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比拼(1/2)
嘉隆元年。
开春。
辽阳城辽东都司。
大周承袭明制,建立的是宗藩体系,辽东与努尔干没有设省,而是单设都司,算作是军事地区,加强都指挥使司的权力。
辽东都司归属于山东,由山东布政司管理。
实际上是由山东负责支持各类物资。
辽东都司权力最大的时候,努尔干都司也归属于辽东都司,而制度上的山东布政司管不到辽东都司,反而需要按时向辽东都司供应各类物资。
辽东也是各镇士兵规模最大的军事重镇,总数量高达十五万。
哪怕张吉甫改革后也保持十万。
按照朝廷兵部的兵册,东平郡王府直属藩王军在两万,归属于辽东都司的军队数量高达八万。
“东平郡王手里到底有多少军队?”
辽东巡抚衙门。
巡抚周士卜满眼憔悴,盯着眼前的总兵李进。
东部胡人一直是辽东都司的大患,双方争斗多年,在辽东都司付出巨大的代价下,逐渐达成了平衡,东胡多年来损伤不少,已经伤了元气,双方都消停了下来。
但是原来势力最弱,连隔壁朝鲜都能欺负的蛮部,这些年一日比一日强盛起来。
不光粮食丰富,马匹极多,连兵甲都精良,甚至比辽东都司的军队还要好,各方面都要强过己方,到底谁才是胡人,光看双方的装备骑兵规模,还真不好说了。
不是没有弹劾过东平郡王。
东平郡王与蛮人走私人参,东平郡王获得大量的人参,转手贸易给内地,获得不可计数的钱粮,而蛮人则获得兵甲、武器、各类民生物资。
上一任,上上一任都弹劾过,告诉过朝廷辽东走私人参的危害。
甚至太上皇一度下旨禁止人参贸易。
虽然打击了一段时日,可随着罗明总兵等倒向皇帝,局势变得复杂起来,太上皇也顾不上,反而要安抚东平郡王,禁止贸易人参的禁令很快成为一道空文。
东平郡王府垄断人参贸易,挟制各部蛮族,手里握有丰厚的钱粮。
反观辽东都司。
既要防备东胡,又要压制蛮部,还要提防朝鲜,偏偏各库空的耗子都跑了,而朝廷的拖欠越来越多,以至于军队里怨声载道。
“不好说。”
总兵李进脸色沉重,“下头的人要吃饭,还有家人要养,谁都拒绝不了东平郡王的拉拢,就算当官的不愿意,可
周士卜叹了口气,“我亲自回一趟京城,务必督促朝廷送一波钱粮,必须拉回军心。”
“不止如此。”李进摇了摇头,“东平郡王心狠手辣,在辽东更是只手遮天,但凡不听话的将领,都会死于蛮人的手里,留下来的都是他的人。”
“如何是好?”
周士卜无奈,哭笑不得:“说来也是令人感慨,蛮族开春要攻打沈阳,竟然那是先哈派人来透露的,希望我们做好准备,不要让蛮人得手。”
这件事的确很可笑。
东胡与辽东都司互相斗了半个世纪,经历了两三代人,死的人更是不可计数,如今反倒是东胡给辽东都司通风报信。
“朝廷必须派京营来辽东坐镇,才能压住东平郡王。”李进想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京营的话。
周士卜倒也信心。
这些年京营打了不少仗。
南边平倭,山东平乱,战斗力保持的不错,不会比辽东军差,而且京营规模远高于辽东军,加上朝廷的大义,只要粮草充沛,许多将领不会反抗,必然选择朝廷。
这种局势下,大量受东平郡王影响的将领倒戈,只靠他直属的两万藩王军掀不起波澜,自然会乖乖低头。
“还是得亲自进京一趟。”
周士卜不再犹豫,嘱咐道:“沈阳一破,辽阳也就危险了,辽阳要是一失,整个辽左都有失陷的可能,所以将军一定要小心。”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请抚台放心。”
总兵李进认真道。
整个辽东,只有李进可信。
周士卜知道自己此行的艰难,但是一定要让让朝廷清楚,决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辽东的问题,绝不是拖延就能把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已经成为了头等大事。
大同的冬天很冷。
贾环一手提着小木桶,一手握着卷起来的公文油纸,然后经过节度府大门。
节度府的大门全部敞开。
方便所有人进出。
门口有几名守卫,见到贾环出来后,大家都认得他,笑道:“贾文书,要不要帮忙?”
“谢谢了,贴一张告示,等需要帮忙的时候,还请各位兄弟多多关照。”
身为大户子弟,人情往来是拿手本事。
信手沾来的的几句话,说的几名守卫心里满意,笑着看贾环离去。
节度府的门口两边有许多驻马石,用来栓牲口,地上没有粪便,因为牲口都要戴上粪兜,至于轿子则没有,节度府不推崇轿子。
其次占地最大的就是公示牌所在地方,好几块又大又宽的木牌坊,上面搭了檐子,用油纸材料的公文贴在木牌上不惧风雨,可以管一个月之久。
有许多的告示。
贾环在民生的告示牌上空白处刷了浆糊,然后把告示贴上去。
告示上的内容关于蜂窝煤。
节度府使用蜂窝煤,没有特供,而是从市面上采购。
新张贴的公文是关于明年,节度府与几家承包的蜂窝煤商行签订的商契内容,以及详细的解释。
市场价一百斤蜂窝煤的采购价为三分钱,按照这个市场价,几家蜂窝煤每年向节度府供应两千五百五十万斤蜂窝煤,总价值七万六千五百余两。
两千五百五十万斤蜂窝煤。
除了节度府日常所用,包括烧水,做饭,冬日供暖等,还向军队、孩童军、督查队、稽查队等各部供应,涉及几万人而已。
与前几年在京营右路军当差不同。
大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当时右路军的变化不是没有,但是没有质的差异。
经过几次被姐夫教训,又有曾直等人的提点,贾环很快改变了态度,一言一行的督促自己,原本是想要装过去,奈何自身聪慧。
从模仿到了解。
每一道具体的事物变化,背后的关联,都能被贾环敏锐的感受出。
就如这蜂窝煤。
随着大同百姓们的收入越来越高,这种又便宜,又干净,更方便的商品很快普及起来,除了乡下的百姓们依然使用柴火,以及少量城里百姓也依然习惯性的使用柴火外。
城里的一半人口以上开始使用蜂窝煤,并且成为日常的主流。
从这就可以推断出。
蜂窝煤的市场在大同每年有二十多万两,最多不超过三十万两的贸易额,这可是大同一地,大同只是个府。
不对。
贾环呆在告示牌前发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