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咳血公案(1/2)
自嘉庆帝与刘墉在养心殿一番长谈后,刘墉便开始暗中着手调查朝中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之事。
这日早朝,众大臣参拜完毕后,礼部尚书那彦成率先出列,奏道:“皇上,近日听闻江南一带文风昌盛,诸多学子在新政鼓励下,积极求学,实乃我朝之幸事。”嘉庆帝微微点头,道:“此乃新政之成效,望各地皆能效仿。”
这时,吏部侍郎铁保出列,忧心忡忡道:“皇上,臣近日收到一些地方官员的奏报,称新政推行过程中,因对农商扶持力度过大,导致财政吃紧,恐影响国家正常运转。”
嘉庆帝眉头微皱,看向户部尚书朱珪道:“朱爱卿,此事你怎么看?”朱珪赶忙出列,躬身道:“皇上,新政初期,对农商扶持确需一定财力,但从长远来看,农商发展起来后,定会增加国家赋税,充盈国库。目前财政虽有压力,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嘉庆帝沉吟片刻,道:“新政乃朕深思熟虑之举,关乎国家兴衰,切不可因一时之困难而动摇。各地官员需切实执行,不得敷衍塞责。”言罢,目光扫向众大臣,神色严肃。
退朝后,刘墉回到府中,神色凝重地对张堃、萧逸道:“如今已有些眉目,朝中不少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通过新政中一些漏洞谋取私利。只是这些证据还不够确凿,还需进一步深挖。”张堃点头道:“大人,此事可要小心谨慎,那些官员必定有所防备,一旦打草惊蛇,再想搜集证据就难了。”
刘墉微微皱眉,思索片刻道:“我打算从那些与地方勾结最紧密的京城商户入手,他们或许知道一些关键线索。只是这些商户背后都有官员撑腰,调查起来恐怕会遇到不少阻力。”萧逸道:“大人,要不咱们先暗中观察,找准时机,一击即中。”刘墉点头道:“也只能如此了。”
与此同时,嘉庆帝在养心殿内,正与王公公说着话。嘉庆帝道:“王公公,你觉得朝中大臣对新政的态度如何?”王公公赶忙躬身道:“皇上,依奴才看,表面上众大臣都拥护新政,可私底下怕是各有心思。尤其是那些与地方官员关系密切的大臣,恐怕不太愿意新政顺利推行。”
嘉庆帝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道:“朕也察觉到了这一点。这新政若想成功,必须要冲破这些阻力。刘墉那边不知进展如何了。”
就在这时,李公公匆匆进来,禀报道:“皇上,刘大人派人送来密信。”嘉庆帝赶忙接过,展开一看,神色微微一变。信中刘墉告知嘉庆帝,已发现一些重要线索,但调查过程中似乎有人暗中阻挠,请求嘉庆帝暗中支持。
嘉庆帝看完信后,沉思良久,对王公公道:“传朕旨意,让刘墉放手去查,朕定会暗中支持他。若有人敢从中作梗,严惩不贷。”一场朝堂上的风云争斗,正逐渐浮出水面,而嘉庆帝与刘墉,也决心要冲破这重重阻碍,让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而就在嘉庆与刘墉集中精力推行新政之时。嘉庆九年秋末的一个清晨,嘉庆得知,国库竟遭盗窃,失窃白银达几千两之多。
嘉庆当即下旨,命刑部尚书德瑛彻查此案。德瑛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展开调查。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各级官员消极对待,个个都似有难言之隐,只想将罪责推到值班小兵身上,不愿深究背后的真相。
德瑛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两位朝中重臣——刘墉与王杰。这二人皆是刚正不阿、智慧超群之士,在朝中威望极高。
德瑛登门拜访,向他们详述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面临的困境。刘墉听完,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如此胆大妄为,竟敢盗窃国库,背后定有蹊跷,绝不能让这些盗贼得逞。”
王杰知道后也点头表示赞同:“此等关乎国家根基之事,我们定当竭尽全力,还国库一个清白。”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重新梳理线索。刘墉凭借着自己在官场多年积累的人脉,四处打听消息。他派人乔装打扮,混入京城的茶楼酒肆,与三教九流之人攀谈,终于得知一些蛛丝马迹。原来,最近有几个神秘人频繁出入某位亲王的府邸,行为十分可疑。
王杰则从国库的账目入手,仔细核查每一笔收支记录。他发现,在失窃前几日,有几笔账目存在明显的漏洞,似乎有人故意篡改。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他发现这些账目竟与朝中几位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德瑛根据两人提供的线索,开始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讯。然而,这些官员早已串通一气,面对审讯,要么装聋作哑,要么矢口否认。德瑛心中暗自恼怒,但他并未气馁,决定从最薄弱的环节——那个被众人推出来顶罪的值班小兵入手。
小兵本是个老实人,面对德瑛的询问,吓得瑟瑟发抖。刘墉见状,和声细语地安慰道:“孩子,莫怕,只要你如实说出你所知道的,我们定会还你清白。”小兵犹豫再三,终于道出实情。原来,案发当晚,他确实看到几个黑影进入国库,但他刚想呼喊,就被人打晕。等他醒来,就发现自己被众人指认为盗贼。
有了小兵的证词,德瑛等人更加坚定了彻查此案的决心。他们顺着黑影这条线索继续追查,终于发现了亲王与朝中几位大臣相互勾结、盗取库银的证据。这些人利用职权,监守自盗,将国库中的白银据为己有。
真相大白之后,刘墉、王杰与德瑛一同进宫向嘉庆皇帝复命。皇帝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涉案的亲王及官员全部革职查办,依法严惩。这起震惊朝野的国家级“盗窃案”,在刘墉、王杰与德瑛的努力下,终于得以圆满解决。
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日,一桩宗室欺民案被摆到了刘墉的案头。涉案的宗室乃是嘉庆帝远房皇叔,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在京郊强占民田,殴打村民,行径恶劣至极。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最终联名上书,将状纸递到了德瑛的手中。
德瑛深知此案棘手,宗室身份特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诸多麻烦。就这样,德瑛又将这案子交给了刘墉,刘墉无奈只好参与审理此案。
公堂之上,气氛紧张凝重。刘墉端坐在主位,虽面容憔悴,却目光如炬。德瑛坐在刘墉旁边,审视着堂下众人。原告百姓们战战兢兢地跪在堂下,一脸的恐惧。而被告宗室却一脸不屑,身着华丽服饰,高昂着头,仿佛这公堂于他而言不过是一场闹剧的舞台。“堂下所跪何人,因何状告本王?”宗室率先发难,声音中满是傲慢。
刘墉重重一拍惊堂木,厉声道:“本案由本阁主审,轮不到你在此喧哗!”他强撑着身体的不适,转头看向原告,温和道:“你们但说无妨,本阁定会为你们主持公道。”
百姓们这才鼓起勇气,一五一十地诉说着宗室的恶行。从强占他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到打伤多位村民,一桩桩一件件,皆是铁一般的事实。
宗室听后,冷笑一声:“一群刁民,信口雌黄!这等田地本就是祖上所留,他们不过是觊觎本王财产,故意诬告!”
刘墉不动声色,传唤证人与证据。一个个村民带着伤痕出庭作证,还有地契文书等铁证摆在眼前。宗室开始有些慌乱,但仍狡辩不已。
随着审讯的深入,刘墉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这宗室如此跋扈,视百姓如草芥,实在是天理难容。然而,长时间的站立与激动,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不堪重负。突然,一口鲜血从他口中喷出,染红了身前的桌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