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红楼兵圣 > 第432章 比拼

第432章 比拼(2/2)

目录

不远处的守卫有人也观察到了贾环,“这小子还喜欢发呆啊。”

“真不错,他可是节帅的小舅子啊。”

“咱们节帅向来公正,一视同仁,可谁会慢待他?他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配得上当节帅的小舅子。”几名守卫不禁感慨。

贾环想到了冶铁工坊,还有越来越多的火器厂。

这些才是用煤大户。

煤还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先变成焦炭,一百斤煤只能烧制出六十斤焦煤,所以用量翻了近一倍。

如果自己不在节度府办差,去做生意的话,这个行当倒是不错。

贾环嘴角不禁露出笑容。

煤矿行业在大同算是兴起,加入的门槛低,竞争力度小。

自己没有本钱,可以从小做起。

去煤场借煤,煤场多得是煤,堆积如山,巴不得买的人越多越好,许多刚开始卖蜂窝煤的货郎都是这么起家的,每天向煤场借几百斤煤炭,回去制成蜂窝煤,卖光了最后,赚的钱还给煤场,同时预支下一批煤炭。

积少成多。

告示上其中一家的东家就是这么干起来的,才不到四年,已经够条件与节度府签订商契了,可见此人赚了不少。

与别的地方不同。

大同鼓励人们致富,希望越来越多人都变富。

这种风气很好。

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活力。

与京城那边截然不同。

哪怕是卖酱菜的,背后也得有大关系,甚至要巴结到首辅,否则生意越大,越是无法维持下去。

生意小被小官吏刁难。

生意大被大官刁难。

往往一句为了百姓安危,轻易就处理了他们,辛苦一辈子,多少人努力的成果,最后落入官员手里,商行也停止了发展,逐渐沦为垄断吸血模式。

“所以姐夫怎么会失败?”贾环年龄小,明明才是个少年,此时的眼神却格外明亮。

任何人只要不违反大周律。

大周律其中一些不合理之处,经过大量商讨后,节度府给予了批注,任何人都能想尽办法去经商,可谓是行业百出。

连向导都有了。

在大同出入境的主要道路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等候,遇到了商队或者外地人,各个主动热心的去询问。

没有人恐吓外地人。

恐吓是犯法的,不光没收违法所得,还会高额罚款,然后该判刑的判刑。

没有了利益,谁会去干呢。

那么为了招揽生意,只能用尽合法的方法去讨好,很多外地商队只凭着他们如此热情,而且的确带来方便的情形下,愿意主动给钱的不少,甚至还有赏钱。

胆子大的,甚至都打上军队的主意了。

大同军队对大同各地都要陌生的地方,更不提太原和关外了。

许多人提前做了准备去熟悉当地的情况,回头找到军队毛遂自荐,成为军队的向导,给军队提供了便利,自己也获得了报酬。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远处的街头响起了竹炮声。

过年了。

许多人家买了鞭炮,在自家门口燃放,越响越好,告诉街坊邻居们,自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巷子里的小孩子们都跑了出来。

穿着新的衣裳,欣喜若狂的在地上寻找未燃放的竹炮。

孩子们一起玩,有这样的一件趣事,是他们此时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候。

“注意衣裳。”

“弄脏了新衣裳,回去打死你。”

美中不足的是母亲们跟在屁股后头,又想要让孩子穿上新衣裳,又担心孩子们弄脏了衣裳,街坊们聚在一起,除了看一眼孩子外,互相间也在闲聊。

谁家里的在哪家商号上班。

每天上多久,每个月多少工钱,有没有升职的机会。

互相攀比。

有了攀比,商行为了鼓励伙计们的热情,以及招揽人才,于是也推出了越来越多的职位和等级,每个职位多少工钱,多久升一次工钱.

美中不足的是明明穿着新衣服,孩子们却都像是小萝卜头。

一个个身材瘦小,因此显得脑袋大。

“关外牧户十七万,大同各地人口二十八万,士兵和士兵家属为十六万,各处农垦队牧场队大概有三十万,代州的人口也应该是三十几万,太原不好说。”

节度府里。

外面已经开始准备过节,节度府里依然忙碌。

节假日三倍工钱。

曾直、张云承、严中正顾时等。包括府衙的翟文,陶升、以及外地表现优异的官员吴宏等,这些府衙的不错的官员也被特意请来。

谁都能察觉到,节度府的风向变了。

有开始吸收官员的意思。

不相干的人热情讨论,想干的翟文陶升,包括吴宏并不是很在意。

他们认识王信许多年了,大多数从王信刚开始来大同的时候就认识了。

比如代州的吴宏,王信第一次来大同担任雁门关守将,他反而是最早认识王信的,并且主动提供帮助。

能给武将提供帮助,说明吴宏并不是一根筋的人。

听到张云承说道代州人口的不确定,吴宏有些不好意思,身为代州知州,他的确不知道。

黄册的人数谁不知道数字不对。

代州毕竟小,虽然无法全部清点,但是能从各方面做个推测,而太原府太大了,身为山西的省府,至少两百万人口,不是轻易间可以算出。

“必须清楚境内的人口,明年只会更加严峻,我们的目标是保证境内不饿死一个人。”

王信严肃道。

开源节流。

已经在开原,节流也要继续。

“不光是粮食。”曾直实在等不住,今日必须拿出一个方案出来,“节度府已经欠了三十余万两,明年的缺口跟在五十万两以上。”

要么想办法解决,要么在山西放弃大同模式。

“我认为实事求是,搞双边制度,大同是一个模式,太原那边继续原来的模式,等节度府有了余力,再来帮助太原百姓们。”

虽然很遗憾,曾直认为不得不面对现实。

大同模式并不是不好,而是底蕴太薄了些,特别是在如今的大旱灾下,发展到今日的地步,更说明大同模式的厉害。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