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22)(1/2)
雪化后的平安村像块被洗过的翡翠,土路变成了深褐色的绸缎,踩上去软乎乎的。我蹲在老槐树下给竹筐修边,牛雅溪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绣帕子,银针在素白的棉布上穿来穿去,渐渐绣出半朵迎春花。
“你说,李教授的学生们什么时候来?”她忽然抬头,针尖在阳光下闪了闪,“我把绣花绷子都准备好了,想跟他们学剪纸。”
我刚要答话,三叔的相机“咔嚓”响了一声。他举着相机从树后转出来,镜片上还沾着露水:“这张好,雅溪抬头的样子像画里的人。”他颠颠地跑过来,把照片塞进我手里,“给,夹进相册里,这可是咱村的‘春日第一绣’。”
照片上,牛雅溪的发丝被风掀起,脸颊映着晨光,手里的帕子像只停在石头上的白蝴蝶。我刚把照片插进相册,就听见村口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三叔立刻举着相机冲了过去,嘴里喊着:“肯定是李教授来了!”
果然,拖拉机后面跟着辆面包车,李教授从副驾驶探出头,拐杖在车斗上敲得当当响:“小陈!小雅溪!我把学生带来了!”车斗里挤着五个年轻人,都背着鼓鼓的背包,看见我们就挥手,像群刚出笼的鸽子。
我爸从屋里迎出来,手里还攥着半截竹篾:“教授来得正好,我刚编了个小簸箕,你们看看对不对路。”他把簸箕递过去,竹篾的纹路在阳光下像流水般起伏。
李教授的学生里有个扎马尾的姑娘,立刻掏出笔记本记起来:“陈叔,这‘盘长结’的起头是不是得留三根主篾?我上次在博物馆画的图,总觉得少了道工序。”
我爸让她拿起竹篾试试,自己站在旁边指点:“左手捏着‘定篾’,右手这根得绕着主篾转半圈,看见没?就像给它系鞋带……”姑娘学得认真,马尾辫随着动作一甩一甩,牛雅溪凑过去看,手里的绣花针差点扎到手指。
“雅溪姐,你绣的迎春花真好看!”另个戴眼镜的男生凑过来,手里捧着本民俗纹样集,“这花瓣的弧度,跟清代绣品里的‘小打籽’针法特别像,你是跟谁学的?”
牛雅溪的脸颊红了,把帕子往身后藏:“我妈教的,她说绣东西能静气。”
李教授拄着拐杖在院里转了一圈,目光落在墙角的柴火堆上——那里堆着我爸劈好的柴火,每根木头都劈得长短均匀。“小陈啊,”他忽然开口,“县文化馆想办个非遗展,我想把你的竹编和雅溪的刺绣放进去,你俩愿意吗?”
我爸手里的竹篾“啪”地断了:“俺这粗手艺,能进文化馆?”
“怎么不能?”李教授用拐杖敲了敲簸箕,“这‘活扣’技法,现在全国能熟练掌握的不超过五个人。再说雅溪这绣活,配色里有咱北方的憨气,比城里绣坊的精致活儿有生命力。”
牛雅溪的帕子从手里滑出来,落在地上。戴眼镜的男生赶紧捡起来,指着帕子上的迎春花:“你看这黄色,不是纯黄,掺了点赭石色,像极了刚冒头的花苞,带着土气才好看。”
正说着,周明正的面包车停在了门口,他探出头喊:“林薇让我送材料来了!”他身后跟着两个穿工装的年轻人,正搬着一卷卷布料和竹篾,“这些是苏州的细竹篾和杭绣线,林薇说普通材料配不上咱平安村的手艺。”
牛雅溪摸着那些绣线,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这孔雀蓝真好看……我想绣只山雀,就用这个色。”
我爸捧着苏州竹篾,手指轻轻摩挲:“这篾子细得能透光……俺试试编个蝈蝈笼,给孩子们当玩意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