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星落文正(1/2)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京城的寒冬仿佛比往年来得更加凛冽。
一大早,刘墉就来到了南书房。屋内炭火熊熊,却仍难掩寒意。刚坐下不久,一同当值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太子少保英和便凑了过来,满脸笑意地说:“刘公,您昨儿那番对政务的见解,实在是鞭辟入里,皇上对您可是赞赏有加啊!”刘墉捋了捋胡须,笑着摆摆手:“不过是些分内之事,当为朝廷尽心,可不敢居功。”正说着,又有满德坤拿着一份文书前来请教,刘墉便认真地与之探讨起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丝毫不见疲态。
忙碌了一天,刘墉回到了驴市胡同的家中。晚间,有两位老友来访,他命人设宴招待宾客。厅内灯火通明,菜肴丰盛。一位老友端起酒杯,感慨道:“崇如兄,这官场波谲云诡,也只有你能一直坚守本心,实在令人钦佩。”刘墉哈哈一笑,举起酒杯回应:“这世间纷纷扰扰,唯有秉持清正,方能无愧于心。来,干了这杯!”众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
谁也不曾料到,这般谈笑风生的场景竟是最后的相聚。夜幕降临,宾客散去,刘墉回到房内。不一会儿,家人察觉屋内没了动静,进去查看时,却发现他已端坐而逝。这位历经乾隆、嘉庆两朝,以刚正不阿、智慧过人闻名的老臣,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无疾而终。他仿佛只是在这世间短暂停留,却留下了无尽的传奇。
我得知消息,眼中含泪,匆忙备轿,朝着紫禁城而去。我身负着向嘉庆皇帝报丧的重任,一路上寒风如刀割面,却割不断我心中的悲痛与焦急。轿夫踩着阵阵雪花,在昏暗的街道上留下一路凌乱的印记。
当我赶到紫禁城,守门的侍卫见我神色匆忙、满脸泪痕,不敢阻拦,赶忙引我进宫。我三步并作两步,穿过重重宫门,气喘吁吁地来到嘉庆面前。扑通一声跪地,声音颤抖地禀报道:“皇上,我三哥刘墉刘大人,于今日晚间……端坐而逝……”
嘉庆皇帝听闻此言,手中正批阅的奏折“啪嗒”一声掉落于地。他满脸的震惊与悲痛,缓缓站起身来,眼中瞬间涌上一层雾气,喃喃道:“刘爱卿……竟走得如此突然……”
这位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老臣,为大清鞠躬尽瘁,嘉庆皇帝对他敬重有加。片刻后,嘉庆皇帝平复情绪,即刻下旨:“追赠刘墉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厚葬之,以彰其一生功绩。”
与此同时,刘墉离世的消息如一阵狂风,迅速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传开。街头巷尾,朝中文武、满城百姓们无不唉声叹气,言语间满是对刘墉的惋惜与不舍。“刘大人这一走,咱京城就少了个为百姓说话的好官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眼中含泪说道。“是啊,刘大人在世时,不知为咱解决了多少冤屈,这以后可怎么办哟!”旁边一位年轻的商贩也附和着,神情悲痛。
第二日清晨,刘府门前素幡高悬,一片缟素。满朝文武纷纷身着素服,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吊唁。
阿桂作为朝中元老,步履沉重地走进灵堂。他颤抖着双手,献上祭品,而后长跪不起,老泪纵横:“崇如啊,你我同朝为官数十载,诸多往事还历历在目,你怎么就这么走了……”言罢,泣不成声。
王杰随后而至,他走到灵柩前,深深鞠躬,声音哽咽:“刘公一生刚正,为朝廷社稷殚精竭虑,如今驾鹤西去,实乃朝廷之巨大损失。”
庆桂神色悲戚,上了香后,退到一旁,感慨道:“刘大人清正廉洁,在朝时直言敢谏,往后朝堂之上,再难有如此忠直之臣了。”
董诰走进灵堂,凝视着刘墉的灵位,眼眶泛红:“刘公一生磊落,心怀天下,他的风骨,是我等为官之人的楷模。”
纪晓岚来得稍晚,他一进灵堂,便放声大哭:“崇如兄,你我多年情谊,如今你先行一步,叫我如何不悲痛!”哭罢,他缓缓走到灵柩旁,轻抚棺木:“想当初,你我邂逅相遇,一同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仿佛历历在目。后者一同在这京城为官,那些谈诗论道、共商国事的日子就在昨日。你智慧过人,屡屡化解朝廷危机,如今你这一走,朝堂之上少了主心骨,我纪晓岚也少了个知心挚友啊。”
阿桂擦了擦眼泪,说道:“纪公,刘公一生光明磊落,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和品德,必将名垂青史。”
王杰点头赞同:“是啊,刘公的刚正不阿,激励着我等继续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
众人在灵堂内久久伫立,回忆着与刘墉相处的点点滴滴,对这位老臣的离去充满了不舍与敬意。灵堂内弥漫着沉重的哀伤,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那缭绕的香烟,仿佛是人们对刘墉无尽的思念与缅怀。
很快,刘墉的府邸前便围满了自发前来吊唁的百姓。他们身着白衣,排着长长的队伍,缓缓走进刘府,只为送刘墉最后一程。这场景,仿佛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白色的哀伤之中。
等到京城吊唁结束,我便携带一家老小,带着刘墉的灵柩,缓缓地踏上了回山东老家的路。
灵柩抵达山东老家那天,阴云密布,天空仿佛也在为刘墉的离去而哀伤。刘墉的家乡,处处张挂着白色的挽联,自发前来迎接的乡亲们早早就在村口等候,一眼望去,人头攒动,皆是身着素服之人。
刚至村口,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悲泣声。一位曾经受过刘墉救助的老妇,在家人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到灵柩前,泪如雨下:“刘大人呐,您可是俺们全家的大恩人,俺还盼着您回来看看,怎么就……”说着,几近昏厥。周围的乡亲们纷纷落泪安慰,现场哭声一片。
运送灵柩的队伍在人群簇拥下缓缓前行,前往刘家祖祠。一路上,不断有百姓加入,队伍越来越长。路边的孩童们也懂事地安静站立,眼中满是懵懂与哀伤。
到了祖祠,族中长辈们早已等候多时。按照当地的丧葬习俗,举行了庄重肃穆的入祠仪式。族中最年长的老者,声音颤抖着宣读祭文,历数刘墉一生功绩,从年少苦读考取功名,到为官清廉公正,为家乡修路、办学堂,桩桩件件,都铭记在乡亲们心中。念到动情处,老者泣不成声,周围众人也纷纷跪地痛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