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危机意识(1/2)
危机暂时解除,但“伊甸”与“坚韧号”内部的气氛并未轻松多少,反而被一种更深的震撼与紧迫感所取代。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基石”绿洲内部那刚刚自发形成的、堪称奇迹的“动态防御网络”上。数据如瀑布般流淌,科学团队几乎是以一种朝圣般的心态,在分析和解读着那一瞬间发生的一切。
“难以置信……它们不仅仅是干扰,而是在进行实时的规则层面‘信息伪装’!”蕾娜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她指着屏幕上复杂的规则流变图谱,“看这里,当外部探测波试图解析‘界膜’结构时,这些自组织规则单元模拟出了十七种不同的、濒临崩溃的规则结构假象,诱导探测波将其误判为不稳定的、即将消散的临时现象。”
“还有这里,”另一位科学家补充道,放大了另一段数据,“它们甚至捕捉并短暂‘囚禁’了一小股探测波的能量,将其分解后,重新编织成了符合绿洲内部基础规则的、无害的背景辐射释放了出去!这……这简直是某种微观层面的‘消化’和‘反哺’!”
战琦静静地聆听着分析,他的意识更深地融入绿洲传来的规则脉动中。他能感觉到,那层动态防御网络在击退入侵者后,并未完全消散,而是如同受刺激的肌肉般,保持着一种低水平的“警觉”状态。构成网络的规则结构丝线,比之前更加凝实,彼此间的连接也更加复杂。
这不是一次性的应激反应,而是一次有效的进化。
“它获得了一次针对‘织网者之梭’探测模式的‘免疫记忆’。”战琦缓缓开口,道出了关键,“虽然这次入侵的探测波可能只是那个庞大系统无数种扫描方式中的一种,但绿洲内部的规则生命,已经记录下了这种威胁的特征,并演化出了对应的防御策略。下次再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探测,它的反应会更快,更有效。”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精神一振。
“这意味着,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不同类型的‘刺激’,这个绿洲甚至能演化出应对多种威胁的、高度特化的防御机制?”索恩舰长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
“理论上是这样。”战琦点头,“但风险同样巨大。如果下一次来的不是探测,而是更具攻击性的规则抹除指令,或者我们无法理解的、更高层级的干涉,绿洲可能来不及演化出有效防御就会被摧毁。”
“所以,我们依然需要主动引导和强化。”蕾娜接过话头,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滑动,“我们已经记录了防御网络形成的全过程,分析了其核心算法——如果那能称之为算法的话,更像是一种基于规则生存本能的自组织优化逻辑。我们可以尝试将这种逻辑提炼、优化,并整合到‘生态引导’协议的下一个迭代版本中,主动促进绿洲防御能力的系统化发展。”
“不仅如此,”战琦眼中闪烁着更加深远的光,“我们还需要考虑‘共生’的另一面。仅仅防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让绿洲对‘深渊’网络而言,具备某种难以替代的‘价值’。”
他调出了之前关于绿洲内部规则生命吸收、整合基础规则模块的数据。
“它们在学习和进化,不仅仅是对外部威胁,也对内部环境。它们正在构建信息存储和传递的拓扑结构……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向绿洲内部,注入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非核心的、但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知识包’。”
“知识包?”蕾娜疑惑。
“比如,一些基础的数学结构,某些物理常数的表达形式,甚至是一些剥离了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纯粹的逻辑推理范式。”战琦解释道,“让这些初生的规则生命,在自身的演化中,去接触、理解并整合这些秩序的知识。如果它们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规则结构的一部分……”
“……那么,这个绿洲就不仅仅是一个规则净化器,更可能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特的、拥有内在复杂性的‘规则信息库’!”蕾娜瞬间明白了战琦的意图,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一个在‘深渊’网络内部自发形成的、富含有序信息的‘宝库’!对于追求信息同化和吸收的网络而言,这样一个不断产生高质量有序信息的‘坏扇区’,其存在的意义可能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从需要清除的异常,转变为值得观察甚至……‘圈养’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个危险的平衡。”索恩舰长沉声道,“既要展现出足够的价值让其不舍得摧毁,又不能展现出过高的威胁性让其感到必须立即清除。”
“是的,如同在刀锋上行走。”战琦承认,“但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有可能实现长期共生的策略。让绿洲成为一个良性的‘规则肿瘤’,既依赖网络的背景能量生存,又不断产生让网络觉得‘有趣’或‘有用’的有序信息,同时自身具备越来越强的‘免疫力’。”
新的研究方向被确立。科研团队分成了数个小组:一组专注于分析防御网络,优化“生态引导”协议的防御模块;另一组开始设计非核心的“知识包”,研究如何以最自然、最不易察觉的方式,将其引入绿洲的规则环境中,供那些规则生命雏形吸收;还有一组,则与雷克紧密配合,持续监控“织网者之梭”方向的任何动静,试图从它后续可能的行为中,解读出它对这次探测结果的“态度”。
而在“基石”绿洲内部,那场短暂而激烈的防御战所带来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规则自组织现象明显加快了演化的步伐,动态防御网络的某些结构被保留下来,成为了绿洲内部规则结构的一部分,如同生物体第一次免疫反应后留下的记忆细胞。那微弱的、代表秩序的心跳,似乎搏动得更加有力了一些。
与此同时,在遥远“破碎螺旋”核心区的“织网者之梭”内部,那庞大而冰冷的逻辑核心深处,关于此次探测的数据流,正沿着无形的网络脉络,流向更深层的信息处理单元。
“异常区域:ZS-7419。”
“初步扫描结果:规则结构不稳定,存在高度干扰与信息遮蔽现象。”
“规则活性:检测到微弱但持续的自组织迹象,模式未知。”
“威胁等级评估:暂定“低”。信息熵值异常,存在观察价值。”
“处置建议:标记,列入长期观测列表,定期扫描,数据归档至“未分类规则现象”数据库。”
一道无形的标记,被烙印在了这片星域的规则坐标上。
它没有被立即清除,但也并未被忽视。
“基石”绿洲,这个在死寂深渊中点燃的微小星火,终于正式进入了那庞大网络的“视线”。
生存的游戏,进入了下一个,更加复杂的回合。
它的光芒依旧微弱,但在无边的黑暗中,这固执的闪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基石”绿洲被标记了。
这个消息如同冰冷的暗流,在“伊甸”与“坚韧号”的决策层中蔓延。虽然“威胁等级:低”和“长期观测”的结果已是目前所能期望的最好情况,但这意味着他们彻底从阴影走到了聚光灯下,哪怕这盏灯此刻还只是漫不经心地扫过。
接下来的数个标准周期,风平浪静。没有新的探测波,没有攻击,仿佛“织网者之梭”真的将他们归类为一种值得记录的、但无需立即处理的自然奇观。
然而,战琦和团队并未放松警惕。他们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全力推进各项计划。
优化后的“生态引导”协议2.0版本被悄无声息地注入绿洲。新协议加强了对规则自组织现象的引导,特别强化了基于上次防御成功经验的“动态干扰”与“信息伪装”能力模块。同时,第一批经过精心设计的“知识包”——包含基础分形几何、简谐波动方程、以及一些纯粹的逻辑公理——被拆解成最原始的规则信息流,如同播撒种子般,融入了绿洲内部规则生命的演化环境。
绿洲的响应令人欣喜。其内部的规则结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复杂起来。那些原本如同黏菌丝线的结构,开始自发地形成某种具有重复性和对称性的网络节点,隐隐透出一种基于数学之美的秩序。它们对“知识包”内容的吸收也初现端倪,在某些能量流动的路径上,可以观测到与简谐振动高度相似的规则波动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