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新土兴邦忙治理 将门有喜添新丁(2/2)
苏定方怔怔地看着她,忽然双膝一弯,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跪了下来,额头贴上她的膝盖,哽咽道:“慧英……这些年随我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从未享过一日安逸。如今……如今你要为我生儿育女,我……我对不起你啊!”
众人无不动容。裴行俭站在门外,听得真切,眼眶也红了。他默默退后几步,低头合掌,心中默念:“愿师母平安,愿小师弟健康降生。”
“快,快扶夫人回房歇息!”苏定方猛然惊醒,慌忙起身,亲自搀扶高慧英,又急令侍女烧热水、熏香薰帐,更吩咐厨房即刻熬制安胎汤药。
他对裴行俭道:“今日便到这里,你回去温习昨日讲的《谋攻篇》,明日我要考你实战推演。”
裴行俭恭敬行礼:“恭喜师傅师娘!弟子告退。”走出院子时,他还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那扇紧闭的闺房门,心中暗想:“将门之后,必将非凡。”
回到内室,苏定方亲手为高慧英掖好锦被,又倒了一杯温水递到她唇边。“往后可不能再劳累了,”他轻声道,“教行俭读书的事,先交给府中老先生代劳。你只需安心养胎,其余一切,都有我在。”
高慧英握着他的手,柔声道:“知道你紧张。但这孩子来得巧,待他降生之时,北疆想必早已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牛羊遍野。他睁开眼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战火纷飞,而是大唐的万里河山。”
“定会如此。”苏定方望着窗外初绽的玉兰花,目光坚定如铁,“我苏定方的孩子,将来也要做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执干戈以卫社稷,守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消息如春风般传遍长安。数日后,宫中内侍奉旨而来,送来一对碧玉麒麟长命锁,雕工精细,寓意吉祥,另有鹿茸、人参、阿胶等滋补珍品数十箱。长孙皇后亲笔手谕写道:
>“闻高氏有孕,甚喜。将军忠勤王事,屡建奇功,今将门添丁,实乃国之祥瑞。军中诸务,可暂委副将料理,勿令定方分心。愿早得麟儿,承袭忠烈之风,光耀门楣。”
秦叔宝遣人送来一副亲手打造的小铠甲模型,附信曰:“待小将军满月,老夫亲授枪法!”程咬金更是豪爽,拎着一大篮自家厨娘特制的红枣糯米糕登门,嚷道:“吃了我的‘状元糕’,将来必定文武双全!老子要当干爹!”
苏府上下喜气洋洋,连平日严肃的门房都笑得合不拢嘴。厨房每日精心调配膳食,花园里种满了安神宁气的花草,连那只一向凶悍的护院犬也被勒令拴紧绳索,不得靠近内院半步。
高慧英每日午后在丫鬟陪伴下于园中散步,看那玉兰树抽出新芽,听枝头黄鹂啁啾鸣唱。她常驻足于廊下,望着苏定方处理军务的身影——那人一身戎装未褪,案前堆满奏报,却总在她经过时抬头微笑,眼神温柔似水。
有时,苏定方会在灯下为她读一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讲霍去病十八岁封侯、千里奔袭的故事。高慧英靠在软枕上听着,嘴角含笑,偶尔插一句:“你说咱们的孩子,会不会也像他这般英武?”
“不止英武,”苏定方合上书卷,握住她的手,“更要懂得仁政爱民。打仗是为了止战,开疆是为了安民。我希望他长大后,不必再提刀上阵,因为天下已无战事。”
一个月后,北疆传来捷报:突厥各部均已妥善安置,新开垦的农田播下了第一批麦种,定襄城内的学堂已有百余名突厥孩童入学,跟着汉人先生诵读《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苏定方看着奏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转身对高慧英道:“你看,好日子越来越近了。”
高慧英正倚窗晒太阳,一手轻轻抚摸着渐渐隆起的小腹,忽然感觉腹中微微一动,像是回应父亲的话语。她惊喜地睁大眼睛,笑道:“是啊,他也在盼着呢。”
春阳透过雕花窗棂洒落进来,斑驳光影映在二人身上,温暖而明亮。远处传来孩童嬉戏的笑声,那是府中仆人家的孩子们在放纸鸢。一只红色的蝴蝶风筝高高飞起,越过屋檐,飞向湛蓝天空。
将门添丁的喜讯,如一缕春风,吹过长安街巷,拂过北疆草原,也为这个正迈向鼎盛的大唐,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欲知苏定方此后是否再上战场,高慧英生产是否顺利,小公子降生后又有何奇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