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冀州整军待北伐(2/2)
王凌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不屑:“蜀汉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姜维虽然有点本事,但他们兵力不足,粮草也不够,根本不足为惧。我已经向洛阳上书,请求陛下派三万大军支援并州,等大军一到,我便率领八万大军,攻打冀州,活捉姜维!”
“将军英明!”参军们纷纷附和。
陈默心中一紧,没想到王凌竟然想攻打冀州,还请求洛阳派军支援。他正想继续听下去,突然听到脚步声传来,连忙躲到柱子后面。
一名侍女端着茶水走过,见四周无人,便快步走进主厅。陈默趁机来到主厅的侧门,轻轻推开一条缝隙,看到王凌正坐在主位上,手中拿着一份书信,旁边还放着一张地图。他心中一动,想要将书信和地图偷出来,可主厅内有十几名参军,根本无从下手。
就在这时,王凌站起身,对参军们道:“天色不早了,你们先回去休息,明日一早,咱们再商议出兵事宜。”参军们纷纷起身告辞,陆续走出主厅。王凌将书信和地图收好,放进书房的抽屉里,然后也离开了主厅,朝着后院的卧房走去。
陈默见主厅内无人,连忙闪身进去,朝着书房跑去。书房的门没有上锁,他轻轻推开,走进书房,打开抽屉,果然看到了那份书信和地图。他拿起书信和地图,快速浏览起来。书信是王凌写给魏帝曹奂的,请求派三万大军支援并州,计划在三个月后,率领八万大军从晋阳出发,分三路攻打冀州:一路从雁门关进攻,牵制蜀汉边境兵力;一路从壶关出发,直插冀州腹地;另一路则绕道西羌部落后方,切断蜀汉的援军路线。地图上详细标注了曹魏在并州的兵力部署——晋阳驻扎三万大军,阳曲城一万五千人,壶关一万五千人,还有五千人分散在各个关隘,同时还标注了进攻冀州的路线和预计会师地点。
陈默心中大惊,若是王凌的计划得逞,冀州将陷入三面夹击的困境,西羌援军也会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他不敢耽搁,将书信和地图折好,放进怀中,然后快速退出书房,朝着府墙的方向跑去。
刚跑到府墙下,就听到身后传来喊叫声:“有刺客!快来人啊!”原来是书房的侍女来收拾,发现抽屉被打开,书信和地图不见了,连忙大喊起来。府内的士兵纷纷拿起兵器,朝着陈默的方向追来,火把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将军府。
陈默不敢回头,纵身一跃,抓住之前的那棵大树,快速爬上树干,朝着墙外跳去。落地时不小心崴了脚,他咬着牙,忍着疼痛,朝着城外的方向跑去。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箭雨不断落在他身边的地上,扬起阵阵尘土。
陈默知道,必须尽快摆脱追兵,将消息带回冀州。他凭借着对晋阳地形的熟悉,钻进一条狭窄的小巷,绕到城外的河边,找到之前藏好的小船,快速上船,朝着冀州的方向划去。追兵赶到河边时,陈默的小船已经驶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消失在夜色中。
经过三天三夜的赶路,陈默终于回到了冀州。他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体,一瘸一拐地来到太守府,见到了姜维。
“将军!大事不好!王凌计划三个月后,率领八万大军攻打冀州,还分三路进攻,想要切断西羌援军!”陈默说着,从怀中掏出书信和地图,递给姜维。
姜维接过书信和地图,快速浏览一遍,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对身旁的亲兵道:“立即召集张翼、廖化、诸葛瞻、阿狼前来议事!”亲兵领命而去,很快,众人便陆续赶到太守府的议事厅。
姜维将书信和地图放在桌上,对众人道:“王凌请求洛阳派三万大军支援并州,计划三个月后,率领八万大军分三路攻打冀州:一路攻雁门关,一路攻壶关,还有一路绕到西羌后方。咱们必须尽快做好准备,应对曹魏的进攻。”
众人看着地图,纷纷议论起来。张翼皱着眉道:“八万大军,三路进攻,咱们只有十万大军,还要分兵防守雁门关、壶关和西羌边境,兵力恐怕不够用啊!”
廖化道:“不如咱们向成都求援,请陛下派援军来冀州?”
诸葛瞻摇头道:“成都的兵力本就不多,还要防守汉中、永安等地,恐怕难以派出援军。咱们只能依靠自己,还有西羌的援军。”
阿狼站起身,抱拳道:“姜将军,西羌愿意出兵!我这就派人回去,让父亲再派五千骑兵来冀州,协助咱们防守西羌边境,不让曹魏的军队切断咱们的援军路线!”
姜维点头道:“好!阿狼,你尽快派人回西羌求援,同时加强西羌边境的防御,派斥候密切监视曹魏的动向,一旦发现他们有绕道西羌的迹象,立即禀报。张翼,你带领三万大军驻守雁门关,加固关隘,多备滚石、弩箭,务必守住雁门关,不让曹魏的军队通过。廖化,你带领三万大军驻守壶关,壶关是冀州的门户,若是壶关失守,冀州腹地就会暴露在曹魏的兵锋之下,你一定要守住!诸葛瞻,你留在冀州,负责粮草、军械的调配,同时继续训练新兵,确保有足够的兵力支援各战场。我则率领两万大军,作为机动部队,哪里有危险,就支援哪里。”
“是!”众人齐声领命,纷纷起身,按照姜维的吩咐,开始准备防御事宜。陈默虽然疲惫,但也主动请命:“将军,我熟悉王凌的部署,愿意去壶关协助廖将军防守,随时探查曹魏的动向。”姜维点头道:“好,你多保重,有任何消息,立即传回冀州。”
接下来的日子里,冀州上下都忙碌起来。张翼率领三万大军前往雁门关,加固关隘,在关隘两侧的山崖上修建堡垒,派士兵日夜驻守;廖化率领三万大军前往壶关,清理关隘附近的道路,在道路两旁埋设尖刺,防止曹魏的骑兵冲锋,同时训练士兵使用连弩和投石机;阿狼派去西羌的使者很快带回消息,西羌首领同意再派五千骑兵来冀州,协助防守西羌边境;诸葛瞻则积极调配粮草和军械,将粮食、弩箭、铠甲源源不断地运往雁门关和壶关;姜维则率领两万机动部队,在冀州、雁门关、壶关之间巡查,确保各战场的防御都准备到位。
陈默跟随廖化来到壶关后,每天都乔装成百姓,前往壶关附近的曹魏控制区,探查曹魏的动向。这日,他回来禀报:“廖将军,王凌已经开始在壶关附近集结兵力,目前已有一万五千人驻扎在壶关西侧的小镇上,还在修建营寨,看样子是在为进攻壶关做准备。”
廖化点头道:“知道了,你继续探查,密切关注曹魏的兵力变化。咱们也得做好准备,让士兵们加强操练,多备些滚石和弩箭,等着他们来攻!”
第四折粮道加固防偷袭
随着王凌进攻冀州的日子越来越近,粮草的安全变得至关重要。冀州的粮草主要依靠两个来源:一是冀州本地的粮仓,二是从汉中、成都运来的粮草,通过粮道运往冀州、雁门关和壶关。若是粮道被切断,前线的士兵将无粮可吃,防御也会不攻自破。
这日,姜维召集诸葛瞻和负责粮道守卫的将领李丰,来到议事厅商议粮道加固事宜。
“目前咱们的粮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汉中出发,经陈仓、长安,再到冀州;另一条从成都出发,经永安、襄阳,再到壶关。这两条粮道都要经过曹魏的控制区边缘,容易遭到曹魏的偷袭。李丰,你现在负责守卫粮道,说说目前的情况。”姜维对李丰道。
李丰躬身道:“将军,目前两条粮道各有五千士兵守卫,每隔五十里设置一个驿站,派士兵驻守,同时派斥候巡查。只是粮道太长,士兵们分散在各个驿站,若是曹魏派出小股部队偷袭,恐怕难以应对。前几日,成都运来的粮草在襄阳附近遭到曹魏的小股骑兵偷袭,损失了一千石粮食,幸好士兵们拼死抵抗,才保住了大部分粮草。”
诸葛瞻皱眉道:“一千石粮食虽然不多,但若是继续遭到偷袭,损失会越来越大,前线的粮草供应也会受到影响。咱们必须加强粮道的守卫,防止曹魏再次偷袭。”
姜维沉吟片刻,道:“李丰,你从守卫粮道的士兵中挑选一万名精锐,组成十个小队,每个小队一千人,分别驻守在粮道上的十个重要关口,这些关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魏的小股部队很难突破。同时,每个驿站增加五百名士兵,配备连弩和投石机,加强防御。另外,派五千骑兵在粮道两侧巡逻,一旦发现曹魏的偷袭部队,立即发起进攻,不让他们靠近粮道。”
“是!”李丰领命道,“末将这就去安排,一定守住粮道,确保粮草安全运往前线。”
姜维又对诸葛瞻道:“你派人去汉中、成都,通知当地官府,让他们组织百姓护送粮草,每支粮队配备五百名士兵和两百名百姓,百姓们可以携带农具,遇到小股偷袭时,也能协助士兵抵抗。同时,让粮队尽量在白天赶路,晚上在驿站休息,避免夜间遭到偷袭。”
诸葛瞻点头道:“好,我这就派人去通知汉中、成都的官府,让他们配合咱们的行动。”
接下来的日子里,粮道的守卫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李丰挑选的一万名精锐士兵驻守在十个重要关口,每个关口都修建了堡垒,配备了连弩和投石机,士兵们日夜驻守,警惕地盯着粮道两侧的山林。驿站的士兵也增加到五百人,粮队经过时,驿站的士兵会出来接应,确保粮队安全通过。五千名骑兵则分成十个小队,在粮道两侧巡逻,遇到可疑人员,立即上前盘查。
这日,一支从成都运来的粮队,在五百名士兵和两百名百姓的护送下,朝着壶关的方向前进。粮队走到襄阳附近的一个关口时,突然从两侧的山林中冲出两千名曹魏骑兵,朝着粮队发起进攻。
“有埋伏!准备战斗!”粮队的将领大声喊道,士兵们立即列成阵形,举起盾牌,架起连弩,对着曹魏骑兵射击。百姓们也拿起锄头、镰刀,站在士兵身后,协助抵抗。
驻守在附近关口的精锐小队听到动静,立即赶来支援。曹魏骑兵本想快速偷袭,抢走粮草,没想到粮队的防御如此严密,还遭到了援军的进攻,顿时慌了阵脚。经过一个时辰的厮杀,曹魏骑兵死伤过半,剩下的人见势不妙,纷纷调转马头,朝着曹魏的控制区逃跑。
粮队的将领看着远去的曹魏骑兵,松了口气,对赶来支援的精锐小队将领道:“多亏你们及时赶到,否则这粮队恐怕就保不住了!”
精锐小队将领道:“这是咱们的职责,只要粮道安全,再辛苦也值得。你们快些赶路吧,前面的驿站已经做好了接应的准备。”
粮队继续前进,顺利抵达壶关。廖化看到粮草安全运到,非常高兴,对粮队的将领道:“辛苦你们了!有了这些粮草,咱们就能更好地防守壶关,应对王凌的进攻了!”
与此同时,另一支从汉中运来的粮队,在护送下也顺利抵达雁门关。张翼看着堆积如山的粮草,对身旁的将领道:“姜维将军的粮道加固之策果然有效,这几日,曹魏的偷袭部队都被咱们打退,粮草没有再损失。只要粮草充足,咱们就能守住雁门关,不让王凌前进一步!”
姜维得知粮道安全,各战场的粮草都已充足,心中也松了口气。他知道,粮道是军队的生命线,只要粮道不被切断,就能支撑到最后。现在,距离王凌进攻冀州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第五折校场比武励军心
距离王凌进攻冀州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冀州的防御已经基本准备就绪:雁门关和壶关加固完毕,士兵们严阵以待;西羌的五千援军也已抵达,驻守在西羌边境;粮道安全得到保障,粮草、军械源源不断地运往各战场;新兵训练也已完成,补充到各个部队。为了进一步激励军心,提高士兵们的作战积极性,姜维决定在冀州校场举办一场比武大赛。
比武大赛的消息传遍冀州军营后,士兵们都兴奋不已,纷纷报名参加。大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包括长枪、弯刀、射箭、马术四个项目,团体赛则是模拟对战,由十支队伍参赛,每队五十人,进行淘汰赛,最终决出冠军。大赛的奖励非常丰厚:个人赛每个项目的冠军,赏黄金五十两、良田一百亩、晋升一级;团体赛冠军队伍,每人赏白银二十两、晋升一级,队长赏黄金三十两、晋升两级。
比武大赛的这天,冀州校场挤满了士兵,连校场周围的山坡上都站满了围观的百姓。校场中央搭建了一个高台,姜维、张翼、廖化、诸葛瞻、阿狼等人坐在高台上,担任大赛的裁判。
上午辰时,比武大赛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个人赛的长枪项目,共有一百名士兵参赛,分为五十组,两两对战,胜者晋级下一轮。参赛的士兵们身着轻便皮甲,手持木制长枪,在划定的区域内厮杀。有的士兵擅长直刺,长枪如毒蛇出洞,直取对手的咽喉;有的士兵擅长横扫,长枪挥舞起来,如狂风暴雨,让对手难以靠近。
王二也参加了长枪项目,他凭借着三个月来的刻苦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了决赛。决赛的对手是一名旧部老兵,名叫赵虎,赵虎擅长防守反击,曾在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
决赛开始后,赵虎手持长枪,摆出防御姿势,王二则主动发起进攻,长枪直刺赵虎的胸口。赵虎侧身躲过,长枪横扫,朝着王二的腰部袭来。王二连忙后退,避开赵虎的攻击,然后再次发起进攻,长枪如闪电般刺向赵虎的肩膀。赵虎来不及躲闪,被王二的长枪击中肩膀,按照规则,赵虎被判负,王二获得了长枪项目的冠军。
台下响起阵阵欢呼声,王二兴奋地举起长枪,朝着高台上的姜维望去。姜维笑着点了点头,对身旁的亲兵道:“记下王二的名字,赛后按照奖励发放。”
接下来进行的是弯刀项目、射箭项目和马术项目,都非常精彩。弯刀项目的冠军被一名西羌骑兵获得,他的刀法迅猛,劈砍精准,对手根本无法抵挡;射箭项目的冠军被一名蜀汉老兵获得,他百步穿杨,十箭有九箭射中靶心;马术项目的冠军则被阿狼获得,他骑着马在马场上飞驰,完成了跨越障碍、马背上射箭等难度动作,赢得了满堂喝彩。
下午进行的是团体赛,十支参赛队伍经过多轮淘汰赛,最终由王二所在的队伍和赵虎所在的队伍进入决赛。决赛的模拟对战场地设置在一个山谷中,模拟曹魏进攻冀州的场景,王二的队伍防守,赵虎的队伍进攻。
比赛开始后,赵虎的队伍按照曹魏的进攻方式,分为三路,朝着王二的队伍发起进攻。王二则按照姜维教授的战法,派一部分士兵防守山谷两侧的山崖,用滚石和弩箭阻挡敌军的进攻,另一部分士兵在山谷中列阵,准备正面迎敌。
赵虎的队伍很快就冲到了山谷中,王二下令放滚石和弩箭,赵虎的队伍顿时倒下一片。赵虎见状,改变战术,派一部分士兵佯攻山谷两侧的山崖,吸引王二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士兵则趁机从山谷的侧面绕过去,想要偷袭王二的后方。
王二识破了赵虎的战术,派一支小队绕到山谷侧面,挡住了赵虎的偷袭部队。同时,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朝着赵虎的正面部队发起反击。双方士兵用木制兵器厮杀,呐喊声、兵器碰撞声传遍整个校场。经过一个时辰的激战,王二的队伍凭借着默契的配合和灵活的战术,最终打败了赵虎的队伍,获得了团体赛的冠军。
比武大赛结束后,姜维走上高台,手中高举七星剑,对着全场士兵高声道:“今日的比武大赛,让我看到了咱们蜀汉士兵的勇猛和智慧!无论是旧部还是新附兵,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王凌即将率领八万大军来犯,我知道,这会是一场硬仗,但我更相信,只要咱们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就一定能打败曹魏,守住冀州,为复兴汉室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败曹魏!守住冀州!复兴汉室!”全场士兵齐声呐喊,声音震耳欲聋,连校场旁的旗帜都被震得猎猎作响。百姓们也纷纷鼓掌欢呼,对着高台上的姜维和士兵们竖起大拇指。
随后,姜维亲自为获奖的士兵颁奖。王二不仅获得了长枪项目的冠军,还获得了团体赛冠军队伍的队长奖励,一共得到黄金八十两、良田一百亩,晋升两级,成为了一名校尉。他接过奖励,激动地对着姜维单膝跪地:“末将多谢将军!末将定当效忠蜀汉,跟随将军杀尽曹魏贼寇,绝不辜负将军的信任!”
其他获奖的士兵也纷纷表示,会以此次比武为动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奋勇杀敌,为蜀汉立下更多战功。赵虎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也走到王二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小子确实厉害,以后咱们一起跟着姜将军好好干,让曹魏知道咱们蜀汉的厉害!”王二笑着点头,两人之前因新旧兵产生的隔阂,在这一刻彻底消失。
比武大赛结束后,冀州军营的士气更加高涨。士兵们训练得更加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操练,即使是刮风下雨,也从未间断。守卫边境的士兵们也更加警惕,密切监视着曹魏的动向,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
这日,姜维来到校场,看到士兵们正在刻苦训练,有的在练习劈砍,有的在练习射箭,有的在演练阵法,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斗志。诸葛瞻走到姜维身边,笑着道:“伯约,比武大赛的效果比咱们预想的还要好,现在军中士气如虹,士兵们都盼着能早日和曹魏交战,立下战功。”
姜维点头道:“军心可用,这是好事。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王凌的八万大军实力不容小觑,咱们还得继续加强防御,训练士兵,确保万无一失。另外,你再派人去成都,将咱们冀州的情况禀报陛下,让陛下放心,同时也请求陛下多派些工匠来冀州,打造更多的军械,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
“是,我这就去安排。”诸葛瞻领命而去。
姜维站在校场边,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虽然前路充满了挑战,但只要蜀汉上下一心,士兵们奋勇杀敌,就一定能打败曹魏,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三个月后的大战,将是他北伐路上的重要一战,他必须赢,也一定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