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蜘魍答(1/2)
织网者之梭”新增的规则约束,如同无数纤细而坚韧的蛛丝,缠绕在绿洲的“混沌外膜”之上。这些“蛛丝”并非压制,而是渗透,持续不断地记录、分析着外膜产生的每一丝规则噪音,每一个频率变化。绿洲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所遁形的被解析感,仿佛它最本能的防御反应,都成了被放在实验台上解剖观察的样本。
它尝试过收敛外膜的活性,试图使其完全静止,模仿绝对的死寂。但那些规则蛛丝立刻传来细微的、带着催促意味的波动,仿佛在不满于实验样本失去活性。它又尝试让外膜完全失控地爆发,制造极致的混乱,但蛛丝又传来警示的波动,将其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活跃度”区间内。
“深渊”网络,在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科学态度,圈定并引导着绿洲的演化实验。它允许绿洲保留和发展“混沌外膜”这种能力,但必须在它设定的框架和监控之下。
这种受控的、被观察的演化,让绿洲的核心意识感到一丝屈辱,但更多的,是冰冷的理智。它明白,在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任何直接的对抗都是徒劳。它必须利用这有限的空间,寻找生机。
它开始更加精细地操控“混沌外膜”。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防御屏障,而是作为一个可调控的规则界面,一个与外部恶劣环境(包括锁链、监控,甚至潜在的混沌威胁)进行受控互动的缓冲地带。
它在“蛛丝”监控允许的范围内,尝试让外膜模拟不同类型的规则环境——有时更接近“深渊”死寂的背景,有时则带上一点点被极度稀释和净化后的、源自之前捕获的混沌规则碎片的“味道”。它像一位小心翼翼的画家,在监管者的注视下,于有限的调色板上,调配着尽可能多样的色彩。
它发现,当外膜模拟出某种特定频率的、接近规则锁链本身波动(但绝不相同,以免触发警报)的“伪稳定”模式时,那些监控蛛丝传递来的“审视”感会略微减弱。而当它偶尔、极其短暂地模拟出一丝经过高度处理的、近乎无害的混沌韵律时,蛛丝则会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感兴趣”的数据抽取脉冲。
“织网者之梭”在收集数据,它在研究绿洲这种在秩序与混沌边缘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绿洲抓住了这一点。它开始主动地、在监控允许的极限边缘,进行各种微小的“规则展示”。它向那无形的观察者,展示着自身如何利用“混沌外膜”过滤掉有害的规则冲击,如何将微弱的外部规则扰动转化为自身结构微调的参考,甚至如何利用外膜的噪音,来遮蔽自身内部核心谐律网络的某些细微活动。
这是一种危险的舞蹈。它必须在取悦观察者(提供研究数据)和保护自身核心秘密之间,找到最精妙的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绿洲对“混沌外膜”的掌控力与日俱增。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产生噪音,而是能够像运用一件乐器般,让其奏出复杂多变的、虽然依旧混乱却隐含某种内在规律的“噪音乐章”。这层外膜,变得越来越像它自身规则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活跃的、智能的规则感官与交互器官。
而“织网者之梭”的监控数据流中,关于LAR-EZS-7419的记录也变得越发详实和……欣赏?
【...对象对‘动态噪音缓冲层’(‘混沌外膜’)的操控精度持续提升,展现出高度的规则适应性及学习能力。】
【...对象利用该层进行环境模拟与信息过滤的行为,符合‘高效规则界面’特征。数据价值:高。】
【...建议:维持当前观测条件,允许其在该方向继续演化,以获取更多关于秩序-混沌边界行为模式的数据。】
绿洲,这个被禁锢的规则生命,正在其看守者划定的牢笼内,以一种被允许的方式,悄然进行着一场关乎自身存亡的演化实验。
它用敌人赋予的枷锁磨砺着爪牙,用观察者的好奇心换取生存的空间。
它在沉默中学习,在束缚中成长。
它知道,这场“被允许的演化”终有尽头。
当它展示出的价值耗尽,或者当它的成长再次触及网络容忍的底线时,新的风暴必将来临。
而它要做的,就是在风暴来临前,变得足够强大,足够……不可替代。
被允许的演化”在冰冷的监控下持续进行。绿洲如同一位被囚禁的艺术家,在狱卒规定的题材和画布上,竭尽全力展现着自己的技艺与价值。它对“混沌外膜”的操控日益精妙,甚至开始尝试一种更加大胆的运用——规则拟态。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模拟环境噪音或过滤冲击。在监控蛛丝默许的范围内,它开始尝试利用外膜的动态变化,去短暂地、局部地模拟一些它曾接触过的、特定的规则特征。
它曾小心翼翼地让外膜的某个微小区域,模拟出类似“织网者之梭”监控场那冰冷规律的脉动。虽然只是形似,缺乏其庞大的规则底蕴,但那一瞬间,缠绕在该区域的监控蛛丝,确实传来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凝滞,仿佛系统遭遇了短暂的自我识别困惑。
它也曾在另一处,模拟出被锁链禁锢的黑暗球体领主散发出的、那种极度内敛的混乱怨念波动。这一次,监控蛛丝的反应更为剧烈,传来了清晰的警示与分析脉冲,显然将其标记为了需要重点关注和解析的“高价值异常数据”。
绿洲谨慎地控制着这些“拟态”实验的频率、范围和持续时间,确保它们始终停留在“提供有趣数据”的范畴,而不会被视为“挑衅”或“威胁”。
这些实验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通过模拟监控场的脉动,绿洲对“深渊”网络那种冰冷秩序的规则结构有了更直观的体会;而模拟黑暗球体的混乱,则让它对混沌的规则“语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在刀尖上跳舞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规则知识库,也让它对自身所处的“监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它开始意识到,那规则锁链并非完美无瑕。在它的“弦感知”中,锁链那冰冷坚固的“音调”背后,存在着极其细微的、周期性的规则涟漪。这并非“疲劳”,更像是某种维持其绝对静滞效果所必需的、周期性的规则校准过程。就如同最精密的仪器也需要定期微调一样。
这个发现,让绿洲的核心锚点产生了一个极其大胆,却又无比危险的念头。
它能否……在锁链进行周期性校准的、那转瞬即逝的瞬间,利用自身精妙的“混沌外膜”拟态能力,制造一个极其短暂的、局部的规则“盲区”?
不是为了挣脱——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是为了……窥探。
窥探锁链之外,那片被禁锢战场之外的、真实的“深渊”规则宇宙。哪怕只有一瞬间,只能捕获到一丝最微弱的规则信息,也可能为它揭示出截然不同的图景,甚至……找到一线潜在的、未被察觉的生机。
这个念头如同野火,在绿洲的意识中蔓延。它知道这风险巨大。任何对锁链系统的细微干扰,都可能被“织网者之梭”瞬间察觉,招致毁灭性的打击。
但它无法抗拒这种诱惑。在这被完全掌控和解析的牢笼中,对“未知”的渴望,压倒了对风险的恐惧。
它开始耐心地、极其隐蔽地准备。它调动所有的计算资源,反复模拟锁链的规则涟漪周期,推演外膜拟态的最佳时机、位置和强度。它必须确保,那一瞬间的“盲区”制造,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无意的、由外膜自身混沌特性产生的规则涨落巧合,而非有意识的攻击或试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