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7章 分道扬镳

第17章 分道扬镳(1/2)

目录

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相继被贬离京且自己再次与两府大臣擦肩而过,另外再加上皇帝陛下如今对王安石更加倚重和信任,司马光也就此越发觉得自己继续待在京城里已经是毫无必要和意义。局势如此,他唯有选择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以求得个眼不见心不烦。

这年八月,司马光当面向赵顼请求将自己外放为官,而他这一次的御前问答也能够让我们再一次直观地认识到其隐藏在道德君子面具之下的为人本性。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么多年来可谓是交情深厚,至少在变法之前人人都知道他俩是一对好基友,尽管因为变法导致俩人龃龉不断,可这些都属于政见上的纷争,两人的私交并不受多大的影响,更谈不上破裂。因而,当司马光说出自己想要放出京的请求时,赵顼感到甚为诧异,他说:“你和王安石向来亲善,难不成你还担心他不能容你吗?”

司马光摇摇头,说道:“陛下,你有所不知,我和王安石之间虽然私交不错,但其实吕公着和他的关系才是最铁的,可吕公着前些日子还不是被贬出京了。自从王安石执政以来,反对他的人甚多,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下一个要倒霉的就应该轮到苏轼了。至于我,我是宁肯被外贬出京也绝不想昧着良心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与其等到哪天被王安石逼得被迫出京,我还不如主动离开,免得落得跟吕公着一样的下场。”

司马光说这些话其实很有诉苦的意思,也像是在撒娇式地“威胁”赵顼——王安石和我,你到底选哪一个?但是,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

赵顼当然明白眼下这新旧两派之所以水火不容的根源,于是他说道:“其实青苗法并没有你们想的那样坏,它对国家财政的改善还是有显着成效的!”

司马光的火气因为赵顼的这句话立马就燃起来了,他以近乎于君前失礼的态度嚷了起来:“现在全天下的人都在控诉青苗法,只有王安石及其党羽说它好!”

真的是好家伙!气急败坏之下,司马光说这话无异于是直接把赵顼也归类于王安石的党徒之列!

赵顼一时间也被司马光这话给整懵了,他只好有些尴尬地转化了话题:“既然你说到了苏轼最近被调查一事,其实这并非是王安石在故意为难他,而是有御史举报他当年送父归葬故里时趁机用官船进行走私……”

闻听此言,司马光更加激动了,他说道:“此事纯属蓄意诬陷!苏洵过世的时候,先帝赐苏家数百银绢都被苏轼婉拒,韩琦和欧阳修为表慰问也送了几百两银子给苏家治丧,可也还是都被苏轼推辞了,这些钱难道不比走私的利润丰厚?这明显就是王安石厌恶苏轼反对新法而暗中唆使他人告诬状,我之所以请求外放就是不想哪天也被人暗中下此黑手。再者说了,就算苏轼真的走私了,可他至少也比李定好一点吧?李定的母亲过世了,可他却不为其母守丧,这种人简直禽兽不如,但王安石为何要放过李定而抓住苏轼的尾巴不放呢?”

各位,不是我本人想故意放大司马光的毛孔让人一睹其盛世美颜,而是他自己非得如此耀眼。前面他背着王安石在赵顼面前说江南楚地之人轻浮善变,如今他又在赵顼面前直接指控王安石在幕后以卑鄙小人的姿态挑唆他人告苏轼的黑状,这是什么行为?说严重一点,这算不算人身攻击?而且还是在人背后说人长短!可是,我们再来看看当着王安石的面他又是一副怎样的尊容,我们就拿不久前司马光给王安石写的那些私人信件做对比,信中有云:“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两相对比之下,司马光这是什么操作?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面叫大哥,背后掏家伙!

反观王安石,我们何曾见过他在背后尤其是在皇帝面前说他人之短?人家有话直接当面锣对面鼓正大光明地直言以对,至于司马光以小人之心去指责王安石涉嫌在背后唆使他人告黑状就更是显得其心理之阴暗。他还说担心自己哪天也会被王安石如此对待,这不纯属被迫害妄想症吗?

本是君臣之间的一次请对就这样被司马光活生生地弄成了一场泼皮骂街,赵顼也就此再没兴致继续聊下去,司马光也是满肚子的愤慨悻悻而回,但他想要离京的愿望却也是更加强烈。

这里简单说一下司马光所言的苏轼涉嫌走私和李定不为母亲守丧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