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女性补血药膳十全大补篇:融汇古今的滋养盛宴(1/2)
女性以血为本,气血的充盈是健康与美丽的基石。面对月经、生育、劳累等多重消耗,科学地通过药膳进行调理,是最温和、最根本的补血之道。以下十款药膳,从经典到创新,从简到繁,满足您不同阶段、不同体质的需求。
一、经典基石:五红汤
此方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补血简方,材料易得,性味平和,适合日常保养。
·配方:红枣10颗、红豆50克、红皮花生50克、枸杞10克、红糖适量。
·做法:
1.红豆和红皮花生提前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以便煮烂。
2.将红枣去核(去核不易上火)。
3.除枸杞和红糖外,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加入足量清水。
4.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直至红豆开花软烂。
5.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和红糖,搅拌至红糖融化即可。
·功效: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红豆:健脾益肾,利水消肿。
·红皮花生:补血止血,其红色外衣能增加血小板含量。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红糖:补中缓肝,活血化瘀。
·全方:五味合用,共同发挥健脾补血、益气养颜的功效。特别适合经期后连续服用3-5天,作为身体修复的“黄金补剂”。
·适用人群:几乎所有体质的女性均可作为日常保健,尤其适合轻度贫血、面色萎黄、经后体虚者。
二、温经散寒:当归生姜羊肉汤
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的经典名方,是御寒补血的食疗典范。
·配方:羊肉500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黄酒、食盐适量。
·做法:
1.羊肉洗净切块,焯水去除血沫和膻味,捞出沥干。
2.生姜切片,当归用清水稍加冲洗。
3.将羊肉、生姜、当归一同放入砂锅,加入足量清水和少许黄酒。
4.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至羊肉酥烂。
5.最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喝汤吃肉。
·功效:
·羊肉:性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是“血家圣药”。
·生姜:温中散寒,发汗解表。
·全方: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强大功效。能使身体温暖,气血充盈,尤其善于改善因寒邪导致的腹痛。
·适用人群:体质虚寒、畏冷怕风、手脚冰凉、产后腹痛、痛经(遇热则减)者。秋冬季节食用尤佳。
三、气血双补:当归黄芪乌鸡汤
气血相生,补血必先补气。此方是气血双补的黄金组合。
·配方:乌鸡半只、当归10克、黄芪30克、红枣5颗、生姜3片。
·做法:
1.乌鸡斩块,焯水备用。
2.当归、黄芪洗净,用纱布包好制成药包(方便取出,避免药渣散落)。
3.将乌鸡、药包、红枣、姜片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清水。
4.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5小时。
5.取出药包,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乌鸡:滋阴补血,健脾固冲,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鸡肉。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是“补气之王”,气足则能生血。
·当归:补血和血。
·全方:黄芪与当归以5:1的比例配伍,是着名的“当归补血汤”加味。通过大补元气来促进阴血的生成,实现气血同补。
·适用人群: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气短懒言、月经量少色淡者。产后、术后、体弱者恢复元气之上品。
四、妇科第一方:四物鸡汤
“四物汤”被誉为“妇科圣方”,是调经补血的基础方,与鸡肉同炖,食借药力,药助食威。
·配方:鸡半只、熟地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8克。
·做法:
1.鸡肉焯水备用。
2.将四味药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洗净,用纱布包好。
3.将鸡肉和药包一同放入锅中,加入生姜、清水。
4.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5小时。
5.取出药包,加盐调味。
·功效: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当归:补血活血。
·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使全方补而不滞。
·全方:兼具补血、活血、行气的功效,能有效调理月经不调、痛经,改善面色萎黄,是女性调经养颜的基石。
·适用人群:血虚兼有血瘀(月经不调、经血有块、痛经)的女性。建议在经期结束后连续服用3-5天。
五、滋阴补血圣品:阿胶核桃糕(固元膏)
阿胶是传统的补血佳品,此法将其制成糕点,方便持久服用。
·配方:阿胶250克、黄酒500毫升、黑芝麻250克、核桃仁250克、去核红枣150克、冰糖100克。
·做法:
1.阿胶敲碎,用黄酒浸泡2-3天,直至软化。
2.黑芝麻、核桃仁分别炒香或烤香,红枣切小块。
3.将泡软的阿胶与黄酒、冰糖一同倒入铜锅或不粘锅,小火慢熬,并不停搅拌,直至阿胶完全融化,液体变得粘稠,出现“挂旗”状态(用勺子舀起,液体呈旗子状流下)。
4.迅速倒入黑芝麻、核桃仁、红枣,快速搅拌均匀。
5.倒入预先抹有一层香油的容器中,压实压平。
6.完全冷却后,脱模切片,每日食用1-2片。
·功效: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核桃、黑芝麻:补肾益精,乌发润肠。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全方:滋阴补血,润肺润肠,美容养颜,能显着改善血虚引起的各种症状。
·适用人群:血虚严重、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耳鸣、便秘者。因其滋腻,脾胃虚弱、湿气重、易上火者慎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