的测算,如果天眼那边的转让价格能达到6亿,对应项目总估值就能达到15亿,我们这10%的份额可以作价1.5亿转让。扣除我们最初4000万的投资成本,以及可能需要承担的部分前期费用,净收益超过1亿,投资回报率超过250%。这是一笔极其丰厚的利润。即便最终成交价在6亿以内,我们的所收获的回报率也超过200%。而如果持有到期,假设《美人鱼》票房达到30亿,我们作为投资方,扣除所有成本、税费和院线分成,最终能分到的利润大概在8000万到9000万之间。两者相比,转让的收益显然比持有的收获更大,且是确定的、无风险的现金。持有则需承担票房不及预期的风险。”
她的分析清晰明了,数据支撑有力,指向性非常明确——卖!
王常田不动声色,看向李德来:“内容投资部呢?你们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