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苏定方演义 > 第267章 雪困突厥断生机 唐俭巧言滞敌踪

第267章 雪困突厥断生机 唐俭巧言滞敌踪(1/2)

目录

书接前回。颉利可汗被阻于七口关下,连日攻城不下,反遭唐军伏击数次,折损兵马数千,战马倒毙无数。他立于雪中高坡,遥望七口关上猎猎飘扬的唐字大旗,眉宇间尽是焦灼与愤恨。朔风卷起他猩红的披风,如血般在苍茫雪野中翻飞,仿佛预示着一场无法挽回的败局。

“七口关……竟成死门!”他低声咬牙,声音几乎被风雪吞没。

脚下积雪已深及膝,每一步都似踩在刀尖之上。寒风吹裂了他的面颊,冻疮遍布指节,连握缰的手都在微微颤抖。然而更让他心寒的,是身后那支曾经横扫草原、令诸部俯首称臣的铁骑——如今士气低迷,人困马乏,粮草将尽,士卒眼中再无昔日狼性,只剩下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归途的绝望。

他深知,仅凭眼下这三万残兵,早已难堪一战。更要命的是,草原十八部虽已接到求援令,却因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雪,道路尽断,牛羊冻毙,人马寸步难行。消息传来,各部或观望不前,或直言“雪深三尺,人马难行”,竟无一兵一卒抵达。

帐内火盆将熄,炭灰零落,映得颉利脸色忽明忽暗。他坐在虎皮大椅上,手指节节发白地攥着腰间弯刀——那是突厥可汗的象征,也是他最后的尊严所在。赵德言立于帐下,低头不语,眼中亦满是忧色。

“天要亡我?”颉利忽然冷笑,“大唐有李靖、李绩、苏定方,个个如狼似虎;老天也助他们,降下这等杀人的大雪!”

他的声音低沉而嘶哑,像是从深渊中爬出的野兽,在做最后的咆哮。

赵德言轻声道:“可汗,若再滞留此地,士卒冻死者日增,昨日便有三百余人未能醒来。粮草仅够五日之用。若唐军趁势出击,我军恐难抵挡。”

“那你说,如何是好?”颉利猛然抬头,目光如刀,直刺赵德言。

“北返漠北,重整旗鼓。”赵德言沉声道,“只要可汗回到故地,振臂一呼,必有部落归附。待春暖雪化,再图南下,犹未为晚。”

话音落下,帐外一阵狂风扑入,吹灭了半边灯火。火光摇曳之间,仿佛有无数冤魂在低语哀嚎——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那些冻僵荒野的骑兵,他们的名字无人记载,尸骨也将永埋雪下。

颉利沉默良久,终是重重一拍案几,震得铜壶倾倒,残酒洒了一地:“传令!今夜子时,全军拔营,弃守辎重,轻装北逃!宁可死一半人,也要冲出七口关!”

命令下达,突厥大营顿时骚动起来。士兵们强忍饥寒,在风雪中收拾行囊,拆卸帐篷,牵出还能行走的战马。伤兵被粗暴地拖上雪橇,哭声、咒骂声、马嘶声混杂在呼啸的北风中,宛如一支走向末路的哀歌。

炊烟不再升起,篝火渐次熄灭。整个营地像一头垂死的巨兽,缓缓蜷缩身躯,准备做最后一搏。

而就在这混乱之中,被软禁于侧帐的唐俭,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

他本是大唐使臣,奉旨出使突厥议和,却被颉利扣为人质,软禁已有月余。这些日子,他表面恭顺,实则暗中观察敌情,记下兵力部署、粮草位置、将领脾性,只待时机传递消息。此刻见营中灯火频闪,人影奔走,又听看守兵卒低声议论“今夜北逃”,心中顿如惊雷炸响。

“不能走!”他心头一紧,“陛下与李元帅苦心布局,就为围歼颉利于七口关外。若让他脱身北去,不仅前功尽弃,更将养虎为患!”

时间紧迫,唐俭不及多想,猛然起身,对着帐外守卫朗声道:“烦请通报可汗,某有要事相商,关乎突厥存亡生死!”

守卫一愣,正欲呵斥,却被“生死”二字惊住。犹豫片刻,终是入帐通禀。

大帐之内,颉利正披甲束带,听得通报,眉头一皱:“唐俭?他能有什么生死大事?不见!”

赵德言却低声道:“可汗,此人毕竟是大唐重臣,若真有要紧话,不妨一听,也好探其虚实。况且此时人心浮动,或许能从中窥得几分唐军动向。”

颉利冷哼一声:“叫他进来,若敢胡言乱语,当场斩首!”

片刻后,唐俭缓步入帐,衣衫整洁,神色从容,仿佛不是阶下囚,而是宾席上客。他拱手一礼,目光扫过颉利铁青的脸,淡淡笑道:“可汗这是要连夜北逃?”

“你——!”颉利怒目圆睁,手已按上刀柄,杀意顿生。

“可汗息怒。”唐俭不慌不忙,上前一步,声音清朗,“某非来讥讽,实为可汗谋一条生路。您可知,苏定方在七口关布下多少精兵?李绩的大军又藏于何处?”

颉利眯起双眼,冷声道:“你说。”

“七口关之上,苏定方亲率两万玄甲军,弓弩千张,滚木礌石堆积如山。关后更有伏兵三千,专候突厥溃退之时截杀。”唐俭语气平静,却字字如锤,“而李绩主力,已于三日前悄然东移,现距此不过六十里。风雪虽大,但唐军配有雪橇、火鹞传讯,行军丝毫不受阻碍。”

赵德言怒喝:“一派胡言!唐军岂能在雪中疾行?他们不怕冻死?不怕迷路?”

“为何不能?”唐俭冷笑,“大唐早有准备。每支兵马皆备防寒药、烈酒御寒,马蹄裹布,兵士轮换执火把开道。更有‘雪鹰哨’巡空,昼夜不歇,一旦发现敌踪,烟火为号,三军联动。而你们呢?马瘦人疲,粮草将尽,连帐篷都搭不稳,如何与之抗衡?”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颉利,声音低沉下来:“可汗若执意北逃,不出三十里,必遭伏击。届时风雪迷眼,人马自相践踏,恐怕未见唐军,便已全军覆没。您的头颅,或将悬于长安朱雀门上,供万人唾骂。”

帐内一片死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