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不可逆转的点(1/2)
国家发改委的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捏出水来。陈曦刚刚结束了她关于西南极冰盖可能失稳导致海平面上升3.3米的科学汇报,屏幕上那个鲜红的数字像一道伤口,烙在每个与会者的视野中。
长桌旁,来自各个部委的代表们面色凝重。气象局的副局长首先打破沉默:“这个预测的时间尺度是多少?我们是说几年,几十年,还是几个世纪?”
陈曦调整了一下话筒:“根据模型,显着的影响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开始显现,但完全实现需要几个世纪。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能已经启动,而且由于其自我强化的特性,即使我们现在完全停止排放,也已经无法完全阻止。”
海洋局的专家接着问:“那么减排还有意义吗?如果这个过程已经不可逆转...”
“减排仍然至关重要。”李墨飞接过话头,“虽然可能无法阻止西南极冰盖的最终失稳,但减排可以显着减缓这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可能会延长数百年,给我们更多适应时间。反之,如果排放继续无节制地增加,这个过程可能会加速。”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沉的讨论声。住建部的代表指着屏幕上显示的沿海城市淹没风险图:“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底重新规划沿海城市的发展蓝图。海防工程的标准、建筑规范、基础设施布局...所有这些都需要重新考虑。”
应急管理部的官员眉头紧锁:“我们需要开始制定大规模人口迁移的预案了。如果预测成真,中国沿海地区有上亿人口可能需要逐步向内陆迁移。这不是几代人的问题,而是从现在开始就需要规划的过程。”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各个部门的代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问题和关切。陈曦、李墨飞和刘宇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回答每个问题,既不夸大风险,也不淡化威胁。
会议结束时,王主任总结道:“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令人担忧的发现。我们需要立即开始评估这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需要做什么来应对。请准备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我们会将其纳入即将召开的国际气候谈判的参考材料中。”
离开会议室时,陈曦感到一种奇怪的虚脱感。一方面,她为自己的发现得到如此高度重视而欣慰;另一方面,这个发现所带来的沉重iplications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回项目总部的车上,三人沉默了很久。最终,李墨飞开口:“我们需要准备那份详细报告了。陈工,你负责技术部分。刘博士,请你协助她。我会起草执行摘要和政策建议部分。”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里,项目总部的这间办公室成了不夜城。陈曦和刘宇埋头于技术报告的撰写,仔细描述数据分析方法、模型构建过程、不确定性评估以及预测结果。李墨飞则忙着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决策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并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
第三天深夜,报告终于完成了。那是一份近百页的详细科学分析,附有数十张图表和数据附录。李墨飞写的执行摘要则精炼地概括了主要发现和政策含义。
李墨飞按下发送键,将报告发送给相关部门和国际科学机构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向窗外,北京的夜空罕见地清晰,几颗星星在光污染中顽强地闪烁着。
陈曦和刘宇也完成了最后的工作,三人相视一笑,那是一种经历重大挑战后的疲惫与释然。
“我想我们需要喝一杯。”李墨飞突然说,“我知道附近有个地方还开着。”
几分钟后,三人坐在了项目总部附近一个小餐馆里。已是凌晨两点,餐馆里只有他们一桌客人。老板似乎习惯了这种深夜顾客,默默地给他们上了几瓶啤酒和小菜。
李墨飞举起酒杯:“为我们完成的艰巨工作。”
三人碰杯,喝下了第一口冰凉的啤酒。短暂的沉默后,李墨飞开口,声音比平时更加深沉:“你们知道吗,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一直认为科学家的角色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就能解决任何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但现在我意识到,有些变化一旦触发,就可能无法完全阻止。西南极冰盖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我们的角色正在从‘预防者’转变为‘减轻者’和‘适应者’。这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心态转变。”
陈曦若有所悟地点头:“即使面对不可逆的变化,提前知道真相也无比珍贵。它让我们能更明智地撤退,更坚定地守护还能守护的东西,更努力地阻止其他灾难的发生。”
“正是如此。”李墨飞赞赏地看着陈曦,“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预防灾难,也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不可避免的变化,并以最有智慧的方式应对。”
刘宇加入对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之前应对暴雨危机的经历。当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即将发生的具体威胁,我们可以采取具体行动来减轻其影响。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缓慢但巨大的变化,需要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
三人讨论着科学、责任和未来的话题,啤酒一瓶接一瓶地空了下来。餐馆老板偶尔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很知趣地没有打扰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