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新土兴邦忙治理 将门有喜添新丁(1/2)
书接前回。庆功宴罢,长安的喧嚣如潮水般退去,朱雀大街上的鼓乐声渐远,宫灯在暮色中次第亮起,映照着这座帝国的心脏缓缓归于宁静。然而,大唐的目光并未停歇——那辽阔北疆,刚刚纳入版图的九原郡、定襄、云中等地,正悄然迎来一场静默而深远的变革。
朝廷早已运筹帷幄。吏部遴选了一批精干官员,携带着中原的五谷种子、农耕器具、律令典籍与医药图册,分批奔赴边地。他们肩挑背扛的不仅是物资,更是文明的火种。随行的还有国子监派出的儒学先生、太医署的郎中,以及工部的匠师。这些人将在草原上建屋舍、设乡约、立学堂,将游牧之地逐步纳入华夏治理体系。
苏定方与高慧英返回左骁卫大将军府时,已是深夜三更。府门前两盏红灯笼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守门的老仆一见马车驶近,连忙迎上前去,口中连声道:“将军、夫人可算回来了!厨房一直温着汤羹,热水也备好了。”
院内灯火通明,丫鬟们轻手轻脚地端来热巾、换洗衣物。高慧英下了马车,略显疲惫地扶了扶额角,一路风尘让她眉宇间透出几分倦意。她脱下战袍,换上素色布裙,乌发松松挽成一个妇人髻,身上再无半点沙场杀气,只余温婉娴静之态。
“北疆初定,怕是过些时日,朝廷又要派你出征了。”她一边饮着参茶,一边望着窗外沉沉夜色,语气温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苏定方正坐在铜镜前卸甲,听见这话,抬眼一笑:“为国征战,本是分内之事。我这一生,马蹄踏过千山万水,刀锋劈开万里黄沙,从不曾退缩。但如今……”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妻子身上,声音低了几分,“家中有了你,便是有了根。”
他说完,又补了一句:“只是眼下,倒有件要紧事——得把裴行俭这孩子教好。”
裴行俭乃兵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出身名门,自幼聪颖过人,尤爱兵法韬略。虽生于文官之家,却对武艺痴迷不已。他曾徒步三百里至长安求学,听闻苏定方威名,执意拜入门下。苏定方起初不肯收徒,直到亲试其才智胆识,见他谈吐不凡,骑射俱佳,方点头应允。
自此,裴行俭便住进将军府西厢书房,晨起习武,午后读书,晚间复盘战例。苏定方亲自授以“破阵槊法”与“连环戟术”,高慧英则每日午时为其讲解《孙子兵法》《吴子》等典籍,并指点书法笔意。她常说:“兵者,国之大事,非仅凭勇力可成,须有文心以为骨。”
一个月来,府中时常响起兵器交击之声,夹杂着少年清朗的诵读声。春风吹过庭院,玉兰花开得正盛,花瓣飘落演武场石砖之上,仿佛也为这份勤勉而静默致敬。
这日巳时三刻,阳光正好。演武场上,裴行俭身披轻甲,手持一杆银缨长槊,正在演练苏定方所授的“连环戟法”。此法共三十六式,讲究攻守相济、虚实结合,极难掌握。裴行俭虽尚未纯熟,但已能连贯使出前十二式,动作之间隐隐透出凌厉之势。
苏定方负手立于场边,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不时出声指点:“第三式‘横扫千军’,力道太过刚猛,反失灵动;第五式‘回马断江’,转身稍慢,若遇敌突袭,必遭反制!”
裴行俭满头大汗,却不敢懈怠,咬牙重练一遍。
廊下,高慧英捧着青瓷茶盏缓步走来,身后跟着两名提篮侍女。她今日穿了一袭淡青色襦裙,外罩薄纱披帛,腰间系着一条绣兰丝绦,显得格外清雅。她将茶水放在石案上,正欲唤一声“歇息片刻”,忽觉胸口一阵翻涌,喉头一甜,急忙抬手掩唇。
“夫人怎么了?”苏定方眼尖,立刻察觉异样,几步跨上前来,一把扶住她的手臂,声音陡然紧张起来,“可是身子不适?昨夜可曾睡好?”
高慧英强笑道:“许是晨间风凉,受了些寒气,不妨事的。”
但她脸色苍白,指尖微颤,显然并非寻常感冒。苏定方哪敢耽搁,当即命人飞报府医。不多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医者提着紫檀药箱匆匆赶来,正是曾在秦王府效力多年的老太医李元礼。
他请高慧英坐于软榻,凝神搭脉良久,眉头先是微蹙,继而舒展,嘴角竟浮起笑意。
“恭喜将军,贺喜将军!”他放下手腕,捋须拱手,“夫人这不是风寒,是有喜了,脉象滑利而稳,胎元已固,约莫有一个月身孕。”
“什么?”苏定方如遭雷击,整个人僵在原地,随即一股滚烫的热流自心底炸开,直冲头顶。他猛地转向妻子,双手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调:“你……你说真的?当真有了?”
高慧英垂首轻笑,眼角泛起晶莹泪光,轻轻抚着小腹:“我也只觉这几日嗜睡乏力,胃口奇怪……原来竟是这个缘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