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968章 论同班同学的含金量

第968章 论同班同学的含金量(2/2)

目录

其实就跟让卫东当年跟江州市里面谈那个工业品销售细节一样,好看的数据背后,稍微细算帐就看出来问题。

一万多人的厂,年产值九千多万,平均每人几千块产值?

乡下人搓草绳、编苇席都能达到这个成绩吧。

更别提利润了。

仔细分析更能发现,改制这几年始终没有什么拳头产品,不断的跟接散单一样,开发生产过上千品种的制造协作产品。

过程中产生堆积如山的试验报废品。

这种浪费,对国营厂来说早就习以为常,根本不心疼。

为了革新研发付出代价是可以理解的,但毫无理由的浪费研发,而且拼凑出来的东西完全比不过国际甚至国内同类产品。

这种研发简直有毒。

每搞一项就搞个车间修座厂房,市场不接受又换个产品研发。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设备越来越多,整个厂区摊子越来越大……

船厂厂长们都触目惊心了!

改制小能手更是觉得无可奈何。

好像无意之间,大家一起偶然遇到个集所有三线厂、国营厂问题于大成的顽症。

更是整个三线工程的浓缩写照。

在当年的局势和判断下,展开三线工程肯定没什么问题。

但有利有弊,这里就把弊全部集中展现。

二十多名厂领导跟让卫东一起,撰写了电脑PPT版本的峡江厂改制考察报告。

图文并茂的展现了整座厂的所有真实状态,详细阐述了目前该厂的问题、症结、困境,估算出了资不抵债的巨大窟窿。

最后给出的建议也很详尽。

要么把整座厂打散安插到其他单位;

要么就是破产清算,然后再看有没有凤凰涅槃的机会;

现在的厂持续这么搞下去,只能是个越来越庞大的黑洞。

甚至详细列出了建议这家厂可以朝著汽车配件发展的可行性报告,但需要全面加强品控质检体系云云。

所有厂领导跟在让卫东后面签名,上交文件给五机部。

这才算培训结业。

根据各厂清查出来的问题,有几人其实是涉及到了这年头可以法办的边缘,但放到十多二十年后的标准又不算多严重。

那年头是想有经济问题,也没多少经济可以问题,都穷得叮当响。

让卫东分别单独谈话,直言是「民营企业」性质救了他们,可以离职,也可以转到鹏圳西区去担任新厂厂领导,规模小很多,但看看有没有二次创业重新做到万人大厂的可能。

收入待遇反而更高些。

光是没有对外宣布,就让这几人千恩万谢,起码还有回去带著家人「调任」的脸面。

有两家厂的厂领导班子和沪海道奇汽车总厂里面的厂领导整体对调。

这属于整个厂的风气或者发展方向有偏差,需要全面整顿。

然后所有厂都新增了招投局改革办公室,一帮从汽车厂、东升贸易挑选出来的年轻人,全面担任厂领导助理。

跟随协调工作,更是担任随时可能补位的救火队员职务。

重点在于这些厂领导里有三个是总工程师级别的技术型领导,和那十多二十名呆了个把月的工程师、技术员一起组成了长航重工技术委员会。

这才是整个长航重工未来的核心存在。

长航船舶重工这七家厂,以前都属于船舶总公司,自然都是单线联系,上级领导都在平京的六机部。

单列出来成为招投局下属二级集团,那不就得有个长航重工集团了。

现在集团董事长肯定是让卫东兼任著。

但这种之前预估大约过百亿,清盘出来竟然超过两百亿总资产的庞然大物。

尤其是这还不包括各厂的地皮地价,造船厂的占地规模可想有多大。

仅仅就是十二座船台、俩干船坞、浮坞、百吨龙门吊、钢材处理线、加工厂,房产等等。

反正熊国明看了就垂涎欲滴的提出,为什么我们不把这打包到港股去上市呢!

只有老方知道,招投银行在港设立营业以后,让卫东能保底投入资金买「理财」项目。

连老汪都是相信董事长能从HK拉到资金。

所以熊国明作为保险公司老总,还是觉得这样资金来源不稳妥,只要把这百亿资产拿去上市,滚滚资金不就到帐了么。

因为他没跟著让卫东到沪海沿著长江考察,留在HK认真进入亚洲电视、永安银行、中大甚至顺著这条线又深入考察了亨氏集团、德氏家族。

等他回鹏圳报到的时候,居然已经招募了三个HK职业经理人。

然后带著一起去参加长航重工的改制工作,自然而然得出这个结论。

这就彻底走上了金灿灿的金融之路!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