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 第46章 秋风里的落叶

第46章 秋风里的落叶(1/2)

目录

整个秋季的北京,街头巷尾的空气里,都透着股不一样的动静——

“高考恢复”的消息像投进湖面的石子,悄无声儿地漾开了圈圈涟漪。

长安街旁的新华书店,每天天不亮就排起了长队,全是来买旧课本、习题集的人。

有穿着工装、袖口磨得发亮的年轻人,攥着粮票还一个劲儿往前抻脖子;

有背着洗得发白帆布包的返城知青,眼神儿直勾勾盯着书店门,

都盼着能淘本当年的高中教材。

遇上有人举着课本出来,后头人准得凑上去问:“劳驾,里头还有高二的数学不?”

胡同里的氛围更显微妙,不像书店那般热闹,却处处透着股暗劲儿。

南锣鼓巷里,原先晌午总聚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爷子,手里的蒲扇摇得慢了,

话里多了几句:“听说前院老张家的小子,半夜还在煤油灯底下看书呢,

那股子劲儿,嘿!”

粮店打面时,李师傅胳膊肘搭着面袋,会多问一句:

“家里孩子要不要多打点细面?熬粥养脑子,高考可是板上钉钉的大事儿!”

傍晚的路灯下,偶尔能看见背着书包匆匆走过的身影,脚步轻得怕惊扰了街坊——

这是四九城特有的默契,想考的人都憋着劲儿悄悄学,不声张,却也藏不住那股子盼头。

95号四合院,倒还是老样子。

街坊们凑在一块儿,聊的依旧是家长里短、民生琐事,

退休的几位老爷子还总爱凑在一块儿逗闷子。

中院老槐树下,依旧会聚集院里的留守妇女,手里择着菜,嘴里唠的是:

“东单菜市场今儿有新鲜白菜,晚了可就没影儿了,得早点去排队!”

从轧钢厂下班回来的何雨柱,胳膊肘夹着饭盒,手里还拎着带回来的肉和菜往外分。

他先悄摸绕到后院西厢房,轻轻敲了敲窗:“娄姐,给您娘俩捎了点肉,麻利儿收着!”

塞完东西转身,又蹭到贾家,把菜往饭桌上一放就想走,每次都得找个由头,

嘴里念叨:“薛姐!小当这阵子又是上班又是学习的,费脑子,得多补补!

今儿这肉跟菜都不赖,拿着给孩子多做点!”

薛小凤是个不会假心假意推辞的人,每次都会笑着回:“柱子,这咋又让你破费!

要不等会儿过来一块儿吃?家里有酒,喝两盅再走!”

何雨柱摆摆手,脚步没停:“不了不了,我还得回去给易叔做饭,

你们吃着就行,记得让小当多吃点,别亏着孩子!”

东厢房的易中海最近身子骨越来越不对劲,都开始拄起了拐杖,要不然连屋门都出不来。

虽说每月的退休金不少,日子过得一点不拮据,

但脸上没了往日里的精气神,眼皮子总耷拉着。

他也很少再往四合院外走,每天都坐在廊下的竹椅上,

眯着眼瞅着院里的老槐树掉叶子,那眼神儿,像是在瞅自己走过的路。

每天最热闹的时候,就得是另外俩冤家老伙计凑过来跟他斗嘴。

闫埠贵因为要照看他种的那几盆月季,还得算计家里的柴米油盐,

进中院的次数少,偶尔来一回,也得先掐好点,怕耽误了给花浇水。

但刘海中就不同了,这老头家里没啥可算计的。

老大还是没音信,老二刘光天分家后虽说还住在院子里,

可一天到晚的也见不着人,撒丫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老三刘光福还是老样子,以前是隔三差五回来住,现在基本上算是常住了,

就连他媳妇也三五天来住几天。

刘光福还在背地里跟媳妇念叨:“大哥回不来,二哥分家了,

咱得守着这份家业,往后都是咱的!”

对于这些,刘海中老两口压根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能有啥办法?

刘海中每次从后院往外走,只要瞅见易中海坐那儿,准会屁颠颠跑过去,

手里还把玩着个核桃,笑着说:“老易,你今儿看起来精神头不赖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