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贤后献种兴农桑 贞观初兴百业昌(1/2)
书接前回。罗艺谋反伏诛,北平王旗落地,烽火熄于燕山之北,边尘渐息。长安城中,宫阙巍巍,晨钟暮鼓再归安宁。自平叛以来,朝堂之上少了几分剑拔弩张的杀气,多了几分议政安民的沉稳。贞观天子李世民素以文治武功并重着称,外患既除,便将目光转向内政,日日召集群臣于太极殿议事,与房玄龄论赋税之轻重,与魏征商劝农之良策,与杜如晦议律法之宽严。
“百姓安则社稷固,仓廪实则知礼节。”李世民常言,“朕不求一时之威震四海,但愿十年之后,天下无饥寒之人。”
这一日退朝已毕,春阳斜照紫宸门,柳絮飘飞如雪。李世民缓步走入立政殿,忽闻一阵清雅药香夹杂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抬眼望去,只见长孙皇后正俯身于案前,手中捧着一只青布小袋,小心翼翼地将一粒粒谷种倒入陶罐之中。她眉目温婉,神情专注,鬓角微汗,袖口沾了些许土屑,却浑然不觉。
“凤妹?”李世民轻声唤道,走近细看,“你在做什么?这些……是种子?”
长孙皇后闻声抬头,唇角漾起一抹浅笑:“陛下回来了。”她放下手中陶罐,起身相迎,“正是种子。不过不是寻常谷种,而是能多打粮食、救荒济民的‘新种’。”
李世民好奇地拈起一粒,只见其形圆润饱满,色泽金黄,颗粒竟比普通粟米大出近半,握在掌心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整个秋天的丰收。
“此为何物?”他问。
“这是‘金穗一号’,乃臣妾依古卷所载之法,经三年选育而成。”长孙皇后徐徐道来,语气平静却难掩自豪,“去年在终南山下试种三亩,亩产竟达六石有余,较旧种高出三成不止。且耐旱抗虫,即便逢春旱亦不致绝收。”
说着,她引李世民至另一侧案台,上面陈列着十余只布袋,每袋皆贴有标签,字迹娟秀工整:
——“玉牙麦”:耐寒早熟,适北方坡地;
——“赤薯九号”:根茎粗壮,山地沙壤皆宜,饱腹之力胜过粟米;
——“绿荚豆”:生长期短,可作轮作之用,又能肥田养地;
——“冬葵菜”:耐霜冻,冬日亦可采收,解百姓菜荒之苦。
李世民一一查看,越看越是动容。他原以为所谓“改良种子”,不过是民间偶得良种加以推广而已,未曾想竟是皇后亲自主持培育,耗费数年心血而成。
“你何时开始此事?”他低声问道。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自去岁整理陪嫁旧物时,翻出母亲留下的几卷医农杂录,其中有一册名为《神农遗谱》,记载了许多早已失传的耕作之法与作物培育之术。臣妾读之不忍释卷,遂召集宫中老农匠、太医院懂草木者,在御苑辟出一角,秘密试种。”
她顿了顿,眼中泛起一丝柔光:“起初屡试屡败,有的苗刚出土便枯死,有的结穗却空瘪无实。整整两年,几乎毫无进展。但我始终相信,古人智慧不会无端流传。于是反复调整土壤、水肥、节气,终于在今年开春,迎来了第一批真正稳定高产的新种。”
李世民凝视着她,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敬意。这位与他少年相识、共历风雨的妻子,不仅贤德仁厚,更有着超乎常人的远见与坚韧。她不争宠、不揽权,却默默为这个国家扎下最深的根基。
“凤妹,”他握住她的手,声音低沉而真挚,“你所做的,不只是育种,你是为万民续命,为大唐奠基啊。”
长孙皇后轻轻摇头:“臣妾不敢居功。若说功劳,应归于那些日夜劳作的老农,归于肯钻研古籍的医官,归于天地间本就蕴藏的生机。我只是恰好读到了那卷书,又恰好愿意去做罢了。”
话虽谦逊,李世民却知她所言非虚。这世间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肯俯身泥土、甘守寂寞做事的人。
当即,他传旨召户部尚书刘文静、司农卿崔善为入宫,命他们组织专人登记各类种子,建立“贞观良种库”,并派遣精通农事的官员组成“劝农使团”,分赴关中、河南、河北、河东等地,指导百姓按图种植。
更令人称道的是,长孙皇后还亲手绘制了一本《百谷图志》,全书共十二卷,图文并茂。每一幅画皆由宫廷画师精心描摹,真实再现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书中不仅标注了适宜时节、密植间距、灌溉频率,甚至详细说明了常见病虫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连“蚜虫聚叶背,可用烟叶水喷洒”这般细节也不遗漏。
尤为贴心的是,她在每页下方加注口语化解说,以便识字不多的乡民也能理解。例如:“麦苗发黄?可能是缺肥。可在雨后撒些草木灰,或用人粪尿兑水浇根。”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关乎民生。
此书刻印百部,随种子一同下发各地。地方官府设“农讲堂”,每逢集市日便请老农讲解图志内容,孩童也能围坐旁听。不出数月,民间已有谚语传唱:“皇后送我金谷种,图志教我怎么种;一亩多打一石粮,娃娃碗里米饭香。”
而在军中,长孙皇后的影响力同样深远。
她深知将士征战在外,伤病往往比敌箭更致命。许多士兵并非战死沙场,而是因伤口感染、失血过多或断骨未愈而亡。为此,她召集太医院首席御医孙思邈弟子元通和尚,以及民间擅长跌打损伤的郎中十余人,历时半年,编纂成一部《军中医护要略》。
该书分为五篇:
一曰《止血篇》,详述不同部位出血的压迫法、草药敷贴法及紧急结扎术;
二曰《包扎篇》,介绍各种绷带打法、夹板固定方式;
三曰《接骨篇》,附有骨折复位手法图解;
四曰《消炎篇》,列出十余种常见草药及其采集、炮制、使用之法;
五曰《应急篇》,专论战场急救,如箭镞残留如何拔除、中毒如何催吐等。
更为创新的是,长孙皇后提议设立“军中医士”制度。她亲自挑选一批头脑灵活、心性沉稳的年轻士兵,交由医官集中培训三个月,学习清创、缝合、换药、辨识草药等基本技能。结业后配发统一药囊,内置止血粉、消毒布、银针、小刀等器具,随军出征。
首批三百名医士被派往边疆各军营,效果立竿见影。朔方军一次遭遇突厥夜袭,二十多名士兵受伤,以往此类情况至少要死七八人。而此次因有医士及时处理伤口、服用金银花汤预防感染,最终仅一人因重伤不治,其余全部康复归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