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人心(1/2)
第471章人心
南京。
皇帝御驾已经班师凯旋,聂宇现在正在加班批阅这几月亲征下来,所积压下的政务奏章。
实际也没太多的大事要务需要皇帝亲自处理批复,大部分的杂事琐事内阁和秘书阁就能直接决议。
聂宇抽出一本奏章,上面有户部的留名,翻开看了几页,主要内容都是有关今年南方的财政报表,包括各地粮价、物价的浮动上升。
这很正常,虽然今年的大仗只打了几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和接收地盘,真正爆发大战的地方没几处,但财政军费上的支出,还是高的有些吓人了。
就算大汉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化肥,增加了粮食产出,可南方的粮价还是不可避免的浮动上涨。
户部倒是早有准备,已经勒令各地方官府开仓放粮,同时跟粮商会面约谈,务必要使粮价趋于稳定,不可上涨太过,否则必严惩不怠。
如此一番快速反应下,南方的粮价上浮好歹是被遏制住了,现阶段已经基本趋于平稳,到了明年应该就可以缓慢下滑回正常水平。
聂宇微微点头,提笔朱批:“可。”
批完户部的奏本,接着再抽一本,却是礼部递上来的本子。
翻开细看,是今年乡试结束后的举子名单。
名单详细记述了今年八月份的南方乡试,各省分别录取了多少名举子,包括举子中各省解元的生平籍贯,家世是否清白都写的清清楚楚。
解元就是各省乡试的第一名,跟案首为院试第一名一样,往上的会试第一名则为会元。
说起来,历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陈继昌,他的家乡桂林府前不久刚被汉军拿下。广西巡抚谢启昆城破自杀,生平已经被录入《汉奸录》,准备放到下一期的邸报由万人唾骂。
随着今年八月份的科举开始,大汉的学府制度改革也算真正步入到正轨。除开福建、两广这些新占且较偏僻省份,大部分地方的县试、府试、院试皆已被逐步撤销。
等这一届科举结束,就连福建、两广也会慢慢撤销县试、府试、院试的概念,案首这种东西也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则是全面推广的学府制度,今后不论官民百姓,想要入仕途做官,必须进入学府读书,起码读完三年义务教育,六年学府教育。
九年全部读满,还要成功毕业获得毕业证书,才能依靠证书进入官府部门安排工作,或者用证书到官府拿到科举考票,参加下一届的科举入仕。
总之,大汉朝廷已经坚定了要把学府制度贯彻到底,甚至是跟科举制度合并,未来可能还会完全取代科举制度,成为朝廷选官的新法制度。
聂宇没有囫囵去看,而是认真看起了礼部递送的各省乡试录取名单:“嗯,倒还算均匀。”
名单里各省乡试录取的举子数量,基本都在六七十上下,不会差的太多。
而且每省录取的举子比例,虽然没有保持均衡,但几乎都是每个府必定有人上榜录取,不会搞得一个府一个人都没考上。
没办法,科举虽是为朝廷选材,但今年的科举意义确实不同。不仅是在朝廷北伐的过程中开展,还是大汉正式开国以后,真正意义上举办的首次科举。
前一次的恩科不能算数,因为那时候的皇帝还只是汉王。若非皇帝称帝的时间太快了,恩科不能连续举办,可能去年就要来一次登极恩科了。
今年的科举本质上,也相当于是一次恩科,政治意义更大,选材只是其次,所以录取的举子人数、比例都有严格考究。
聂宇看完一圈,忽然注意到倒数第二页的福建考生名单,有一人的名字颇为引人注意:“福建榜第十一名,林讳则徐,籍福建侯官县人士……林讳则徐,林则徐”
是他印象中的那个林则徐吗
略一思忖,聂宇忽而反应过来一笑,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所建立的大汉,已经在这次北伐中取得了山东、河南二省,还灭掉了满清五万八旗大军,又招降了两千索伦营。
而今的满清,已然是冢中枯骨,就等什么时候大汉去灭了他们了。
想及此处,聂宇提起朱笔,就在林则徐的名字前勾画个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