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富家千斤爱上了我这穷书生(27)(1/2)
清晨的雾气像掺了牛乳似的,浓得化不开,把整个青竹村裹得严严实实。院外的竹篱笆顺着院墙蜿蜒,上头爬满了牵牛花,紫的像浸了葡萄汁,蓝的似染了靛蓝,还有几簇粉白的,沾着晶莹的露水,一串串垂下来,活脱脱是对着天空吹响的小喇叭,细碎的“嘀嗒”声,是露水顺着花瓣滚落的轻响,在寂静的晨雾里格外清晰。
我刚把沉甸甸的竹蒸笼端上土灶台,灶膛里的火苗还没完全旺起来,只弱弱地舔着锅底,就听见三叔洪亮的嗓门从院里传来,穿透薄雾,带着股子爽朗的劲儿:“小雅,我的乖侄女哟,把你那宝贝唢呐再吹段《喜洋洋》,给咱今早的窝窝添点喜气!”
屋里,小雅正抱着那支枣红色的唢呐,唢呐杆上还缠着圈浅棕色的牛皮绳,是三叔特意给她缠的,怕她手滑摔了。她把唢呐紧紧搂在怀里,那唢呐外头套着个芦苇编的套子,是前儿个她自己蹲在院里编的,虽不怎么规整,却看得出来用了心。此刻她对着窗棂外透进来的朦胧晨光,小心翼翼地试了试吹口,腮帮子憋得通红,像含了两颗熟透的樱桃,可那唢呐却不给面子,只发出“呜呜——”的闷响,像被捂住了嘴的哭腔,断断续续,毫无章法。
院门槛上蹲着几个半大的孩子,是邻居家的狗蛋、丫丫和小石头,他们本来正聚在一起拨弄着地上的蚂蚁,听见这古怪的声响,顿时“哄”地一声笑成了一团。狗蛋笑得直拍大腿,差点从门槛上摔下来:“哈哈哈,小雅姐,你这吹的是啥呀?像老黄牛喘气呢!”
丫丫也捂着嘴笑,小脸蛋红红的:“就是就是,还不如我娘纺线的声音好听呢!”
小雅的脸瞬间涨得更红了,从脸颊一直红到耳根,眼里瞬间蒙上了一层水汽。她气鼓鼓地把唢呐往芦苇套里一塞,狠狠瞪了门槛上的孩子们一眼,转身就往灶房跑,嘴里还嘟囔着:“三叔就会欺负人!还有你们,笑什么笑!”
她跑过我身边时,后脑勺上扎着的两条麻花辫甩得飞快,辫梢上沾着的露水蹭在我胳膊上,凉丝丝的,像串细小的冰珠子,顺着皮肤滑下去,留下点点湿痕。我伸手想叫住她,她却头也不回地冲进了灶房,往灶前的小板凳上一蹲,把脸埋在膝盖里,肩膀微微耸动着。
“别急啊,傻丫头。”我拿起旁边的柴禾,往灶膛里添了一把,干燥的树枝遇上火苗,立刻“噼啪”作响,火苗猛地窜高,贪婪地舔着锅底,把灶房里映得暖烘烘的。“三叔年轻时跟镇上的老周师傅学唢呐,那可是真下了苦功的,练到嘴唇起泡,吃饭都费劲,足足练了三年才吹得像模像样,你才摸了三天唢呐,急啥?”
小雅慢慢抬起头,眼睛红红的,像刚哭过的小兔子,手里拿着根细细的柴火棍,无意识地在地上划着圈,嘟囔道:“可我想在集市上吹给大家听嘛。”她抬头看我,眼里亮晶晶的,满是期盼,“哥,你不知道,镇上后天就有赶集了,三叔说要带咱们去摆摊卖竹编,我想趁着摆摊的时候,给大家吹唢呐,让更多人听见这唢呐响。”
我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微微一动。小雅是去年才来村里的,她爹娘在城里打工,把她托付给三叔照顾。这孩子性子倔,认死理,一旦认定了什么事,就非要做到不可。前阵子三叔在院里吹唢呐,被她听见了,立刻就着了迷,缠着三叔要学,三叔架不住她软磨硬泡,终于是答应了,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支旧唢呐给了她。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了脚步声,伴随着竹子摩擦的“沙沙”声。三叔扛着一捆新砍的竹子,从浓浓的雾气里钻了出来,竹梢上还挂着几片沾着露水的竹叶,湿漉漉的,往下滴着水。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的皱纹会挤在一起,格外慈祥。
“有志气!”三叔把竹子往地上一放,“咚”地一声,震得地上的尘土都飞扬起来。他大步走到小雅身边,拿起放在一旁的唢呐套,往小雅怀里一塞,声音洪亮:“来,丫头,三叔今儿个教你个绝招‘偷气’,这招学会了,保管你能把《喜洋洋》吹得溜圆,比三叔年轻时还棒!”
门槛上的孩子们一听,立刻忘了刚才的笑闹,一窝蜂地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喊着:“三叔,我要听!我要听你吹唢呐!”“小雅姐,你可要好好学呀,学会了教我们!”
三叔笑着摆摆手,让孩子们安静下来:“都别吵,让小雅姐好好学,等她学会了,让她吹给你们听个够!”他让小雅站在院中央的石磨旁,自己则站在对面,伸出粗糙的手指,轻轻点着小雅的腰:“吹唢呐最讲究换气,尤其是吹这种欢快的曲子,气断了就没那味儿了。你听着,吹到这小节的时候,肚子得像装了气的皮球,鼓鼓的,然后悄悄吸半口气,别让听的人觉出来,这样调子才能连贯。”
说着,三叔接过小雅手里的唢呐,凑到嘴边,深吸一口气,挺了挺肚子,手指在唢呐孔上灵活地跳跃起来。顿时,一串欢快的《喜洋洋》调子流淌出来,清脆明亮,像山涧里的泉水叮咚作响,又像枝头的小鸟在放声歌唱,欢快得仿佛要从唢呐里蹦出来,洒满整个院子。雾气似乎都被这欢快的调子驱散了些,连灶房里飘出的玉米香,都像是跟着调子在跳舞。
“看见没?”三叔吹完一段,放下唢呐,对着小雅笑道,“就像你吃窝窝,咬一口得偷偷嚼,慢慢咽,不然别人就抢你的了。这偷气也是一个道理,要悄无声息,气要匀,不能急。”
小雅听得认真,不住地点头,眼睛紧紧盯着三叔的嘴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她接过唢呐,深吸一口气,小脸鼓得像含着颗大红枣,按照三叔教的方法,慢慢吹了起来。刚开始调子还挺顺畅,可到了该偷气的地方,她猛地吸了一口,结果气息没控制好,一下子呛得剧烈咳嗽起来,脸都咳白了,眼泪直流。
孩子们见状,又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小石头拍着巴掌喊:“小雅姐,你又吹错啦!”
小雅停下咳嗽,有些委屈地看着三叔,眼眶红红的。三叔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笑着安慰:“傻丫头,没事没事,刚开始学都这样,三叔当年学的时候,比你呛得还厉害呢。气要匀,跟你编竹筐似的,力道得慢慢使,不能急于求成。来,再试试。”
我掀开灶上的蒸笼盖子,一股浓郁的玉米香立刻涌了出来,混着淡淡的雾气漫出灶房,飘满了整个院子。蒸笼里的窝窝胖乎乎的,一个个圆滚滚的,表面沾着一层细细的玉米粉,像裹了一层朦胧的月光,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先吃早饭啦!”我朝着院里喊了一声,孩子们立刻“呼啦”一下围了过来,小手在身上的衣服上蹭了又蹭,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蒸笼,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三叔拿起一个窝窝,掰成两半,从灶台上的瓷碗里夹了一大块酱豆,塞到小雅手里:“来,丫头,就着酱豆吃,吃饱了才有力气练唢呐。”
小雅接过窝窝,咬了一大口,甜甜的玉米香混合着酱豆的咸香,在嘴里弥漫开来。她一边嚼着,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嗯!真好吃,比城里的蛋糕还香!”嘴角沾了一圈玉米粉,像只偷吃的小花猫,引得大家又笑了起来。
雾气渐渐散了,太阳慢慢升高,金色的阳光透过院外老槐树的枝叶,洒在竹篱笆上,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轻轻晃动。牵牛花的影子也跟着摇曳,像是在跟着什么节拍跳舞。三叔坐在石磨上,耐心地给小雅比划着唢呐的指法,嘴里一边哼着调子,一边纠正她的姿势:“手指再弯一点,按孔要按实了,不然会跑音。”
小雅站在三叔对面,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点点头,然后拿起唢呐试着吹一段,遇到吹不好的地方,就立刻停下来问三叔,三叔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她示范,直到她学会为止。孩子们捧着窝窝,在院子里追跑打闹,狗蛋不知从哪儿找了根竹哨,吹着“啾啾”的声音,和小雅断断续续的唢呐声相互应和,热闹极了。
我蹲在灶前,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看着院里的景象,心里暖乎乎的。火苗在锅底欢快地跳跃着,映得我的脸颊发烫。原来最好的日子,就是这样烟火腾腾的,有人教,有人学,有人闹,还有热乎的窝窝等着出锅,简单又踏实。
接下来的两天,小雅几乎是抱着唢呐过日子的。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传来她练习的唢呐声,从一开始的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到后来渐渐变得流畅起来。有时候吹得入了迷,连吃饭都要我喊好几遍。三叔也放下了手里的活计,整天陪着她练习,从指法到换气,再到调子的情感表达,一点点地教她。
村里的人路过三叔家的院子,听见唢呐声,都会停下脚步,笑着往里看一眼。王大娘提着菜篮子路过,笑着对三叔说:“老陈啊,你这侄女可真有毅力,这唢呐吹得是越来越像样了!”
三叔听了,脸上笑得像开了花:“那是,我家小雅有志气,以后肯定能成个唢呐好手!”
小雅听见了,吹得更起劲儿了,调子也变得更加欢快。只是有时候遇到难吹的段落,练了好几遍都练不好,她也会急得掉眼泪,把唢呐扔在一边,赌气说再也不练了。每次这时,三叔就会拿起唢呐,吹一段《百鸟朝凤》,那激昂婉转的调子,听得人心里敞亮。
“丫头,你看,这唢呐就像人一样,遇到难处不能退缩。”三叔放下唢呐,语重心长地说,“这《百鸟朝凤》是唢呐里最难吹的曲子之一,三叔练了五年才敢上台吹。学手艺就得有股子韧劲,不怕吃苦,不怕失败,才能把它学好。”
小雅听着,默默地捡起唢呐,擦干眼泪,又开始练习。我知道,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赶集的时候,让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
赶集那天,天刚亮,三叔就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放着他编的竹筐、竹篮、竹席,还有小雅编的几个小巧玲珑的竹制小玩意儿。小雅背着她的唢呐,跟在三叔身边,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我提着一个装满窝窝和酱豆的篮子,跟在他们身后。
从村里到镇上,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一路上,小雅时不时地拿出唢呐,吹上一小段,调子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欢快。路过的行人听见了,都忍不住回头看她,有人还笑着鼓掌:“这小姑娘吹得真不错!”
小雅听见夸奖,吹得更卖力了,嘴角的笑容就没消失过。三叔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到了镇上,集市上已经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烟火气。三叔找了个空地方,把独轮车放下,开始摆弄车上的竹制品。小雅则站在摊位旁边,有些紧张地攥着唢呐,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手心都冒出了汗。
“别怕,丫头,就像在院里练习一样。”三叔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道,“把你练的本事亮出来,让大家听听咱村的唢呐声!”
小雅点点头,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定了定神。再次睁开眼睛时,她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她把唢呐凑到嘴边,手指在唢呐孔上落下,一串欢快的《喜洋洋》调子立刻流淌出来。
刚开始,周围的人只是好奇地看了过来,还有人停下脚步,围在摊位旁。小雅的脸越来越红,像朵盛开的石榴花,但她没有停下,继续吹着。虽然中间因为紧张,卡了两次壳,但她很快就调整过来,继续往下吹。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这欢快的唢呐声吸引过来,摊位周围围满了人。大家都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笑容。有个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妈妈,还跟着调子轻轻晃着婴儿车,车里的小宝宝咧着嘴,咯咯地笑着。
一曲吹完,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人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小雅放下唢呐,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脸颊通红,但眼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挤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用红纸包着的水果糖,塞到小雅手里,笑着说:“姑娘,你吹得真好,比戏班子里吹的还热闹!这糖给你,奖励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