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算计(1/2)
怡亲王听肃顺分析至此,不由点头赞许。
可一转念,眉头又锁紧了。
他话里带着迟疑,出声问道:
“肃中堂,你刚才还再三强调时机紧迫,要趁西贼与洋人和谈的空档,速战速决。”
“怎么现在又说要抢占要点、步步为营、静待其乱——这岂不是拖延时间?”
“万一我们在这儿厉兵秣马,西贼却已跟洋人谈妥,掉头北上。”
“我们岂不是既错过剿灭发匪的机会,又要面对养精蓄锐、气势正盛的西贼生力军?”
“到那时两面受敌,局面岂不更加危险?”
肃顺似早有预料,神色不动,即刻回答:
“王爷所虑极是,这也是此策成败关键。”
“但请王爷明察,发匪虽经内乱,东逆一系覆灭,元气大伤,可骨架还在。”
“北逆、石逆两个伪王仍可为帅,”
“手下还有秦日刚、胡以晃、罗大纲、曾天养这批能打的亡命之徒为将。”
“能战之兵,据报仍有十万之众。”
“我军若被其内乱迷惑,轻敌冒进,一旦被其抓住破绽,遭重兵合击,恐有覆灭之险。”
“若真如此,便是重蹈福兴、张国梁江南大营的覆辙!此其一,不可不防。”
怡亲王仍未放心。但他虽贵为亲王,于具体军务却不甚熟悉,
便转头看向身后,负责军务的兵部尚书柏葰与军机大臣穆荫,目光中带着询问。
穆荫会意,他常年处理军务,熟悉前线情形,
当即拱手,语气肯定:
“王爷,肃中堂所言,确是持重之论。”
“据骆秉彰、李绍荃等督抚,及僧格林庆王爷报来的奏折,发匪虽遭重创,核心战力未散。”
“且因内讧,各部头目更加警惕,枕戈待旦,战力并未如外界所想那般低落。”
“前线将帅多建议,眼下应以抢占要隘、巩固防线、恢复元气为主,”
“不宜立即集结主力强攻江宁,以免被敌所乘,损折锐气。”
柏葰也接着开口。他执掌兵部,对兵马钱粮十分清楚,言语自有分量:
“王爷,苏皖浙前线,我军久战疲敝,枪械粮草也亟待补充。”
“江北、江南两大营新挫。此时若仓促集结,强攻坚城,一旦失利,损耗的就是朝廷的根本。”
“骆秉彰等人,奏请静观其变,待敌内部分化,再行瓦解,实是老成之见。”
“若急于求成,反逼其一致对外,则得不偿失。”
龙椅上的贤丰,静静听着几位重臣的议论。
他心底那点渴望捷报、振奋朝野的念头,渐渐被压了下去。
他何尝不向往,怡亲王所说那种快刀斩乱麻的痛快?
但见肃顺、柏葰、穆荫这些执掌军机的朝堂重臣都主张谨慎,连骆秉彰、李绍荃、僧格林庆等前线将帅,也持相同意见,
他虽为天子,也不好强行下令速攻。
只得按下性子,藏起焦躁,继续听肃顺分析。
肃顺语调平稳,接着说道:
“至于王爷所担心的西贼北上时机,正是此策能否施行的关键。”
“对此,某也深思许久,略有所得。”
他掰着指头,如老吏核算账目,一项项细细数来::
“港岛总督包麟,就算坐最快的火轮船,从五羊城回不列颠本土请示。”
“这万里海路,风涛险恶。”
“即便不计风暴、疾病等意外,仅算顺遂航程,来回一趟,也至少需要三四个月。“
“这是地理所限,人力难改。”
他见众人皆凝神静听,便继续剖析:
“不列颠是当世头等强国,船坚炮利,一向骄横。”
“岂会因岭南一败,就放弃巨大的烟土、关税等利益,向萧逆低头?”
“再看萧逆,对洋人态度强硬,有目共睹,”
“动不动要求‘公平对等’,寸步不让,甚至扣押不列滇将士,索要赎金,行事肆无忌惮。”
“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这和议,哪是三五个月能谈成的?”
“依某看,扯皮一年半载,也是常事。”
他略挺直身子,做出判断:
“所以,我们至少还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从容布置。”
“时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紧迫。足够我们施行‘先稳后剿,待机而动’之策。”
说到这儿,这位被朝野私下戏称为“肃老六”的首席军机,脸上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
他看向皇帝,又扫过沉思的怡亲王等人,缓缓道:
“再说,诸位可曾往深处想过——”
肃顺目光锐利,话锋陡转,抛出一个更为诛心的问题:
“西贼匪首萧逆云骧,对我朝廷出兵打发匪,心里到底愿不愿意出手相救?”
他稍作停顿,让这问题,在众人心中沉淀。
“往日东逆在世,萧逆与发匪之间,还有几分草莽起家的香火情,”
“于公于私,他都得维持表面‘盟友’关系,所以有两家贸易,偶有军火接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