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信念(1/2)
午后的阳光越过檐角,在暑衙前的空地上,投下一片明亮的温热。
萧云骧说完最后一句话,只觉得喉咙干得发紧,正看见卢岭生从门内走出来,便抬手唤道:“岭生,弄壶热茶来。”
卢岭生洪亮地应了一声“是”,扭头又折返回去。
不料他再出来时,肩上却扛了一张榆木小方桌。
赵烈文跟在他身后,一手拎着个铜壶,另一手攥着两只透亮的玻璃杯。
卢岭生把桌子在两人当中放稳,赵烈文便上前斟茶。
热水冲入杯中,是军中常见的粗梗砖茶,茶色深浓。
之后,赵烈文又转身进屋,给自己搬了把榆木凳,坐在萧云骧侧边。
卢岭生浑不在意,一屁股就坐在了被太阳晒热的石阶上,听着萧云骧和刘蓉闲扯。
萧云骧将其中一杯茶,递给仍在沉思的刘蓉:“孟容,先润润喉咙。”
刘蓉接过,却没喝,只拿双手握住杯身,当做暖手。
他抬眼时,目光里透着清晰的思虑:
“大王的意思是说,清妖倘若也学我们采用散兵线,一旦没了密集阵型的裹挟,和军官督战队的威慑,他们的兵卒反而更容易怯战、逃亡?”
“倒不如维持旧制,好歹能逼着他们统一行动?”
“正是这个理。”萧云骧颔首,饮了一口茶,
“不是完全不能学,只是费时费力,短期难见成效。”
他话头一转:“你看我们西军是怎么解决士卒‘积极主动’这个难题的,就明白了。”
他放下茶杯,目光沉静:
“我们推行‘均田亩’,让农户实实在在分得土地,有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是给他们最切身、最牢靠的利益。”
“在城镇,我们鼓励工商,广开民业,严格执行最低薪资,并用律法强力保障工坊环境、工时与工伤抚恤,使市井平民也能共享新政实惠。”
“我们不光嘴上说‘官兵平等’、‘官民平等’,更从制度上落到实处。”
“譬如军中严禁打骂士卒;地方上,要求各级衙署官吏定期公示私产家业,任凭百姓监督检视等一系列举措。”
“这一切,是要让所有人——不分军民,亲眼看见、亲身感受到:我们所倡的‘人人平等’、‘共和民主’,不是空谈。”
“我们不是为了推翻一个旧朝廷,再换一个新的权贵集团上来,继续作威作福。”
“西军将士,从上到下,都明白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不是为某个皇帝、某个家族。”
“是为了保护自己分到的田亩、新开的工坊、挣到的工钱、所处的公平世道,是为了建立一个真正属于百姓的新秩序。”
“这是信念的根基,并且是扎根于现实利益、看得见摸得着的根基。”
“再加上我军相对完善的战场救护和抚恤安置制度,让战士们相信:受伤了,也有很大机会能活下来,且能得到妥善安置;”
“就算战死,西王府也绝不会亏待他的家人,必会奉养高堂、抚育妻儿,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再说饷银。我军士卒的饷银,绝对数目未必最高,但我们最大的承诺是:足额、准时,从不克扣拖欠。”
“全军饷银,一律通过‘荣华’钱庄统一发放。士兵便可自行选择每月自领,或由钱庄直汇家中。”
“军官不经手银钱,想贪也没门路。”
“再者,督察局下辖的审计署,会不定期派人至各军抽查账目。”
“一旦发现哪部发饷不足额或延误,该部主官、军需官一律连带受严惩。军官自己也怕被下属饷银问题牵累,因此,也会盯着银饷如期足额发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