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苏定方演义 > 第260章 贤后献种兴农桑 贞观初兴百业昌

第260章 贤后献种兴农桑 贞观初兴百业昌(2/2)

目录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激动不已,当众称赞:“此非兵胜,实乃医胜!”

与此同时,长孙皇后又命人在各大军屯推广新作物种植。尤其在北方苦寒之地,赤薯成为重要口粮补充;在驻地周边栽种果树,既美化环境,又改善饮食结构;甚至鼓励士兵利用闲暇开垦“兵营菜园”,种上冬葵、绿荚豆等速生蔬菜,实现部分自给。

远在河北的苏定方接到朝廷颁下的图志与医书,连夜召集幕僚研读。其妻高慧英更是亲自督办,在幽州大营设立“农医学堂”,一边组织老兵传授耕种经验,一边训练军中医士。她笑着对众人道:“从前打仗靠刀枪,如今打仗还得靠种子和药囊。皇后娘娘这是把太平的根,种进了每一寸国土。”

的确,贞观初年的风,不再只是吹拂宫墙内的花树,它越过千山万水,吹进了田野阡陌,吹进了戍边将士的帐篷,吹进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灶台饭香之中。

这一年秋收,关中地区平均亩产提升两成以上,河北、河南多地奏报“仓廪充实,市价平稳”。百姓感念皇后恩德,自发在村口立碑铭文:“贤后赐种,活我全家。”

而李世民站在含元殿前,望着远方金黄的原野,久久不语。良久,他对身旁的长孙皇后说道:“朕曾率三千铁骑破窦建德于虎牢,那一战,天下震动。可今日见百姓脸上笑容,听村野童谣传唱,竟觉得比那时更安心。”

长孙皇后依栏而立,衣袂轻扬,目光温柔如水:“陛下是执剑之人,臣妾愿做执犁之人。剑可定乱世,犁才能养盛世。”

李世民闻言,深深看向她,郑重一揖:“有卿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大地,仿佛为这片复苏的江山披上了金色锦袍。大唐正如一棵幼苗,在风雨洗礼后迎来阳光雨露,根扎沃土,枝向苍穹。

然而,远方的草原仍未平静。颉利可汗虽暂退漠北,但仍虎视眈眈;南疆诸蛮部落时降时叛,需以恩威并施之策安抚;西域商路待通,丝路驼铃久未响起……

属于苏定方、李靖、侯君集等将的征程,尚未结束。

只是这一次,他们出征的背后,不再是脆弱的国基,而是一个日益富庶、民心安定、粮草充足、军医齐备的强大帝国。

贞观之治的曙光,已然照亮东方。

就在朝廷上下推行新政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洛阳城外某村,一位名叫李阿牛的老农蹲在田埂上,盯着自家新种的“金穗一号”稻田,眉头紧锁。旁边几个邻居凑上来问:“咋了?莫非这新种不行?”

李阿牛摇摇头:“不是不行……是太行了!”他猛地站起身,声音都带着颤抖,“往年这时候,稻穗才刚抽头,最多三四寸长。可你看现在——”他指着田中一片沉甸甸垂下的金黄穗子,“这才种下不到一百天,穗子都快压弯秆了!”

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稻浪起伏,穗粒饱满如珠,阳光一照,金光闪闪,宛如铺了一地碎金。

“真的假的?莫不是偷看了别人家的地?”有人不信。

李阿牛咧嘴一笑,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小册子:“你们瞧,这就是朝廷发下来的《百谷图志》。上面说,这种子要稀播、早追肥、七日一灌水。我照着做,果然不一样!”

一个孩子跑过来,手里端着一碗刚蒸好的米饭,热气腾腾:“爹,饭好了!”

李阿牛接过碗,扒了一口,嚼了几下,忽然眼眶一红,哽咽道:“这米……香啊。多少年没吃过这么白、这么软的饭了……以前掺糠咽菜,一顿饭三人分。如今一家五口吃饱还有剩。”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感叹。一位老妇抹着眼泪说:“听说这是皇后娘娘亲自培育的种子,她贵为国母,却不坐在宫里享福,反倒天天和泥巴打交道……这样的主母,真是百姓的福星啊。”

消息如春风般传遍乡野。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主动申请领取新种,不少地方官甚至亲自赶着马车去州府运书运种。更有甚者,一些原本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赖,见种地也能致富,竟也脱了长衫,扛起锄头上山开荒。

在陇右道一处偏远山谷,一支商队正艰难穿行于雪岭之间。领头的胡商名叫阿史那·波罗,来自西域龟兹。他此行原是为了贩卖丝绸,却意外听说中原皇帝的皇后“以农安天下”,不禁嗤之以鼻:“女人管种地?荒唐!我们那边连男子都不愿务农,何况妇人。”

可当他抵达凉州边境,亲眼看到大片整齐划一的试验田,看到农民们拿着图册对照种植,看到军营里士兵自己种菜养猪,甚至连战马饲料都实现了部分自产时,他彻底震惊了。

“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他在日记中写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今粮草未动,人心已定。大唐之盛,不在甲兵之利,而在民心之稳。”

他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整理成书,献给本国国王,并建议效仿大唐设立“农政司”。多年后,当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各国使者前来长安朝贡时,不少人特意请求拜谒长孙皇后,只为亲眼看一看那位“以一介女子之身,养万邦黎庶”的传奇女性。

而在皇宫深处,长孙皇后依旧每日清晨起身,先巡视御苑中的试验田,再批阅各地呈报的农情简牍。她的案头堆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感谢信,有的用墨笔书写,有的用炭条涂鸦,甚至还有一封是用树枝在地上划出来、由孩童口述代录的。

其中一封写道:“吾村原饿殍遍野,今岁收成翻倍,小儿能日食两餐米饭。全村老少焚香叩拜,称娘娘为‘田母娘娘’。”

她看完,只是轻轻一笑,提笔批了一句:“但愿天下无饥,便是臣妾此生最大心愿。”

窗外春风拂过,吹动帘幕,也吹动了她鬓边一缕青丝。远处传来孩童朗朗读书声,那是宫中开设的“农学启蒙课”,教习农家子弟识字算账、辨识五谷。

她望着那群稚嫩的脸庞,眼中闪过一丝慈爱。她知道,今日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不止是粮食,更是文明延续的火种。

未来的大唐,必将因这一粒粒小小的谷种,生长出千千万万个丰衣足食的家庭,一座座安居乐业的城池,一条条通往繁荣的道路。

欲知大唐如何拓土开疆,边陲风云又将掀起何等波澜,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