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庆功宴上赐婚典 诸将功成皆有赏(续)(2/2)
宗室之中,江夏王李道宗镇守阴山要隘,调度有方,又亲率铁骑搜山,风雪交加中追踪三日,终在一处雪谷擒获匿藏的颉利可汗。此乃平定北疆之关键一役,象征意义重大。李世民特加封其为礼部尚书,赐紫金鱼袋,更下旨:“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恩宠逾常,百官侧目。
河间郡王李孝恭虽未亲临前线,然其坐镇洛阳,统筹粮草辎重,转运兵马器械,确保前方供给不断。他曾亲赴黄河渡口督运,遇暴雨洪峰,舟船倾覆,仍冒雨指挥,三日不合眼,终保十万石军粮安然送达。李世民深知后勤之重,亲执其手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卿之功,不在前线之下。”遂赏食邑千户,另赐田庄三处,奴婢二十人。
张宝相亦得提拔。此人随李道宗深入阴山谷地,于暴风雪中率百人突袭敌巢,山路险峻,积雪没膝,将士手脚冻裂仍奋勇前行。他亲手格杀突厥千夫长,夺回被掠百姓三百余人,其中多为老弱妇孺,饥寒交迫几近濒死。李世民闻之,拍案称奇,擢升其为右武候将军,调归李绩麾下,参与边防整训,前途不可限量。
正当众人沉浸于荣光之际,殿外忽有内侍疾步入报:“启奏陛下,降将萧嗣业已在宫门外候旨,愿献降表,誓效忠大唐!”
李世民眉头一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宣!”
片刻后,一位身披旧式铠甲、面容沧桑的中年将领缓步入殿,双膝跪地,双手高举降书,声音沙哑却坚定:“罪臣萧嗣业,流落异域多年,愧对故国。昔年兵败被俘,不得已屈身事敌,辗转突厥帐下十余年,未能归汉。今见天兵神威,王化昭昭,心悦诚服,愿率部归唐,戴罪立功,永不再叛!”
殿中一时寂静。此人原是隋末旧将,曾随杨义臣征战河北,骁勇善战。后兵败被俘,被迫效力突厥,虽身处异族,却始终未改汉服,不习胡语,每逢中原节令,必面南而拜。如今主动来降,意义非凡。
李世民踱步至其面前,俯身亲手扶起:“昔者误入歧途,今能幡然醒悟,便是忠义之人。朕不计前嫌,封你为怀化中郎将,隶属苏定方帐下,操练新军,教化胡汉将士融合共战。望你以此赎罪,重振男儿志气。”
萧嗣业热泪盈眶,再次跪拜,声音哽咽:“臣……必竭尽犬马之劳,不负陛下再造之恩!若有二心,天地共戮!”
此时,瓦岗旧部聚于一隅,酒意微醺,情谊更浓。
程咬金举起酒盏,环视众人:“老秦、老徐、老尉迟,还有咱们的老程,当年在瓦岗寨上,啃树皮、喝雪水,只为活命。谁曾想,今日竟能同列朝堂,受天子亲赏?我娘要是活着看见,准得烧香拜佛三天三夜!”
秦叔宝轻叹一声,目光深远:“那时只盼天下太平,百姓安生。如今突厥已灭,四海渐宁,我等也算不负初心。只愿这太平盛世,能长久延续,莫让后人再遭战乱之苦。”
徐茂公举杯微笑,语气深沉:“陛下用人不疑,信我等草莽出身之人执掌兵权,此乃千古明君。我辈唯有鞠躬尽瘁,方不负此际遇。将来若有外患,哪怕白发苍苍,我也愿提剑再战!”
众人相视而笑,举杯共饮,酒香弥漫,情义深重。这一刻,没有君臣之别,只有生死与共的袍泽之情。
李世民立于高台,望着这一幕幕忠臣良将齐聚一堂的景象,胸中豪情激荡。他缓缓举起金樽,朗声道:
“诸位将军,文臣谋士!今日之宴,不止为庆北征之胜,更为铭刻你们的赤胆忠心!我大唐之所以强盛,非因山河壮丽,而在人心归附;非因甲兵锋利,而在君臣同心!往后岁月,无论风雨,朕与你们携手并肩,共创盛世,使我大唐威名远播,四夷宾服,让这江山社稷,千秋万代,永续辉煌!”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如雷,震动九霄。殿外火炬熊熊燃烧,映照着每一位将士坚毅的脸庞。酒盏相碰之声清脆悦耳,如同历史的钟声,在这一刻敲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序章。
这一夜,长安不眠。
而在遥远的北方边境,风沙渐息,残阳如血。新的使命已在酝酿,未知的敌人正在暗处窥伺。但大唐的旗帜,已然迎风招展,猎猎作响,指向那更加辽阔的远方……
欲知萧嗣业归唐后如何戴罪立功,苏定方又将受何重任,众将能否再建奇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