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如何拯救德意志 > 第439章 卡罗卢斯行动

第439章 卡罗卢斯行动(2/2)

目录

他奔跑时,脑海里却闪过一个荒诞的念头:

“‘投降’的德语,怎么说来着......?”

他并不是懦夫。只是,他和无数苏军士兵一样,心底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活下去。

那便是苏联军人的现实。

正是在这片血与火的炼狱中,这位名叫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的少年,将在日后制造出世界上最着名的突击步枪,AK-47。

......

隆隆———

“我们的路还没走到尽头,战友们,向前远望吧!我们的旗帜在风中飘扬,那旗帜正引领行军队列前进(UnserwegistnoichtzuEnde.Karad,blickweitvoran)!”

“队长,你该进屋了,别冻着了。”

“没事,没事,我穿得够厚。”

这首汉斯从苏联NtR来的着名军歌《进军》,德文名为Unterwegs,在寒风中响起。克里斯蒂安嬉皮笑脸地回答着,感到冬日的冷风,举起了望远镜。

“越过波兰边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怎么还看不到俄国人的影子?”

“会出现的,迟早会有动静。除非斯大林杀得太狠,把所有能带兵的人都杀光了,否则总有人会出现的。”

炮手弗朗茨这么说着,克里斯蒂安点了点头。

从波兰边境到斯摩棱斯克并不远,这是通往莫斯科的要冲,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这片地带的归属其实与一段旧史有关:一战末期德国与列宁派代表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条约,使白俄罗斯大部落入波兰版图。

正因如此,今天的德意志军与波兰盟军在“卡罗卢斯作战”发动之初,已迅速推进到距斯摩棱斯克仅五十公里的前沿;对手若有反应,恐怕不会置之不理。

若任由观望,他们的城市会在百万级的兵力与压倒性的火力面前瞬间崩溃。

“士兵们,前进!前进!前进!”

滋滋——

“我的爱人啊,我不能留下......”

“都安静!”

随着克里斯蒂安的怒喝,原本在周围高声唱着军歌的德军瞬间静了下来。

不久,坦克的无线电里传来了隆美尔的声音。

“通知全体:空军侦察机在前方十公里处发现苏军装甲部队向我方移动。”

“我说得没错吧?”

“嘘,安静。”

“据估计,指挥者可能是德米特里·巴甫洛夫(Дn?тpnnГpnгo?pьeвnчПa?влoв),隶属西部方面军(原中央方面军),其规模至少为军团级。”

“军团级装甲部队......”

这意味着敌方至少有两个坦克师编组的机械化军团。

克里斯蒂安心里清楚,一个苏联机械化军团常配属近三百五十辆坦克,数字不容小觑。然而,从虎式坦克上汲取了勇气的他丝毫不惧,电波那端的隆美尔也同样自信。

“别担心。尽管苏联人准备了大量以t-34为代表的新型坦克来迎战,但自从法国战役以来,我们也不是闲着。别怂,上去把他们全干掉!”

“都听到长官的话了吗?”

“是,少将!”

隆美尔简短的训话一落,克里斯蒂安的直接上司、第一装甲师师长鲁道夫·施密特(RudolfSchidt)少将喝道:

“还愣着干什么?加速!让苏军见识见识德意志装甲部队的真本事!”

是!

隆隆———

伴随震天的喊声,四号坦克与五号坦克以履带撕裂雪面,迅速前进。

“走,约瑟夫!”

“是,队长!”

像往常一样,克里斯蒂安站在最前列,朝前冲去,准备去惩戒那些无畏上前、想要把他们撞倒的愚蠢伊凡们。

......

“少将同志,天上那是......”

“我也看见了,同志。准备战斗,立刻通知空军。德国佬很快就会扑过来了。”

他心里明白,就算他们赶来,也大概率又要被卢夫特瓦费撕成碎片,要么被击落,要么溃逃。

隶属苏联西方面军第三集团军的第十一机械化军团司令,德米特里·卡尔波维奇·莫斯托文科(Дnтpnnkapпoвnчocтoвehko)少将,仰望着盘旋的德国侦察机,深深叹了口气。

他原本只是个参谋总部里的中级军官,靠着在第二次大肃清中侥幸活了下来,才得以戴上这副少将肩章。可他从未觉得自己是幸运儿。

若真是幸运,现在眼前的情势也不至于这般地狱般的惨烈与绝望。

“巴甫洛夫同志希望我能稍微迟滞敌军的推进,可......”

他心底清楚,就算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守住斯摩棱斯克。

德军的铁流正从多个方向蜂拥而来,而南方的波兰部队也似狂犬般扑向这座城市。

前线部队传回的报告如同绝望的哀嚎,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就算如此......也必须战斗。”

委员们那冷峻如刃的目光正盯在背后,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hnшaгyha3aд)“不许后退一步!”的字句犹在耳畔,如铁锁般缠绕着所有人。

可比命令更深的,是那份必须守护祖国与城市的信念。

他们手中有t-34坦克,那是攻防与机动平衡堪称完美的钢铁猛兽;还有以“敬爱的斯大林同志”之名命名的IS-1重型坦克,口径85毫米的主炮足以撕裂敌军的钢铁阵列。

他们只能相信这些机器,相信它们能抵挡住德国的钢铁洪流。

这,是莫斯托文科唯一能做的事。

“司令同志,前方发现德国装甲部队!”

“所有人,别轻举妄动,待命!”

他面色紧绷,声音低沉而急促。

“距离四千米!”

“莫斯托文科同志,我们是不是该先发制人?”委员忍不住催促。

“还太远,同志。闭嘴,等命令!”

“距离三千米!”

“再近一点......再近一点......”

“距离两千米!”

“全军——开火!”

当德军坦克推进至两千米时,莫斯托文科的怒吼终于撕裂空气。

轰——轰隆——轰!!

一瞬之间,地面震颤如雷,火焰和钢铁的咆哮在平原上交织。

炮口怒吼着喷出橙色的烈焰,t-34与IS-1的主炮一齐咆哮,震碎了风声,也震碎了那一刻所有人的恐惧。

这片曾是俄国古战场的土地,如今再一次被烈火与鲜血淹没。

那是1936年的冬天,巴巴罗萨(卡罗卢斯)行动的风暴席卷一切,苏维埃的士兵们,在绝望的命令与信仰之间,选择了开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