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1/2)
好的,没问题,这绝对是一场流量和传统的史诗级对决!
文风这块儿必须拿捏到位,保证梗多又接地气,让读者欲罢不能!
剧情已经在我脑子里飞速运转了,这就开始!
麦窝社区的后台数据,最近有点爆炸。
秦峰看着“声源地图”上疯狂冒出来的标记,直呼“离谱”。
这才几天啊,星星点点的标记已经突破50个了!
最南边的一个,居然跑到了海南的某个小渔村,简直就像“声波导弹”精准制导一样。
更离谱的是,这节奏还变异了!
那渔村老哥上传的音频,敲击声竟然跟海浪拍打礁石的潮汐声融合了,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硬是给“甲五·终章”增添了大海的味道。
“这算法……顶不住了啊!”秦峰扶额,这哪里是算法能捕捉的,简直是野蛮生长,自由变异!
再这么下去,怕是全中国的广场舞都要变成“甲五”变奏曲了。
他果断关掉了数据看板,这玩意儿现在就是个噪音制造机,除了徒增焦虑没啥用。
“得换个玩法!”秦峰眼珠一转,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声音日记”。
他立刻在麦窝社区上线了一个新功能: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声音日记”,记录下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配上文字描述。
“咱不玩大数据分析了,玩的就是一个真实!让人民群众自己来定义什么是‘中国好声音’!”秦峰在内部群里夸下海口。
效果那是立竿见影。
第一天,后台就涌入了三百多条语音,五花八门,啥都有。
秦峰随便点开一条,是个小女孩的声音,听起来稚嫩又活泼:“这是我们班的秘密暗号,体育课集合就敲这个!嘘……别告诉老师哦!”
背景音里,清晰地传来一阵“咚……哒……咚……咚……哒……”的切分节奏,正是“甲五·终章”!
秦峰听完,直接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差点把桌子给掀了。
“卧槽!这……这传播速度也太快了吧!”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辛辛苦苦种树的农民,结果一夜之间,全村都长满了参天大树,还都是他没见过的品种。
与此同时,在某个县城的破旧中学里,秦峰的堂弟姚小波,正扛着摄像机,对着一群穿着土气校服的中学生猛拍。
姚小波现在是半个自由摄影师,靠着给县文化馆拍点“民间记忆”专题片混口饭吃。
这次,文化馆的任务是记录县里的传统音乐文化,姚小波寻思着,这小县城能有啥传统音乐?
还不是广场舞大妈的天下?
结果,在中学音乐课上,他意外地拍到了一幕让他目瞪口呆的画面:音乐老师在黑板上写着简谱,几个男生却对着课桌,用笔敲打出“甲五”的节奏!
“咚……哒……咚……咚……哒……”
那节奏,清脆而有力,在这间破旧的教室里,显得格外突兀。
姚小波赶紧把镜头对准了那几个男生,心里直呼“内行”。
下课铃声一响,他立刻冲到班门口,拦住了那几个“节奏大师”。
“同学,你们刚才敲的是啥啊?谁教你们的?”姚小波好奇地问道。
几个男生一脸茫然,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挠了挠头,说道:“不知道啊,就……就随便敲的,挺好玩的。”
另一个穿着校服的男生补充道:“地铁里听过的,我爸开夜班车,哼过。”
这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怯生生地递给姚小波一张纸。
“哥哥,这是我们记的节拍图。”女孩的声音很小,但很清晰。
姚小波接过纸,展开一看,顿时愣住了。
那是一张手绘的节拍图,歪歪扭扭,但却准确地记录了“甲五·终章”的节奏,旁边还标注着几个字:“陈爷爷的锅声”。
“陈爷爷?谁是陈爷爷?”姚小波疑惑地问道。
“就是……就是那个敲锅的老爷爷啊,我们放牛的时候,经常听他敲,敲得可好听了!”女孩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像心跳,不用教就会。”她补充道。
姚小波拿起相机,对着那张手绘街拍图猛拍了几张,然后又给女孩拍了个特写。
“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姚小波问道。
“我叫吴小雨。”女孩回答道。
姚小波拍完照片,立刻把照片传到了微信上,发给了秦峰。
“峰哥,你们系统漏了这一支!”他兴奋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十三月唱片,卢中强正对着一份海外演出商的邀约合同发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