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君子陌路(2/2)
“难道王安石就不行吗?”赵顼最后还是忍不住主动说出了王安石的名字。
富弼不想驳了皇帝陛下的颜面,但他也确实对王安石的主政方针和理念难以苟同,为此他也只能沉默以对。
公元1069年10月,富弼离开了京城,赵顼加封他为检校太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亳州。随着他的离开,作为参知政事且是帝国实际上的掌舵者,王安石按理应该顺位成为新的宰相,但王安石仍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置身于火山口上去接受炙烤。他请求赵顼提拔陈升之为宰相,一来陈升之比他资历高,二来此人又是他变法的强力支持者,赵顼照准。陈升之由此以尚书右丞兼知枢密院事的身份升任为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富弼这一走,朝中资历和威望最高的老臣便是枢密使文彦博。为了照顾文彦博的情面,也是为了略微表示一下没有将其拜为宰相的歉意,赵顼下令以后的朝会文彦博可站班于宰相陈升之的前面,也就是由文彦博来领班群臣上殿,但文彦博上表辞让。他说自从曹利用之后,朝廷还没有出现过枢密使领班群臣上殿的事情,他不愿意再破此例。这几乎是这两年时间里文彦博唯一最具存在感的事件,对于新法,文彦博一直没有表态,但这种人往往才是最危险的。
再来说刚刚荣升宰相的陈升之。如果不是因为此次的变法,那么陈升之这辈子恐永无出头之日,在以富弼、韩琦、文彦博等元老为首的传统士大夫群体里,陈升之的名声在其担任言官时就因为他太过官迷心窍以至于暗中与后宫太监交往而被众人所鄙视加唾弃。但是,赵顼的登基和王安石的入京让陈升之看到了自己在仕途上的一线生机,而事实也证明他真的就赌对了,可这也导致他彻底地成为了保守派的公敌。
陈升之拜相,赵顼第一时间向他的近臣司马光打探外界的舆论。他问:“对于朕提拔陈升之为相,外面的人都是什么看法啊?”
赵顼这话还真的就是问对了人,因为新法的相继颁布和施行以及富弼的被罢相而已经变得歇斯底里的司马光早就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如今既然是赵顼主动问起,他便趁机好好地发泄了一通。当然,在说这些话之前,他必须调整呼吸,然后再戴上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具。后世之人有很多都说司马光如何的具有君子之风,又是如何的道德仁厚,我们现在就来好好欣赏一番。
面对赵顼的提问,司马光很有礼节地回道:“陛下,世人都说这南闽之人阴险狡诈,而楚地之人更是轻佻善变,如今曾公亮和陈升之两名宰相可都是南闽人,而王安石和赵拚又都是楚地之人,他们四人如今主政国家中枢势必招引乡里。这些闽人和楚人一旦横行官场,你觉得这天下的风俗能好到哪里去呢?”
对于司马光同志的如此高论,我个人实在是无言以对。这就是千古君子司马光同志的高论,真乃震烁古今!
赵顼倒是个好说话的人,他为陈升之说了句好话:“升之有才智,晓边事。”
司马光不以为然,回道:“再有才能的人也得由忠直之人从中制驭,如此才是明君之道。陛下,所以说你不该让富弼走啊!”
赵顼直摇头:“朕也不想让他走,可他去意已决!”
司马光毫不客气地说道:“富弼之所以要走还不是因为陛下你不肯听他的谏言,而他又不堪与中书省里的这四人为伍。”
赵顼岔开话题,转而问道:“我们不说富弼,你和王安石相交多年,你觉得他这个人怎样?”
司马光回道:“外面的人都说王安石是奸邪,我觉得这些人的话太过了,依臣看来王安石不过是不明事理又有些执拗罢了。”
随后,赵顼又让司马光几乎逐一将朝中的重臣以及外放的韩琦都进行了一番点评,司马光也是满嘴火车难得地激情飞扬了一回,这些人通通被他逐个在嘴上一论短长,所谓的君子慎言这时候完全被司马光抛诸脑后。当赵顼突然提到吕惠卿时,司马光的额头上更是陡然冒起了青筋,仿佛吕惠卿就在他的眼前。
他说:“吕惠卿表面恭顺但实则阴险,这个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人。我的安石老弟之所以如今被天下人所恶都是因为拜这个小人所赐,而陛下你前不久提拔他为崇政殿说书,好多人都说这是奸人上位!”
赵顼没想到司马光竟然对吕惠卿有如此之大的偏见,他说道:“吕惠卿明理善辩,这个人还是有些本事的,也没你说的这么不堪。”
不曾想,司马光更倔,誓要跟赵顼在这事上面分个高低。他回道:“有才又怎样?汉唐时期的江充和李训是不是很有才?可结果呢?祸国殃民之徒耳!”
司马光这里提到了江充和李训,前者是导致汉武帝的儿子刘据起兵的背后推手,后者是唐朝“甘露事变”的直接责任人,但此时的吕惠卿何德何能竟然能被司马光拿来和这两个历史妖孽进行比较?这些倒不重要,关键是你司马光有必要非要跟皇帝陛下在这事上面争个输赢吗?你的仁德宽厚这时候又到哪里去了呢?再者说,吕惠卿此时不过只是你的一个小辈,你至于如此中伤吗?而且还是在人家的背后说人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