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驱动力(1/2)
刘蓉独自皱眉思索了半晌,仍在消化萧云骧那番长论。
他学着萧云骧的样子,扳起手指分析起来:
“大王,经您这么一分说,属下明白了不少。我试着捋一捋。”
“首先,是武器。”
“咱们西军装备的54式线膛步枪,射程、射速、精度都不弱于清妖从洋人那买的前装滑膛枪,甚至还要好一些。”
“这从解决了散兵远程精确射击的问题。”
“但是,这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您刚才提到的,士兵临阵容易溃散的纪律问题,以及命令难以有效传达的指挥问题。”
“似乎……咱们西军自己,目前也没有完美的解决之道啊?”
他抬起头,目光带着真诚的困惑,望向萧云骧:
“既然如此,大王您又为何能如此笃定,清妖就算亲眼见到了散兵线的厉害,也暂时绝对学不会、用不好这套战术呢?他们难道不能照猫画虎吗?”
萧云骧左右无事,于是耐心解释。
“孟容,你看问题很准,抓住了要害。你提的这两个问题,看似独立,实则根源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士兵作为个体的积极主动性。”
“我们先说‘积极主动性’。”
他身体微微前倾。
“青军的士兵构成,你我都清楚。无非几种:一是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流民,为吃粮活命投军;”
“二是想搏杀出功名富贵、改变命运的血勇之辈;”
“三则是各地团练乡勇,多有保土安乡之念,但眼界往往局限于家乡。”
“由这些成分构成的军队,打顺风仗,趁势掩杀,或许还能有不错战斗力。”
“但一旦遇到硬仗、恶仗、逆风仗,需要他们顶着巨大伤亡、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锋,拿性命去填战线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们有多高的斗志和积极主动性?”
刘蓉闻言不禁连连颔首,似被这番话触动,想起了过往的经历,情绪稍稍低落,轻轻叹了口气。
“所以,当年甑涤生组建相军时,才需要反复不断地向士卒灌输‘忠君卫道’的大道理,同时极其强调亲族同乡之谊,用儒家那套伦理,和血缘社会关系来训导、凝聚士卒。”
萧云骧客观评价道:“说句实在话,他看到了武器和纪律之外的东西,意识到思想凝聚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去做。”
“在这个时代,已是远超同侪,极为难能可贵了。”
“然而,”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一丝嘲讽,
“他竭力宣扬的那套‘道’和‘忠’,与他麾下绝大多数士卒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实在相差太远。”
“中间隔着巨大鸿沟,很难真正触及士卒内心,更别说转化为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举个例子,”
萧云骧神态轻松,“假设一名底层相军士卒,他或许一开始被‘忠君卫道’的大义激励,奋勇作战。”
“但他很快会发现,自己拼死保卫的这个朝廷,对内依旧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吏贪腐横行;”
“对外则是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卑躬屈膝。”
“皇帝依旧安稳住在紫禁城,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依旧过着钟鸣鼎食、奢靡无度的生活。”
“而他所要保卫的那个‘孔孟之道’、‘伦常纲纪’所维系的社会,依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