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梦回春秋当大王 > 第241章 盟约之主

第241章 盟约之主(1/2)

目录

几乎就在燕国密使携着霞夫人那封暗藏机锋的书信离开蓟城的同时,另一路风尘仆仆的使团,打着宋国玄鸟旗号,沿着通衢大道,进入了江州城。

与霞夫人私密、谨慎的信函不同,宋国的国书规格极高,由宋公亲自签署,用词庄重典雅,充满了对周礼的尊崇和对汉国地位的推崇。

使团正使是宋国着名的贤大夫,以精通典章制度和善于辞令而闻名诸侯。

王宫正殿,姬长伯端坐于王座之上,仔细阅读着宋公的国书。殿内熏香淡淡,气氛庄严肃穆。

国书中,宋公先是深情回顾了昔日葵丘之会的盛况,缅怀齐桓公“尊王攘夷”、安定天下的功绩,以及宋国作为与会重要诸侯所承担的责任。

笔锋随之转入现实,痛陈如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权凌弱,晋赵之乱,田氏乱齐,天下失序”的混乱局面。

明确指出,旧的葵丘之盟框架,随着齐桓公的逝去、齐国内乱以及汉国对郑国的兼并(宋公巧妙地避开了“吞并”一词,用了“安抚郑地,承其宗祀”的说法),已然无法维系当下的和平与秩序。

接着,国书提出了核心建议:天下不可无伯主(霸主),不可无盟约以约束诸侯,止息干戈。纵观当今诸侯,汉国国君姬长伯,乃周室宗亲,姬姓正统,国力强盛,吞郑败楚,威震华夏,且素行仁义,恪守周礼。

因此,宋公“不揣冒昧,谨代表宋国及昔日葵丘盟好之邦”,提议由汉国国君姬长伯出任新的盟主,在宋地或其他合适地点,召集诸侯,举行盟会,缔结新的盟约,“以继桓公之志,尊王攘夷,安定四海”。

读完国书,姬长伯久久不语,指尖轻轻拂过锦帛上工整的字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

他抬头看向殿中恭敬肃立的宋国使臣,语气温和地说道:“宋公真乃守礼君子,心怀天下,寡人感佩。兹事体大,关乎天下格局,汉国国本,寡人需与臣工细细商议。请贵使暂回馆驿休息,不日必有回复。”

送走宋使,姬长伯并未立刻散去朝会,而是将国书交由内侍,传示于殿下的首辅鲍季平、次辅黄婴、兵部尚书卢林、宗伯姬去疾等核心重臣。

“诸卿,宋公之议,尔等以为如何?”姬长伯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打破了沉寂。

首辅鲍季平率先出列,他头发灰白,但眼神依旧锐利,沉吟片刻后道:“君上,宋公此议,于我汉国而言,利大于弊。其一,可正名分。我汉国虽强,然毕竟起于西南,非中原传统强国。若能得宋公这等老牌公爵、殷商之后拥戴为盟主,无异于获得中原诸侯的认可,极大提升我汉国在天下诸侯中的正统地位与号召力。其二,可结盟友。借此盟会,可联合宋、卫等一批中等诸侯,形成一股足以抗衡甚至压制晋、楚、秦等大国的势力集团。其三,可挟大义。‘尊王攘夷’之旗号,进可干预他国事务,退可自保疆域,名正言顺。”

次辅黄婴紧接着说道:“丞相所言甚是。从军事上看,若能成功组建此盟,我汉国东部压力将大为减轻。宋、卫等国地处中原要冲,可为我屏障,牵制晋国东出、燕国南下、齐国西进。且盟主之位,有权调停诸侯争端,甚至征讨不庭之邦,于我汉国扩张势力、施加影响极为有利。”

然而,宗伯姬无患却面带忧色地出列:“君上,二位大人所言虽有理,但臣以为,此事亦需谨慎。盟主之位,看似尊荣,实则责任重大,易成众矢之的。晋国强横,岂会坐视我汉国成为盟主?必然从中作梗,甚至武力威胁与会诸侯。且会盟诸侯,需耗费巨资,赏赐、犒劳,皆非小数。更要者,‘尊王攘夷’,我汉国乃自立为王,已经僭越,周天子对此颇有微词,届时若他国以此攻讦,我等如何应对?恐自缚手脚。”

兵部尚书卢林也补充道:“宗伯所虑极是。会盟所需财物,必是天文数字。近年来虽国库有所充盈,然兼并郑地,安抚百姓,整顿防务,开销巨大。且一旦为盟主,诸侯有难,是否需出兵救助?若救,则耗损国力;若不救,则失信于天下,盟约形同虚设。”

朝堂之上,众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支持者认为这是汉国迈向中原霸主的关键一步,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反对者则担忧树大招风,责任过重,恐陷入中原诸侯复杂的泥潭之中,消耗汉国本用于自身发展的国力。

姬长伯静静地听着臣子们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王座的扶手,目光深邃。

他想起了霞夫人那封暗藏机锋、寻求联合以制晋的信,又看着眼前宋公这封充满“君子之风”、主动推举他为盟主的国书。

一北一南,两位诸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提议,却都将汉国推向了天下局势的中心。

他深知,宋公此举,固然有借助汉国力量稳定秩序、对抗晋、齐、燕的考量,但其恪守周礼、维护传统秩序的姿态,与汉国目前内部强调的“华夏正朔”理念不谋而合。

这确实是一个提升汉国正统地位,整合中原诸侯力量的绝佳机会。

但风险也同样巨大。正如宗伯和司徒所言,盟主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可能引发的晋、燕、齐等国的激烈反应,都是必须慎重权衡的因素。

思忖良久,待到殿中争论声稍息,姬长伯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宋公美意,寡人心领。其恪守周礼,维护天下秩序之心,更是难得。我汉国身为姬姓宗邦,于天下纷乱之际,确有责任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他话锋一转:“然,正如诸卿所言,盟主之位,关系重大,不可不慎。贸然应承,恐力有未逮,反致其祸。鲍卿。”

“臣在。”鲍季平躬身应道。

“你亲自草拟回书,致谢宋公,言明寡人对盟主之位,深感责任重大,需详加考量,并与国内众臣妥善筹备。可先允诺,愿与宋公及有意诸侯,共商天下安定之策。具体会盟时间、地点、盟约条款,可遣使者与宋国详细磋商。”

“如意。”

“臣在。”

“加强东部边境锦衣卫的渗透力度,特别是与晋国、楚国接壤地区的军备,严密监视晋楚动向。同时,派出细作,打探中原各诸侯对此事的反应。”

“卢林、姬无患,会同各部各房,详细测算会盟所需费用,以及若为盟主,可能承担的长期开销,拟定条陈上报。”

一道道指令清晰地下达,显示姬长伯既不愿放弃这个巨大的机遇,也保持了足够的审慎。他要在正式戴上盟主桂冠之前,尽可能地消除隐患,夯实基础。

“诺!”众臣齐声领命。

朝会散去,姬长伯独坐殿中,目光再次落在那卷宋国国书上。他轻声自语,带着一丝感慨,也带着一丝决断:

“宋公啊宋公,君子之风,果然名不虚传。你将这烫手的山芋与无上的荣耀一同捧到寡人面前……这天下棋局,是到了该落重子的时候了。只是,这步子,需踏得稳,踏得准。”

宋使访汉,提议汉公为盟主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四方。

诸国反应不一,或惊惧,或观望,或暗怀鬼胎。然而,最令人意外的,却是来自洛邑周王室的反应。

消息传至周天子案头时,这位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未如往常一般,对汉国这个僭越称王、不断挑战王室权威的“姬姓逆臣”发出雷霆之怒。

没有摔碎玉圭,没有痛斥“无礼”,甚至没有在朝会上让史官记录汉国的又一项不臣之举。

年迈的周天子只是静静地坐在略显空旷陈旧的大殿中,浑浊的目光扫过那份密报,脸上竟浮现出一种近乎麻木的“意料之中”。

他挥退了欲进言的公卿,独自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老了,周王室更老了。

曾经的威严在一次次诸侯不朝、一次次被郑国这等毗邻的强藩欺凌中消耗殆尽。

郑国的覆灭,与其说是汉国的强大,不如说是敲响了周王室最后的丧钟——一个连郑国都无力制衡的王室,又如何去威慑能顷刻间吞并郑国的汉国?

他很清楚,姬长伯不再是那个偏安西南的蛮邦之主。

吞郑、败楚,如今连宋国这样恪守礼法的老牌公室都主动奉上盟主之约,汉国已然是事实上的中原霸主,其势堪比当年的齐桓公。

而最关键的是,姬长伯年轻,锐气正盛,如同初升的烈日;而他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周王室这艘破船,再也经不起任何风浪了。

“盟主……呵呵。”空旷的大殿中,响起天子低沉的自语,带着无尽的疲惫和一丝嘲讽。“宋公啊宋公,你倒是打得好算盘。”

他看穿了宋公此举的深层意图。

尊崇周礼的宋国,何尝不是想用这“尊王攘夷”的旧旗号,用这新的诸侯盟约,将如日中天的汉国纳入一个“规则”之内?用盟主的虚名和责任,束缚住汉国可能毫无顾忌的扩张步伐,尤其是防止汉国下一个目标,就是彻底取代名存实亡的周王室。

这既是对汉国实力的承认,也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制约。

“与其激怒这头年轻的猛虎,引来覆顶之灾,不如……顺水推舟?”一个念头在天子心中萌生。

承认汉国的盟主地位,至少在表面上,汉国仍需打着“尊王”的旗号,周室虽失实权,或可暂保宗庙祭祀不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