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2/2)
对方想买“甲五·终章”的版权,要做一个跨界装置艺术,开价很高。
卢中强看完合同,却摇了摇头,把合同扔到了一边。
“这玩意儿……能卖吗?”他喃喃自语道。
他拿起手机,给那个海外演出商回了一封邮件,推掉了合同,然后又让人打包了一箱东西,寄往了甘肃民乐县。
箱子里装着一箱空白磁带和一台老式录音机,附信只有一句话:“你要的不是授权,是去民乐县静音亭住三天,自己录一段回来。”
做完这些,卢中强又在北京办了一场小型展览,名字叫做“无主之音”。
展览上,他展出了许嵩用过的合成器、老吴的钳子复制品、陈青山留下来的扫帚照片,唯独没有展出任何音频。
参观者们看着这些展品,一脸茫然。
“能听吗?”有人问道。
卢中强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你耳朵里那段,就是原件。”他回答道。
而在民乐县,陈青山某天下班路过县中围墙的时候,听见里面操场上传来一阵熟悉的节奏。
那节奏,稚嫩而充满活力,像一颗颗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陈青山驻足良久,默默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第二天,他带来一只旧铁桶,放在了校门口传达室。
“说是修锅的老师傅让送的。”他对传达室的老师傅说道。
实际上,这只铁桶是他连夜用殡仪馆的废料仿制出来的,只做了一半,看起来像一只破损的铜锅。
几天后,学生们用这只半拉子铜锅,敲出了第一首完整的变调“甲五”,还录成了视频,传到了网上,标题叫做:“我们的校歌,没有词。”
视频的结尾,是孩子们稚嫩的笑声,和那只破铜锅发出的沉闷的敲击声。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而未来又将如何?
吴小雨在她的作文《我家的早晨》里写道:“爷爷扫院,节奏是……”吴小雨在作文《我家的早晨》里写道:“爷爷扫院,节奏是‘咚嗒嗒咚咚嗒’,妈妈剁饺子馅也跟着打牌,连我家狗摇尾巴都卡点。”
语文老师看完,眉头一皱,心想这孩子想象力挺丰富,但节奏这玩意儿,玄学了吧?
于是在评语栏里写下:“描写生动,但节奏太玄乎。”
吴小雨可不服气,直接掏出她那台用了好几年的录音笔,播放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农家乐交响曲”。
老师一听,直接愣住。
扫帚摩擦地面的沙沙声、菜刀剁在案板上的砰砰声,还有小狗“旺财”那极具节奏感的“汪汪”声,简直就是一首行走的自由说唱!
当晚,语文老师化身“课本之外”的推广大使,将作文拍照发朋友圈,配文:“有些东西,课本教不了。”
远在北京的秦峰,正刷着朋友圈,突然眼前一亮。
“哇塞!这节奏感,绝了!”他赶紧点开大图,仔细研究了一番。
“看来,我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秦峰一拍大腿,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浮现。
“麦窝社区,是时候搞点大事情了!”
第二天,麦窝社区悄然上线了一个新标签:“生活节拍计划”。
秦峰看着后台不断涌入的各种“生活节拍”,嘴角微微上扬。
这流量密码,算是让他给整明白了!
同一时间,小雨的班主任课后找到她说:“孩子,你很有天赋,不过下次作文还是用点心...”
小雨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老吴每天早晨的习惯是到亭子里坐坐,听听晨风,呼吸新鲜空气。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进亭子,却发现铜锅表面被人涂上了反光涂料,锅底贴着一张二维码,上面赫然写着某文创品牌的广告:“聆听中国心跳·限量联名款正在预售中。”他眉头紧锁,心头火起,一言不发地回到屋内。
老吴取出陈伯留下的旧军用水壶,盛满水,放在炉子上烧开。
他一边烧水,一边心中盘算着对策。
碱水烧开后,他将水壶提进亭子,开始仔细刷洗锅体。
锅面上的反光涂料逐渐脱落,锅底的二维码也变得模糊不清。
他擦了又擦,直到那口铜锅恢复了原本的古朴与宁静。
夜深人静时,老吴将二维码残片小心翼翼地埋在亭子旁的树下。
他坐在亭中,点燃一支烟,看着清晨的阳光照在锅口。
那声音比以往更清亮,仿佛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