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河北整军筹北伐(1/2)
第一折选兵练将强根基
冀州城外的校场早已不复往日的空旷。晨光刚漫过城墙顶端,两万余名新招募的士兵便已列成松散的队列,青色布衣在风里翻飞,大多人手中还握着锈迹斑斑的锄头或柴刀——这些从河北各郡县赶来投军的百姓,脸上带着对安稳生活的期盼,也藏着几分对战场的惶恐。
姜维一身轻便铠甲,腰间悬着诸葛亮亲赠的七星剑,缓步走在校场边缘。他目光扫过队列,停在一个身材高壮的青年身上——那青年约莫二十岁,赤着双脚,裤腿卷到膝盖,露出沾着泥土的小腿,手里紧紧攥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枪,脊背挺得笔直,即便周围人因紧张微微晃动,他也纹丝不动。
“你叫什么名字?”姜维走到青年面前,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周围士兵耳中。
青年猛地抬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意外,随即躬身答道:“回将军,小人叫赵虎,是巨鹿郡人。去年魏军抢了俺家的地,还杀了俺爹,俺听说将军的军队能为百姓做主,就来投军了!”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乡音,拳头不自觉地攥紧,指节泛白。
姜维点头,目光落在他手中的木枪上:“会用兵器吗?”
“俺会耍枪!”赵虎立刻挺直身子,双手握住木枪,手腕一翻,枪尖便朝着前方虚刺,动作虽不算标准,却带着一股狠劲。周围的士兵纷纷侧目,连站在不远处的张翼也走了过来,饶有兴致地看着。
“不错,有股子血性。”姜维抬手拍了拍赵虎的肩膀,“从今日起,你就去骑兵营报道,跟着阿柴首领学骑术,好好练,将来定能为你爹报仇,为河北百姓报仇。”
赵虎眼中瞬间亮了起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谢将军!俺一定好好练,绝不给将军丢脸!”
姜维扶起他,转身对着队列高声道:“诸位乡亲!你们来投军,有的是为了报仇,有的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这些心思,本将军都懂!但军营不是菜园子,来了就要守规矩,就要好好练本事——只有咱们的刀够快、枪够硬,才能挡住魏军,才能保住咱们的家园!”
队列里渐渐安静下来,原本有些松散的队伍,不自觉地变得整齐了些。姜维继续说道:“从今日起,校场会分成五个区域,分别练体能、兵器、阵法、骑术和箭术。每个区域都有老兵带教,你们只管用心学。谁要是偷懒耍滑,军法处置;谁要是学得快、练得好,不仅有赏,还能提拔当官!”
话音刚落,队列里便响起一阵低低的欢呼。姜维朝着张翼、廖化和阿柴递了个眼神,三人立刻分头行动——张翼负责步兵的兵器和阵法训练,廖化统筹体能训练,阿柴则带着西羌骑士指导骑兵营的骑术。
诸葛瞻捧着一卷名册,走到姜维身边:“伯约,这是各郡县上报的新募士兵名单,一共两万三千人,其中有三千人曾是魏军降兵,还有五百人是西羌部落派来的青壮。另外,咱们从洛阳带来的工匠已经在冀州城西郊搭好了军械坊,第一批改良后的长枪和铠甲,预计五日后能送来。”
姜维接过名册,快速翻看着:“魏军降兵要单独编营,派靠谱的老兵当队正,多盯着点——不是信不过他们,是得让他们慢慢适应咱们的军纪。西羌青壮熟悉骑术,让他们跟着阿柴的骑士一起带教新骑兵,这样能快些形成战力。”
“我明白。”诸葛瞻点头,“还有件事,河北各郡县的乡绅送来不少粮食和布匹,其中赵国郡的王族长还捐了两百匹战马,说是希望能为北伐出份力。”
“王族长倒是识大体。”姜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你派人去谢过他,就说等北伐成功,本将军定会向陛下举荐他。另外,粮食要统一存放在冀州城的粮仓,分批次运往各军营,千万别出纰漏——现在正是练兵的关键时候,不能让士兵们饿肚子。”
两人正说着,校场东侧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姜维抬头望去,只见几个新募士兵正围着一个老兵推搡,其中一个瘦高个士兵涨红了脸,大声喊道:“凭啥他练半个时辰就能歇,俺们就得练一个时辰?你是不是偏心!”
那老兵也动了气,指着瘦高个的鼻子:“你懂个屁!他之前在魏军里当过伍长,懂点刀法,练半个时辰抵得上你练一个时辰!你要是能像他那样,把刀法耍利索了,俺也让你歇!”
“俺不管!俺就是觉得你偏心!”瘦高个说着就要伸手去推老兵。
姜维快步走了过去,周围的士兵见将军来了,立刻安静下来,纷纷退到一旁。瘦高个看到姜维,脸上的怒气顿时消了大半,却还是梗着脖子:“将军,俺觉得他不公平!”
姜维看向老兵,语气平静:“说说,怎么回事?”
老兵躬身答道:“回将军,属下是步兵营的队正李三,刚才在教大家劈刀。张二柱——就是他,”老兵指着瘦高个,“动作总不到位,属下让他多练一会儿,他就不乐意了。王勇之前是魏军伍长,刀法熟,属下就让他练了半个时辰,让他去指导其他人,不是故意偏心。”
姜维看向瘦高个,也就是张二柱:“李队正说的是真的?”
张二柱低下头,声音小了些:“俺……俺就是觉得累,想歇会儿。”
“累?”姜维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现在练刀累,将来上了战场,敌人会因为你累就不杀你吗?你家里的爹娘,会因为你累就不用你保护吗?”
张二柱的头垂得更低,双手紧紧攥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俺知道错了,将军……俺不该偷懒。”
“知道错了就好。”姜维的语气缓和下来,“李队正,你也别光让他练,得教他诀窍——劈刀不是用蛮劲,是要腰、肩、臂一起用力,你再给他示范一遍。”
李三连忙应道:“是,将军!”他拿起一把木刀,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深吸一口气,手臂带动木刀,朝着旁边的木桩劈去,“唰”的一声,木桩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迹。“看到没?要这样,把力气都聚在刀头上!”
张二柱认真看着,跟着比划了几下,虽然还是有些生涩,但比刚才好了不少。姜维点了点头:“好好学,只要肯用心,用不了多久就能练会。要是练累了,就歇一炷香的时间,别硬撑,但也不能偷懒——咱们练本事,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咱们的家国。”
张二柱用力点头:“谢将军,俺一定好好练!”
解决完这事,姜维又在校场里转了一圈。看到阿柴正带着西羌骑士教新骑兵骑马,不少人从马背上摔下来,却立刻爬起来继续尝试;看到廖化带着士兵们跑步,虽然有人落在后面,但没人放弃,前面的士兵还会停下来等着;看到张翼在教士兵们列阵,一个个方块阵在他的指挥下,慢慢变得整齐……姜维心中暗暗点头,这些新募的士兵虽然底子薄,但有股子韧劲,只要好好打磨,将来定能成为北伐的主力。
夕阳西下时,练兵才结束。士兵们排着队去饭堂吃饭,路上还在讨论着白天练的招式。姜维站在校场的高台上,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诸葛瞻走了过来:“伯约,今日的练兵效果不错,比我预想的要好。”
“嗯,是不错。”姜维叹了口气,“就是时间太紧了,司马昭虽然被咱们打败了,但曹魏在北方还有不少兵力,咱们得尽快把这支新军练出来,才能北上伐魏。”
“放心吧,有张翼、廖化和阿柴在,加上这些士兵肯吃苦,用不了三个月,定能形成战力。”诸葛瞻拍了拍姜维的肩膀,“时候不早了,你也累了一天,回去歇会儿吧。”
姜维点点头,转身朝着太守府走去。夜色渐浓,冀州城的街道上挂起了灯笼,偶尔能看到巡逻的士兵走过,百姓们的屋子里透出温暖的灯光,偶尔还能听到孩子的笑声。姜维看着这一切,心中更加坚定——一定要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一定要完成北伐大业,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第二折改良军械固战力
冀州城西郊的军械坊里,烟火气终日不散。十几座熔炉并排立着,火光将工匠们的脸映得通红,“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夹杂着风箱“呼哧呼哧”的声响,热闹得像是过节。
姜维一大早便带着诸葛瞻和几名将领来到军械坊。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中年工匠迎了上来,这人是从洛阳带来的工匠头,名叫刘大锤,一手打铁的手艺在洛阳城里颇有名气。
“将军!您可来了!”刘大锤脸上满是笑容,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您让俺们改良的长枪,俺们做出样品了,您快看看!”
姜维跟着刘大锤走进坊内,只见几张木桌上摆着十几把长枪。这些长枪比普通的长枪长了半尺,枪头更尖,还在枪头下方加了一个铁箍,枪杆是用坚硬的枣木做的,上面缠着防滑的麻绳。
“将军您看,这枪头俺们用了精铁,比原来的硬了三成,就算砍在石头上也不容易卷刃。”刘大锤拿起一把长枪,递给姜维,“枪杆选的是三年生的枣木,轻便还结实,士兵们拿着不累。还有这铁箍,能防止枪头脱落,还能在近战的时候用来砸敌人。”
姜维接过长枪,掂量了一下,重量确实比普通长枪轻了些,他试着朝着旁边的木桩刺去,“噗”的一声,枪头轻松刺入木桩,拔出来时,枪头完好无损。
“不错,这改良得好!”姜维赞许地看着刘大锤,“这样的长枪,一个工匠一天能做多少把?”
刘大锤挠了挠头:“回将军,要是材料够的话,一个工匠一天能做三把。俺们现在有五十个工匠,一天能做一百五十把,五日后能凑够七百五十把,够一个营的士兵用了。”
“材料够不够?”姜维问道。
“够!”刘大锤点头,“诸葛参军从河北各郡县调来了不少铁矿,还有西羌部落送来的精铁,足够俺们用一阵子了。就是锻造铠甲的工匠少了点,现在只有三十个,一天只能做二十套铠甲,怕是赶不上练兵的进度。”
诸葛瞻在一旁说道:“我已经让人去附近的郡县招募工匠了,预计三日内能再招五十个过来,到时候铠甲的产量就能提上去了。”
姜维点头:“铠甲也得改良——原来的铠甲太重,士兵们穿着行军都费劲,更别说打仗了。你让工匠们把铠甲的甲片改小些,用精铁打造,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保证防护力。另外,在铠甲的肩膀和膝盖处加些软垫,防止士兵们训练时磨伤。”
“俺记下了!”刘大锤连忙拿出纸笔,把姜维的话记下来,“俺这就跟工匠们说,让他们照着改。”
几人又走到军械坊的另一侧,这里摆放着几架连弩。这些连弩是诸葛亮生前设计的,一次能发射十支箭,射程远、威力大,但缺点是上箭慢,而且太重,不方便携带。
“连弩改得怎么样了?”姜维问道。
负责改良连弩的工匠名叫陈墨,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连忙上前答道:“回将军,俺们把连弩的机括改了,上箭的速度比原来快了一倍,还把连弩的木柄改短了,重量减轻了三斤。不过射程比原来近了五步,威力也稍微弱了点。”
姜维拿起一把连弩,试着上了箭,扣动扳机,“嗖嗖嗖”,十支箭依次射了出去,虽然射程确实近了些,但上箭的过程确实比原来顺畅多了。
“射程近五步没关系,只要上箭快,在近战的时候反而更有用。”姜维说道,“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在连弩上装个支架?这样士兵们趴在地上射击的时候,能更稳些。”
陈墨眼睛一亮:“将军说得是!俺们可以用木头做个折叠支架,不用的时候能收起来,一点不占地方。俺这就去改!”
姜维笑着点头:“好,有想法就好。你们尽管大胆尝试,要是需要什么材料,就跟诸葛参军说,咱们一定支持。”
从军械坊出来,已经是中午了。诸葛瞻看着姜维,说道:“伯约,你对军械改良这么上心,想必用不了多久,咱们的士兵就能用上趁手的兵器了。”
“兵器是士兵的第二生命,要是兵器不好,就算士兵们练得再刻苦,到了战场上也会吃亏。”姜维说道,“当年丞相在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军械改良,连弩、木牛流马,都是丞相的心血。咱们不能丢了丞相的本事,得把军械做得更好,才能让士兵们少流血,才能早日完成北伐大业。”
两人正说着,一名亲兵匆匆赶来:“将军,廖老将军派人来说,练兵的士兵们反映,饭堂的粥太稀了,菜也不够吃,想请将军去看看。”
姜维眉头一皱:“怎么会这样?咱们不是拨了足够的粮食吗?”
“俺也不知道,廖老将军说,饭堂的管事可能有问题。”亲兵答道。
姜维立刻朝着饭堂走去。冀州城的饭堂设在校场旁边,是几座临时搭建的大帐篷。此时正是饭点,士兵们正排着队打饭,不少人端着碗,脸上带着不满——碗里的粥确实很稀,能清楚地看到碗底,菜只有一小勺咸菜,连点油星都没有。
廖化正站在饭堂门口,看到姜维来了,连忙迎上去:“伯约,你可来了!你看看这饭,士兵们练了一上午,就吃这个,怎么有力气下午接着练?”
姜维走进饭堂,看到一个穿着绸缎衣服的中年男人正坐在角落里喝茶,手里还拿着一个算盘,嘴里念念有词。他走过去,沉声问道:“你是饭堂的管事?”
那中年男人看到姜维,连忙站起身,脸上堆着笑:“回将军,小人是饭堂的管事孙福。”
“士兵们吃的粥为什么这么稀?菜为什么这么少?”姜维的目光盯着孙福,语气冰冷。
孙福眼神闪烁了一下,连忙说道:“回将军,最近粮食有点紧张,所以……所以粥就稀了点。菜是因为最近天气热,不好存放,所以就少了点。”
“粮食紧张?”姜维冷笑一声,“诸葛参军刚跟我说,各郡县送来的粮食足够咱们吃半年,怎么就紧张了?还有菜,冀州城的菜市场每天都有新鲜蔬菜,怎么就不好存放了?”
孙福的脸瞬间白了,双腿开始发抖:“将军……小人……小人……”
“你是不是把粮食和菜克扣下来,自己卖了?”姜维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周围的士兵们都看了过来,眼神里满是愤怒。
孙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将军饶命!小人错了!小人不该克扣粮食!小人就是一时糊涂,想赚点小钱,求将军饶了小人吧!”
“一时糊涂?”姜维怒视着孙福,“你知道士兵们每天练得多辛苦吗?他们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练到天黑,就指望能吃顿饱饭,你却把粮食克扣下来卖钱!要是因为没吃饱饭,士兵们练坏了身体,到了战场上丢了性命,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孙福吓得浑身发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廖化在一旁说道:“伯约,这种人留着就是祸害,依我看,直接军法处置!”
周围的士兵们也纷纷喊道:“杀了他!杀了他!”
姜维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孙福,你克扣的粮食和钱财,限你三日之内全部交出来,还给士兵们。另外,你被革去管事的职位,贬为普通士兵,跟着大家一起练兵——要是你再敢犯错,定斩不饶!”
孙福连忙磕头:“谢将军饶命!谢将军饶命!小人一定把东西交出来,好好练兵!”
姜维对着身边的亲兵说道:“把他带下去,盯着他交东西,然后把他送到步兵营去。”
亲兵押着孙福离开后,姜维对着士兵们高声道:“诸位弟兄,今日之事是本将军的疏忽,让大家受委屈了。从今日起,饭堂的管事换成老兵担任,每天的粮食和菜都会称重记录,谁要是再敢克扣,不管是谁,一律军法处置!另外,从今天中午开始,每餐都加一碗肉,让大家吃饱吃好,有力气好好练兵!”
士兵们顿时欢呼起来,刚才的不满一扫而空,纷纷喊道:“谢将军!谢将军!”
诸葛瞻很快从步兵营调来了三名战功卓着、口碑极好的老兵接管饭堂,还特意派了两名文书负责每日粮食、蔬菜和肉类的出入登记,确保每一份物资都用在士兵身上。当天午后,饭堂的粥稠了一倍,菜里多了油星,每人碗里还多了一块炖得软烂的猪肉,士兵们捧着碗吃得狼吞虎咽,脸上满是满足。
姜维站在饭堂外,看着这一幕,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廖化走到他身边,语气缓和了些:“还是你处置得妥当,既没让士兵们寒心,也给了孙福一个改过的机会。”
“咱们现在正是凝聚人心的时候,不能因为这点小事伤了士兵们的积极性。”姜维望着远处正在擦拭兵器的士兵,“这些弟兄们抛家舍业来投军,图的就是能有口饱饭吃,能为家人报仇,能跟着咱们干出一番事业。咱们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北伐大业?”
几日后,军械坊送来第一批改良后的长枪和铠甲。姜维特意召集了一个营的士兵,让他们换上新装备在校场上演练。士兵们握着轻便锋利的长枪,穿着透气耐磨的铠甲,动作比之前灵活了不少,劈刺、列阵都显得更有气势。
阿柴骑着战马,看着士兵们的演练,忍不住赞叹:“姜将军,你们汉人的工匠真是厉害!这长枪比我们西羌的弯刀还好用,穿上这铠甲,骑马冲锋都不觉得笨重了!”
姜维笑着说道:“这都是工匠们的功劳。等连弩改良好了,咱们的战力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到时候,不管是曹魏的骑兵,还是他们的步兵,咱们都能应付。”
正说着,陈墨拿着改良后的连弩跑了过来,兴奋地喊道:“将军!连弩改好了!您快看看!”
姜维接过连弩,只见连弩下方多了一个折叠木架,展开后能稳稳地架在地上。他装上箭,趴在地上,瞄准远处的靶心,扣动扳机,十支箭依次射出,有八支都射中了靶心。
“好!太好了!”姜维站起身,拍了拍陈墨的肩膀,“你做得很好,这个折叠支架很实用,以后士兵们在野外作战,就能更稳地射击了。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跟我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