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23)(2/2)
牛雅溪忽然抬起头,对着灯光端详着手里的绣品,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张辰,你看,这样配色是不是更像槐花?”她手里的布面上,几朵槐花已经初具雏形,米白色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逼真。
张辰凑近了些,仔细看了看,点头称赞:“太像了!尤其是花蕊的颜色,不深不浅,正好还原了槐花的样子。你这配色天赋,真是天生的手艺人。”
牛雅溪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红,低下头继续绣着:“我就是照着院里的槐花绣的,天天看,自然就记得清楚了。”她的针脚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槐花的轮廓在她手下渐渐清晰,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布面上飘落下来。
林晓终于编好了一个完美的竹环,她举着竹环,兴奋地跑到父亲面前:“陈叔,您看!我编好了!”竹环圆润光滑,纹路清晰,完全看不出是新手的作品。
父亲接过竹环,仔细看了看,眼里满是赞许:“不错不错,学得真快,比俺当年学的时候强多了。”他把竹环还给林晓,“这手艺啊,就得勤练,熟能生巧,以后你回到村里,也能教别人了。”
林晓重重地点点头,把竹环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我一定好好教,让我们村的人也能靠这手艺过上好日子。”她的眼神坚定,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像极了三叔早上拍的那株蒲公英。
夜深了,学生们才渐渐散去,院子里恢复了宁静。父亲把编好的蝈蝈笼挂在屋檐下,竹笼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母亲端来两杯热茶,递给我和父亲:“天凉了,喝点茶暖暖身子。”
我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流下,暖意蔓延全身。“娘,你说这非遗工坊办起来,咱村真的能好起来吗?”我忍不住问道,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母亲笑了笑,眼里满是笃定:“会好的。你爹的手艺好,雅溪的绣活也俏,再加上李教授和这些学生们帮忙,还有县里扶持,肯定能行。”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不住人,等工坊办起来了,说不定他们就愿意回来了,守着家,守着手艺,日子也能过得热气腾腾。”
父亲喝了口茶,点点头:“你娘说得对。手艺传承下去了,村子才有根,日子才有奔头。”他的目光望向院外的田野,仿佛已经看到了将来村里热闹的景象。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院门外就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王科长带着施工队来了,十几个人,拉着材料和工具,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村里。村民们听到动静,都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些外来的施工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是要干啥呀?这么大阵仗。”
“听说要建啥非遗工坊,以后能让城里人来咱村玩,还能卖咱村的手艺活呢。”
“真的假的?那以后咱不用种地也能挣钱了?”
村支书站在一旁,大声给大家解释着:“乡亲们,这是县里给咱村的好机会!王科长带着施工队来,就是要把咱村的厢房改成体验区,搭起展柜,以后咱村的竹编、刺绣就能卖给游客了,大家也能跟着挣钱!”
村民们听了,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愿意帮忙。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主动上前,帮施工队搬材料;年纪大的老人则端茶倒水,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施工队很快就投入了工作。他们先清理了厢房里的杂物,把墙壁重新粉刷干净,地面铺上了防滑的木板。院子里,玻璃展柜的材料堆了一地,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组装着,阳光照在玻璃上,反射出七彩的光,耀眼夺目。
李教授的学生们也没闲着,他们帮着规划展区,林晓在墙上画起了竹编纹样,她的画工很好,几笔下去,一株亭亭玉立的竹子就出现在了墙上,栩栩如生;张辰则和牛雅溪一起,设计着刺绣体验包,他们把不同颜色的线、素布、绣花针都装在一个个精美的小袋子里,还在袋子上印上了平安村的logo——一只绣着槐花的小鸟,旁边缠着竹编的纹路。
“这个体验包一定要做得精致,让游客一看就喜欢。”张辰拿着设计图,和牛雅溪讨论着,“还要配上简单的教程,让零基础的游客也能学会基础的刺绣针法。”
牛雅溪点点头,手里拿着布料比划着:“我觉得可以在布料上先印上简单的图案轮廓,游客照着绣就行,这样更容易上手。”她拿起一块印着小槐花的布料,“你看,这样游客就能很快绣出成品,也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张辰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就这么办。”他立刻拿出笔,在设计图上修改起来,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三叔举着相机,在施工现场转来转去,快门声“咔嚓”不停。他一会儿拍工人们组装展柜的场景,一会儿拍林晓在墙上画画的样子,一会儿又拍村民们帮忙搬材料的身影,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得留着给后人看,咱平安村是咋把土手艺变成金宝贝的,这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忽然跑到院子中央,对着刚从东边山头冒出来的太阳拍了张照,阳光金灿灿的,洒在整个村庄上,给房屋、树木、田野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你看这太阳,照着咱村的样子,多精神,多有奔头!”三叔看着照片,脸上满是激动。
村里的婶子大娘们也主动过来帮忙,她们带来了自家做的鞋垫、绣帕,还有编好的竹篮、竹筐,都想放在展柜里展示。“雅溪,你看我这鞋垫绣得咋样?能不能摆进去?”王大娘拿着一双绣着牡丹的鞋垫,小心翼翼地问。
牛雅溪接过鞋垫,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太好看了,王大娘!这牡丹绣得真鲜艳,肯定能受欢迎。”她把鞋垫放在一旁,“都能摆进去,咱们村每个人的手艺都值得被看见。”
越来越多的村民带来了自己的手工艺品,有编得精巧的竹筛、竹簸箕,有绣着各种花纹的枕套、门帘,还有用麦秸秆编的小摆件,琳琅满目,摆满了半个院子。父亲看着这些东西,眼里满是感慨:“没想到咱村藏着这么多好手艺人,以前都没发现。”
“以前是没机会展示,现在有了工坊,大家的手艺都能派上用场了。”我笑着说,心里也为村民们感到高兴。
中午的时候,母亲和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做了一大锅面条,还炒了好几个菜,给施工队和学生们加餐。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热热闹闹地吃着饭,有说有笑。施工队的队长一边吃着面条,一边说:“你们村的人真热情,面条也好吃,比城里的馆子还香。”
“好吃就多吃点!”母亲笑着给大家添面,“以后你们常来,婶子给你们做更多好吃的。”
下午,牛雅溪举着一块刚绣好的山雀布,站在老槐树下,阳光透过枝叶落在布上,山雀的羽毛像是闪着光,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走。她回头冲我笑,眼睛弯成了月牙,脸上满是憧憬:“等工坊开了,我要教游客绣平安村的每样东西——老槐树、蒲公英、院角的小鸡,还有山上的野花、河里的小鱼。”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我还要把村里婶子大娘们的手艺都记录下来,编成一本教程,让更多人能学会这些老手艺。”
我看着她被阳光染成金色的发梢,看着她眼里的光亮,忽然想起刚认识她时的样子。那时的她,穿着朴素的衣服,举着一个糖画,笑得一脸纯真。那时的我们,谁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在平安村的老槐树下,守着竹编和刺绣,把日子过成这样热气腾腾的模样。
张辰走到牛雅溪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刚做好的刺绣体验包:“雅溪,你看,体验包做好了,咱们要不要试试?”
牛雅溪接过体验包,打开一看,里面的线、布、针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布料上印着一朵小小的槐花。她拿起针,熟练地穿上线,对着布料绣了起来:“真好看,这样游客肯定会喜欢的。”
林晓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编好的竹篮:“我也做好了一个体验用的竹篮,简单易学,游客肯定能学会。”她把竹篮递给我看,竹篮小巧精致,上面还编了一个简单的十字结,十分可爱。
父亲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到院子中央,拿起一根竹篾,随手编了起来。竹篾在他手里翻飞,很快就编出了一朵槐花的形状,栩栩如生。“等工坊开了,俺就教游客编这个,让他们把平安村的槐花带回家。”
三叔举着相机,把父亲编槐花的场景拍了下来,嘴里念叨着:“这就是咱平安村的味道,有山有水,有手艺,有温情。”
施工队的进度很快,没过几天,玻璃展柜就组装好了,厢房也改造完成,变成了干净整洁的体验区。展柜里摆满了村民们的手工艺品,竹编的蝈蝈笼、竹篮、竹筛,刺绣的枕套、门帘、布包,还有麦秸秆编的小摆件,每一件都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匠人的心血。
体验区里,摆放着一张张桌子和椅子,桌上放着做好的竹编体验材料和刺绣体验包,墙上挂着林晓画的竹编纹样和牛雅溪绣的花鸟图,整个空间充满了艺术气息。
非遗工坊开业的那天,县里来了不少领导,还有很多媒体记者。王科长亲自为工坊剪彩,剪彩仪式结束后,游客们就涌进了工坊,有的在展柜前驻足欣赏,有的则迫不及待地来到体验区,想要亲手试试编竹篾、绣花。
林晓和父亲负责教竹编,体验区里挤满了人,大家都认真地跟着学习,虽然动作笨拙,却都兴致勃勃。“左手捏稳定篾,右手绕上去……”父亲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个游客,脸上满是笑容。
牛雅溪和张辰负责教刺绣,丫丫也来了,她拉着几个小伙伴,认真地跟着牛雅溪学习绣槐花。“雅溪姐,你看我绣得好不好?”丫丫举着自己绣的槐花,一脸期待地问。
牛雅溪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丫丫绣得真好,比上次进步多了。”
游客们对这些手工艺品赞不绝口,很多人都买了竹编和刺绣的成品,还有不少人买了体验包,想要带回家自己慢慢做。“这竹编真精致,放在家里当装饰品肯定好看。”一位女游客拿着一个竹篮,爱不释手地说。
“这刺绣太有特色了,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比机器绣的有温度多了。”另一位游客一边挑选着绣品,一边说道。
三叔举着相机,忙得不亦乐乎,他要把这热闹的场景都记录下来,编进村志里。村支书则陪着县里的领导,介绍着平安村的手艺和未来的规划,脸上满是自豪。
中午,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们做了一大桌饭菜,招待领导、记者和游客们。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地道的农家菜,聊着平安村的手艺和故事,气氛十分热烈。
王科长举起酒杯,对着大家说:“今天,平安村的非遗工坊正式开业了,这不仅是平安村的喜事,也是县里的喜事。希望平安村能守住这些好手艺,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平安村,了解平安村的故事。”
大家纷纷举杯,共同庆祝这一时刻。酒杯碰撞的声音,欢声笑语,回荡在平安村的上空,久久不散。
我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看着父亲、牛雅溪他们忙碌而快乐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动。风穿过竹篱笆,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和槐花的甜香,吹得人心里暖暖的。
我知道,非遗展只是一个开始,就像院里刚种下的向日葵种子,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总有一天会开出一片金色的海洋。而平安村的故事,也会随着这些手艺,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铭记。
我们会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这些老手艺,继续编下去,绣下去。让手艺活着,让日子笑着,让平安村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在岁月里流传。那些竹篾的纹路里,藏着村庄的根;那些绣花的针脚里,绣着日子的暖。而我们,会带着这份坚守与热爱,在这片土地上,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手艺传得越来越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