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黄种人的由来(2/2)
所以,孙志伟对这个国家不上厌恶,但确实称不上喜欢。
虽然瑞典是建国后第一个承认中国的欧洲国家,但在国人眼中,瑞典其实很陌生,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哪个洲的。
可大多数国人不知道的是,在瑞典人眼中,中国却不陌生,不仅不陌生,反而很厌恶。
这个原因就不得不回溯到三个世纪之前,那时候的瑞典王国不仅不反感中国,反而很崇敬中国。
例如在1753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里德里克送给自己王后露维莎·欧瑞卡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座“中国宫”。
那时候,在《马可·波罗游记》里,中国被称为《黄金之国》。
在欧洲人眼中,那时候的中国就像天堂一样,河里流淌的都是黄金和牛奶。
然而,这一切都在18世纪末期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时,欧洲开始工业化,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需要销路,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东方。
这时候康熙还在世呢,我康熙大帝家里地大物博,啥好东西没有,需要买你们西夷的东西么。
西洋商人来了后,康熙的臣子们给他们好好的上了一堂课。
然后又送了他们一套四连击的进口套餐:闭关锁国+贪污受贿+吃拿卡要+漂没三成。
等这些欧洲商人们做完生意一结算,好家伙,凡是这时候来东方做正经贸易的欧洲商人,无一不是亏的血本无归,而来自瑞典的商人自然也在其中。
能在这时候跨远洋来东方贸易的都是些什么人,那可都是西方的第一批资本家呀,他们在自己国内,一个个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
可他们来到东方进行贸易却是一顿血亏,这可把那些初代资本家们给气坏了。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这些资本家们对东方古国可谓是恨之入骨啊。
所以,随着他们回到欧洲,各种流言蜚语也迅速遍布欧洲大陆,最终便形成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
这还只是开始,偏见是偏见,但还算不上严重,可后来因为一本书,事情终于产生了质的变化。
1735年,一位叫林奈的瑞典生物学家写了一本书:《自然系统》。
这本书对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书中关于“人种分类”的相关内容,却夹带上了一些“私货”。
在《自然系统》问世之前,欧洲人对亚洲人的肤色认定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
有些人认为亚洲人与欧洲人一样,同属“白种人”,有的则把亚洲人定义为“棕色人种”。
但无论如何,都没有“黄种人”这个法。
因为在欧洲的文化语境当中,“黄色”并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色彩。
用基督教的解释来,黄色处在白与黑之间,既不绝对纯洁,也不完全污浊,是一种“可耻”的颜色。
所以,在对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还非常尊崇的时候,欧洲人自然不会用“黄色”,这个不好的颜色来定义亚洲人。
直到第10版的《自然系统》中,林奈细微的将亚洲人调整为“黄色”,这才有了现在“黄种人”的法。
但很显然,林奈做出“黄种人”这个改动并不是那么善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