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劫烬归墟,登临至高 > 第465章 山河照影2

第465章 山河照影2(2/2)

目录

笔尖落下之处,竟有细小的云雾从纸间渗出。

墨色的线条与白色的云雾交融,如写意的水墨。

陈轩抬手一引,云潮凝聚成一杯云雾茶。

这茶汤是淡淡的黄绿色,带着兰花香。

他递到白芷唇边。

“尝尝,这可是张家界独有的仙茗,采自海拔千米以上的野茶树,叶片上还带着晨露的清甜。”

陈轩挥手摘取最精华的茶叶。

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风范。

远处的黄石寨“摘星台”上。

游客们正对着云海拍照。

他们的相机镜头里,云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峰林。

却不知他们眼中的仙境,不过是陈轩等人脚下的寻常景致。

峰尖的石英砂岩表面,还留着亿万年流水侵蚀的波痕,如大自然的指纹。

这是岁月的造化,这是亘古时间中留下的瑰丽。

……

壶口瀑布,龙槽。

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如百万雄师奔涌而下,砸进全长4200米的“十里龙槽”。

这道被黄河亿万年向源侵蚀切割出的天堑,最窄处仅30米,两侧15-20米高的中生界红色砂岩如刀削斧劈。

崖壁上布满水流冲刷的竖向纹路,似凝固的浪涛。

浊浪滔天而起,高达十余米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壮丽的七彩霓虹,轰鸣声震得人胸腔发麻。

仿佛大地都在颤抖。

游客们纷纷紧抓护栏,一个个长枪短炮的相机镜头上裹着细密的水珠,但却仍舍不得移开视线。

陈轩立于水墙中央。

周身的力场如无形屏障,将奔腾的浊浪分流成透明水幕。

直到露出河床下罕见的壶穴化石群。

红色砂岩上的孔洞大小不一。

大者如磨盘一般,小者竟似拳头。

它们的内壁光滑如镜,那是千万年水流裹挟砾石旋转研磨的杰作。

最惊人的是一处蜂窝状壶穴群,其中竟嵌着三道深达寸许的凿痕,刃口平直,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圆润孔洞截然不同。

正是古老时期的斧凿遗痕。

旁边却赫然刻着“某某到此一游”的现代字迹,墨色新鲜,与古痕形成荒诞的时空对话。

“真不道德啊!”

朝暮摇了摇头。

陈轩抬手拂过痕迹。

下一刻,那些现代字迹也被奇迹般的给抹平了。

他伸了个懒腰,没有多说什么。

身旁的白芷弯腰舀起一捧黄河水,指尖微光流转,掌心的沙粒瞬间凝结成微型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地貌与真实地貌分毫不差。

连泾河、渭河的交汇处都清晰可辨。

水珠从微型高原的沟壑间渗出,竟带着淡淡的黄土气息。

“跳下去的人…”

朝暮目光落在护栏边哭喊的轻生者身上,弓身轻叩虚空接着补充道。

“还不如一粒沙知道归处。”

陈轩指尖轻弹,一道暖金色光芒落在远处一位轻生者肩头。

那人的哭声戛然而止,眼神从绝望转为清明。

他转头望向黄河水,语气淡然。

“黄河九曲十八弯,历经黄土高原的阻隔、吕梁山脉的束缚,终归东海。”

“只是人生亦是如此,纵有坎坷,总有归途。”

话音刚落,水幕轰然合拢,四人身影消失在漫天水雾中,只留下河床下的壶穴化石群。

在黄河水的日夜冲刷下,诉说着千万年的沧桑。

……

黄果树瀑布,水帘洞

骤雨般的瀑布从77.8米高的崖壁倾泻而下。

这里的额主瀑宽达83.3米。

水花撞击岩石的声响如雷贯耳。

“捣珠崩玉”的奇观近在眼前。

游客们穿着透明雨衣,在争抢香蕉的黔金丝猴群中穿梭。

雨水与瀑布水雾交织,打湿了眉梢,却挡不住满脸的兴奋。

陈轩抬手拂过,倾泻的瀑布如帘幕般向两侧分开,露出其后长134米的水帘洞。

6个洞窗如天然画框,框住了洞外的飞瀑流泉。

四人走入洞后的暗河,脚下的岩石带着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微凉。

洞顶悬挂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倒挂的冰锥,有的似垂落的玉帘。

水滴从钟乳石尖端缓缓滴落。

悬在半空不偏不倚落在膝上的瑶琴上,发出“叮咚”清响。

与洞外的瀑布声形成天然和鸣。

洞顶裂缝透进的光束中,徐霞客题刻的“捣珠崩玉”四字正在生苔,翠绿的水苔顺着字迹蔓延,竟似在描摹古老的墨痕。

笔画间还能看见当年凿刻的崩裂痕迹。

莉莉薇好奇地扯断一根半米高的石笋。

断面露出未成型的玛瑙芯,泛着从淡红到深红的渐变光泽,触手温润。

她随手将玛瑙抛给洞外抢香蕉的猕猴,那只黔金丝猴接住玛瑙,翻了个跟头。

随后不再争抢食物,而是捧着玛瑙蹲在岩石上用爪子轻轻摩挲,眼神变得温顺乖巧。

“导游说穿越瀑布能成仙。”

莉莉薇撇了撇嘴,指尖划过洞壁渗出的水珠。

“骗人,你看那猴子,拿到玛瑙都没变化。”

陈轩轻笑,抬手一引,洞顶的水珠瞬间凝成一道细长水线,顺着石壁流淌,在徐霞客的题字旁添了一行小字。

“心若无尘,何处不是仙境。”

水线干涸后,字迹竟如天然形成,与古题刻融为一体。

等游客们穿过瀑布走进暗河,只看见石壁上的题字和乖巧的猕猴,空气中残留着淡淡的水汽与墨香,却不见四人踪影。

他们早已顺着暗河深处的3股洞泉,去往了瀑布的另一重秘境。

……

西湖,雷峰塔地宫

雷峰塔的朱红塔砖被千万游客摸得锃亮。

包浆温润如玉,塔下的游客排着长队,争相触摸砖壁。

祈求白蛇显灵。

陈轩指尖轻点,加固地宫的钢梁应声而开,露出下方深2.6米的幽深地宫。

潮湿的空气裹挟着淡淡的墨香与水汽扑面而来。

朽烂的经卷在四人脚下自动铺展,形成金色的甬道。

这些北宋刻本的《宝箧印陀罗尼经》用麻纸印制。

虽已霉变,边缘卷曲,却仍能看清上面的蝇头小楷。

记载着吴越国王钱俶造塔刻经、祈求国泰民安的往事,经文旁还印着细密的卷草纹。

莉莉薇径直坐在鎏金舍利函旁。

这尊银质鎏金的阿育王塔通高35厘米,塔身镂刻着佛本生故事,从释迦牟尼诞生到涅盘。

每一幅图案都栩栩如生,四角立着的山花蕉叶上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历经千年仍未脱落。

地宫渗出的地下水漫过脚踝,清凉刺骨,水面倒映着塔顶新装的LED灯带。

七彩光影在古经卷上流转,现代科技与古老文物在此交织,透着奇妙的时空感。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