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东京新政启宏图(1/2)
第一折定赋劝农安民生
洛阳皇宫德阳殿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几上,摊开的《洛阳农事册》与《全国赋税总目》泛着墨香。姜维身着青色朝服,取代了往日的鎏金战甲,身旁立着新任命的户部尚书张缉与司农卿陈泰——自刘禅定都洛阳后,朝堂官职重新厘定,昔日曹魏旧吏与蜀汉老臣各展所长,新政的第一步,便从关乎百姓生计的赋税与农耕开始。
“陛下昨日在朝会上叮嘱,‘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如今洛阳虽定,但各州郡历经战乱,百姓多有饥馑,赋税若定得苛刻,恐再失民心。”姜维指尖划过《全国赋税总目》上曹魏遗留的条目,眉头微蹙,“你们看,曹魏旧制中,‘算缗钱’按户征收,无论贫富皆缴三百钱,贫苦之家本就无余粮,还要凑钱完税,这便是昔日流民四起的根源之一。”
张缉捧着一卷泛黄的《颍川农事记》,躬身道:“将军所言极是。老臣在曹魏为官时,便知颍川、河东等地百姓,每年要缴纳‘亩租五斗’,遇上灾年还要加征‘义仓粮’,实则多被地方官吏私吞。如今归汉,当废除此类苛税,方能让百姓安心耕作。”
陈泰补充道:“不仅如此,洛阳周边的良田,有三成被曹魏旧勋与世家豪强占据,百姓只能佃耕,收获的粮食半数要缴租,自己却食不果腹。若不厘清田亩,即便免了苛税,百姓仍无田可种,劝农亦是空谈。”
姜维闻言,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大汉疆域图》前,手指从洛阳划向颍川、河东、关中:“我意分三步改革赋税与农耕:其一,定新赋——废除曹魏‘算缗钱’‘义仓粮’等苛捐,实行‘什一税’,即百姓每亩田收获十斗,仅缴一斗给官府,且灾年全免;其二,清田亩——派官员前往各州郡,丈量豪强侵占的良田,登记造册后,一半归还给原主百姓,一半保留给世家,但需按新赋缴纳租税,若豪强抗拒,以‘谋逆’论处;其三,劝农桑——官府向无粮种、无耕牛的农户发放粮种与耕牛,由里正登记,待秋收后偿还三成,其余七成作为朝廷补贴,同时在各州郡设立‘农稷官’,专门指导百姓改良农具、防治虫害。”
张缉与陈泰对视一眼,齐声应道:“将军此策兼顾民生与世家,既解百姓之急,又不激化与世家的矛盾,臣等愿全力推行!”
三日后,洛阳城朱雀大街张贴出《大汉新政·赋农令》,百姓围聚观看,识字的先生逐字念出,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欢呼。南城流民王二柱,去年被曹魏征去修城防,妻子饿死,儿子小豆子跟着他四处乞讨,如今听闻新赋仅缴什一,还能领粮种耕牛,当即拉着小豆子到里正处登记。
“里正大人,俺也想种地,俺有力气,能把地种好!”王二柱搓着满是老茧的手,声音发颤。里正笑着递给他一张《农户登记册》:“别急,按上面的格子填,姓名、籍贯、家里有几口人,填好后就能去府衙领三斗麦种,要是需要耕牛,再登记个‘借牛券’,秋收还三成粮食就行。”
小豆子拉着王二柱的衣角,小声问:“爹,咱们真的能有自己的地吗?”王二柱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能,咱们不仅有地,还能吃上自己种的馒头,再也不用乞讨了。”
与此同时,河东卫氏府邸内,卫瓘看着手中的《清田册》,脸色沉了下来。卫氏在河东有良田两千亩,其中八百亩是早年强占百姓的,如今新政要清退四百亩还给百姓,他心中颇有不满,便召集族中长老商议。
“姜维这是明着削我们世家的地!”卫氏大长老拍着桌子,“咱们卫氏为蜀汉捐粮捐物,如今却要我们还地,这口气咽不下!”
卫瓘却摇了摇头,拿起《赋农令》仔细翻看:“长老息怒,你看这新赋,咱们保留的一千六百亩田,只缴什一税,比曹魏时的‘亩租五斗’少了一半还多。而且姜维说了,世家子弟可入太学读书,毕业后能入朝为官,咱们卫氏若抗拒清田,不仅会失去当官的机会,还可能被安上‘谋逆’的罪名,得不偿失。”
族中另一位长老沉吟道:“那四百亩地,本就是咱们强占的,如今还给百姓,还能落个‘仁善’的名声,让百姓对咱们卫氏多些好感,日后族中子弟为官,也能得到百姓支持。”
卫瓘点头:“正是如此。明日我便亲自去府衙,按《清田册》清退良田,再捐两百石粮种给周边农户,既遵新政,又显世家担当。”
不出半月,洛阳周边各州郡的清田与劝农工作便顺利推进。张缉率领户部官员巡查颍川时,见农户们在农稷官的指导下翻耕土地,田埂上堆放着新领的粮种,孩童们在田边追逐嬉戏,不由感慨道:“昔日曹魏治下,颍川千里无鸡鸣,如今不过半月,便有了生机,姜将军的新政,真是救民于水火啊!”
陈泰则在河东看到,卫氏清退的良田被分给了三十多户流民,农户们自发在田边立了一块“卫氏还田碑”,虽无过多修饰,却满是百姓的感激。他将此事禀报给姜维,姜维笑道:“世家与百姓本非对立,只要让他们看到新政的好处,他们自然会支持。待秋收之后,百姓有了存粮,各州郡安定,咱们便有精力筹备南征东吴了。”
这日傍晚,姜维在铜驼街巡查,见商铺里的粮食逐渐充足,价格也比月初降了三成,百姓们提着粮袋走出商铺,脸上满是笑容。他走到一家馒头铺前,店主见是姜维,连忙递上一个热乎的馒头:“姜将军,您尝尝,这是用新磨的麦粉做的,比以前的好吃多了!”
姜维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麦香四溢。他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孩童的笑声、商贩的吆喝声,心中明白,新政的根基已在洛阳扎下,而这,正是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最大底气。
第二折整饬吏治明法度
洛阳府衙的议事厅内,气氛肃穆。二十余名各州郡的刺史、太守齐聚一堂,案前都摆着一本《大汉吏治律》,封面上的“清正廉明”四个大字,在烛火下格外醒目。姜维坐在主位,身旁是御史大夫诸葛瞻——诸葛瞻自成都随刘禅迁都洛阳后,便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专司监察百官,此次整饬吏治,便是由他与姜维共同主持。
“诸位皆是大汉的地方父母官,掌一方民生、军政,若官吏贪腐、执法不公,百姓便会怨声载道,新政也难以推行。”姜维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昨日御史台接到举报,豫州刺史刘达,在清田时收受豪强贿赂,将两百亩良田私自判给豪强,却让十户流民无田可种;还有荆州太守王谦,借发放粮种之机,克扣三成,中饱私囊。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将这两人依法处置,以儆效尤。”
话音刚落,两名侍卫押着刘达与王谦走进议事厅,两人浑身颤抖,跪地求饶:“姜将军、诸葛大人,求您饶了我们这一次,我们再也不敢了!”
诸葛瞻拿起案上的举报信与证据,沉声道:“刘达,你收受豪强黄金五十两,有书信为证;王谦,你克扣粮种三百石,有农户的口供与府衙的账簿为凭,证据确凿,还敢狡辩?”
刘达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王谦则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额头渗出血来。姜维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缓缓道:“昔日诸葛亮丞相在时,曾立下‘为官贪腐者,斩无赦’的规矩,如今大汉复兴,更需坚守此法。传我命令,将刘达、王谦押至朱雀大街,当众斩首,其家产抄没,分给受害百姓!”
侍卫应声上前,押着两人向外走去。议事厅内的官员们无不凛然,不少人悄悄攥紧了手,心中暗忖:日后为官,绝不敢贪腐半分。
处置完刘达与王谦,姜维回到主位,翻开《大汉吏治律》:“接下来,我们要确立‘三查三报’制度,规范官吏行为。其一,查贪腐,每月由御史台派官员巡查各州郡,核查府衙账簿,若发现贪腐迹象,立即上报;其二,查政绩,每季度考核地方官劝农、治水、治安等政绩,政绩优异者提拔,平庸者降职,无能者罢免;其三,查民情,每年由地方官收集百姓对官府的意见,汇总后上报朝廷,若百姓对某官员不满者超过半数,立即调查处置。”
诸葛瞻补充道:“除了‘三查三报’,朝廷还会在各州郡设立‘鸣冤鼓’,百姓若有冤情,可直接击鼓申诉,地方官必须在三日内受理,若推诿拖延,将按《吏治律》严惩。此外,所有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在府衙前立下‘廉政誓约’,公开承诺不贪腐、不徇私,接受百姓监督。”
冀州刺史赵昂起身拱手:“将军与大人所定制度,既严明又周全,臣回去后定当严格执行,绝不让贪腐之风在冀州蔓延。”
“不仅要执行,还要以身作则。”姜维看着赵昂,“你在冀州任上,曾在曹魏时抵御过鲜卑入侵,有勇有谋,如今归汉,更要守住为官的本心。若冀州吏治清明,百姓安定,朝廷定会对你委以重任。”
赵昂重重点头:“臣定不负将军所望!”
会后,各州郡官员陆续返回属地,开始推行“三查三报”制度。诸葛瞻率领御史台官员,先从洛阳周边的河南郡、荥阳郡开始巡查。在河南郡府衙,他仔细核对清田账簿,发现里正李忠将一块肥沃的水田判给了自己的侄子,却把一块贫瘠的旱地分给了流民张老栓。
诸葛瞻当即传召李忠,李忠起初还想狡辩,说水田是侄子“早就租种的”,但在诸葛瞻拿出的《田亩登记册》与张老栓的证词面前,最终低头认罪。诸葛瞻按《吏治律》,将李忠杖责三十,罢免官职,水田还给张老栓,并命河南太守向张老栓赔礼道歉。
张老栓拿到水田的地契时,老泪纵横:“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有一块好水田,大汉的官,真是为百姓做主啊!”
此事很快传遍河南郡,百姓们见朝廷真的为他们做主,对新政的信任又多了几分。而那些原本心存侥幸的官员,也纷纷收敛了心思,专心处理政务。
一个月后,姜维收到各州郡上报的吏治情况:除了刘达、王谦外,仅有三名县令因轻微贪腐被降职,其余官员皆能遵守《吏治律》,劝农、治水等工作也顺利推进。诸葛瞻拿着统计册,对姜维说:“如今吏治清明,百姓对朝廷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上个月各州郡主动报名参军的青年,就有两万余人,这便是吏治清明带来的成效。”
姜维看着统计册上的数字,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吏治是国之根本,根基稳了,后续的南征东吴、统一全国,才会有坚实的后盾。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巡查监督,确保吏治清明的风气能一直保持下去。”
这日,洛阳城的“鸣冤鼓”第一次被敲响。击鼓的是洛阳县民刘三,他的女儿被洛阳县尉的儿子强抢回家,县尉却包庇儿子,不肯受理。姜维得知后,亲自审理此案,查明情况后,将县尉的儿子杖责五十,判给刘三赔偿白银百两,县尉则因包庇被罢免官职。
刘三拉着女儿跪在姜维面前,连连磕头:“多谢姜将军为小民做主,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姜维扶起刘三,温声道:“这是我身为大汉臣子,应做的事。日后若再有冤情,尽管击鼓,朝廷定会为你们做主。”
夕阳下,刘三带着女儿走出府衙,街上的百姓围上来,听他讲述事情的经过,纷纷称赞朝廷法度严明。而在府衙内,姜维看着窗外的夕阳,心中坚定:只要吏治清明,法度公正,大汉定能凝聚民心,早日平定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第三折练兵造船备南征
洛阳城外的洛水北岸,新开辟的造船厂内,木屑纷飞,工匠们挥舞着斧头、刨子,忙碌地打造战船。岸边的空地上,堆放着从荆州运来的楠木、从益州运来的桐油,数十名工匠围着一艘刚完工的“楼船”,正在安装连弩与投石机。姜维身着玄色战袍,与水军都督吴班一同查看战船的进度。
“吴都督,这‘楼船’能容纳多少士兵?行驶速度如何?”姜维指着楼船,问道。吴班是蜀汉老将,早年跟随刘备征战,擅长水战,此次被刘禅任命为水军都督,负责打造战船与训练水军。
吴班拱手答道:“回将军,这艘楼船高五层,可容纳三百名士兵,甲板上能架设八架连弩、两台投石机,船底用楠木打造,外涂三层桐油,防水耐用。在静水中行驶,每日可航行八十里,若顺流而下,速度还能更快。不过,目前造船厂每月只能造出三艘楼船,想要组建一支能与东吴抗衡的水军,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
姜维点点头,走到一艘较小的“快船”旁,快船体型狭长,船身轻便,船头装有锋利的铁撞角。“这快船主要用于突袭吧?”他问道。
“正是。”吴班笑着说,“快船速度快,每日可航行一百二十里,适合突袭敌军粮道、骚扰敌军战船。我们计划打造五十艘快船,配合楼船作战,届时在长江上,定能与东吴水军一较高下。”
姜维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又问道:“水军士兵的训练情况如何?目前有多少人?”
“目前水军有一万五千人,其中五千人是原来蜀汉的水军旧部,熟悉水战,另外一万人是新招募的士兵,大多是洛水、黄河沿岸的渔民,熟悉水性,但缺乏作战经验。”吴班有些担忧地说,“新士兵的训练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战船配合、连弩使用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此事我已有安排。”姜维从怀中取出一份《水军训练策》,递给吴班,“你看,我将水军训练分为三步:第一步,基础训练,让新士兵熟悉战船操作、水性适应,为期一个月;第二步,战术训练,演练战船编队、连弩射击、投石机使用,为期两个月;第三步,协同训练,与陆军配合演练登陆作战、水陆夹击战术,为期三个月。这样半年后,水军便能具备作战能力。”
吴班接过《水军训练策》,仔细翻看,连连点头:“将军的训练策既详细又实用,臣回去后定当严格执行。不过,训练需要大量的粮草与箭矢,目前府库中的箭矢仅够支撑三个月,还需朝廷补充。”
“粮草与箭矢的事,我会与司农卿陈泰、工部尚书马钧商议,确保供应充足。”姜维拍了拍吴班的肩膀,“水军是南征东吴的关键,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务必用心打造战船、训练士兵,不可有丝毫懈怠。”
吴班郑重道:“臣定不负将军与陛下所托!”
离开造船厂,姜维又前往洛阳西郊的陆军训练场。此时,五万陆军正在进行协同训练:西羌骑兵在前方冲锋,弓弩兵在后方射击掩护,步兵则手持盾牌与长枪,组成方阵跟进,模拟突破东吴的陆地防线。廖化与阿狼首领正在场边指挥,见姜维到来,连忙上前迎接。
“将军,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在演练‘步骑弓协同战术’,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廖化说道。
姜维看着场中的训练,点头道:“战术配合得不错,但骑兵冲锋的速度还能再快些,弓弩兵的射击频率也需提高。东吴陆军擅长使用‘铁车阵’,防御坚固,我们的骑兵若不能快速突破,很容易被铁车阵阻挡,届时弓弩兵与步兵也难以跟进。”
阿狼首领闻言,立即下令:“传我命令,骑兵队加快冲锋速度,弓弩兵缩短装箭时间,再演练一次!”
号角声响起,西羌骑兵们双腿夹紧马腹,手中的弯刀挥舞,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弓弩兵们熟练地装箭、拉弓、射击,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模拟的“敌军阵地”;步兵方阵则紧跟骑兵,迅速突破“防线”。
姜维看着场中的景象,满意地点头:“不错,这样改进后,战术威力提升了不少。不过,东吴还有一支精锐的‘解烦兵’,是孙权专门组建的亲卫部队,擅长近身格斗与阵地防守,日后南下作战,必然会遭遇这支劲旅,我们还需针对性训练。”姜维指着训练场东侧的木人阵,“我已让人按解烦兵的装备与阵型,搭建了‘模拟敌阵’,接下来你们要让步兵与骑兵配合,演练如何突破这种密集防守阵形。”
廖化顺着姜维的手指望去,只见木人阵中,“士兵”手持长戟与盾牌,两两一组形成防御单元,间隙仅容一人通过,确实与传闻中解烦兵的“鱼鳞阵”极为相似。“将军考虑得如此周全,末将这就安排部队演练破阵之法。”他拱手应道,随即转身对身边的副将下令,让步兵营与骑兵营各派千人,即刻展开破阵训练。
阿狼首领摩挲着腰间的弯刀,眼中闪过好胜之色:“解烦兵再厉害,也挡不住我们西羌骑兵的冲锋!下次演练,我亲自率领骑兵队破阵,定能一举冲散他们的阵型。”
姜维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阿狼首领的勇猛,我自然信得过。但战场之上,光有勇猛不够,还需讲究策略。你可让骑兵队分为两队,一队正面佯攻吸引注意力,另一队从侧翼寻找阵形间隙突破,再配合步兵从正面强攻,如此内外夹击,才能更快破阵。”
阿狼首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将军说得对!之前我只想着正面冲锋,倒忽略了侧翼突袭。今日便按将军的法子演练,定能找到破阵的诀窍。”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陈默率领一队骑兵疾驰而来,到了近前翻身下马:“将军,刚接到荆州探子回报,东吴大将陆抗已在荆州沿江增设了二十座烽火台,还调遣了三万水军驻守江陵,看样子是在防备我们南征。”
姜维闻言,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来:“陆抗是东吴名将,有他驻守荆州,确实会给我们南征增加难度。不过,这也正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练兵造船,待我军准备充分,再南下不迟。陈默,你继续派人密切监视东吴的动向,尤其是陆抗的兵力部署与粮草运输路线,有任何消息,立即禀报。”
“末将遵命!”陈默拱手应下,转身又率领骑兵离去。
姜维看着训练场中忙碌的士兵,心中暗道:南征东吴,绝非易事,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不仅要练强陆军、打造战船,还需摸清敌军虚实,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才能确保一战必胜。
接下来的日子里,洛阳城外的练兵场与造船厂始终一片繁忙。陆军每日演练冲锋、破阵、协同作战,士兵们的技艺日渐娴熟;水军则在洛水中演练战船编队、连弩射击、登陆作战,从最初的混乱不堪,逐渐变得井然有序;造船厂的工匠们更是日夜赶工,每月打造的楼船从三艘增加到五艘,快船也陆续完工,到了第四个月末,已有二十艘楼船、三十艘快船下水,水军规模也扩充到了两万人。
这日,姜维与刘禅、诸葛瞻一同前往洛水岸边,视察水军演练。只见洛水之上,二十艘楼船排成“一字长蛇阵”,船头的连弩不断向岸边的靶位射击,箭矢精准命中目标;三十艘快船则围绕楼船,灵活穿梭,模拟拦截敌军战船;水军士兵们在船上身手矫健,有的操控连弩,有的挥舞长戈,有的则准备登陆作战,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气势恢宏。
刘禅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道:“姜维,短短四个月,水军便能有如此成效,真是辛苦你了!有这样一支精锐水军,再加上勇猛的陆军,南征东吴,定能旗开得胜!”
姜维拱手道:“陛下谬赞!这并非臣一人之功,而是全体将士与工匠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水军虽已有一定战力,但与东吴水军相比,仍有差距,还需继续训练与打造战船,待时机成熟,再奏请陛下下令南征。”
诸葛瞻也点头道:“陛下,姜将军所言极是。东吴经营长江防线多年,水军实力雄厚,不可贸然进攻。我们应继续积蓄力量,同时派人联络东吴内部对孙权不满的势力,寻找内应,待内外夹击,方能一举攻克东吴。”
刘禅闻言,沉吟片刻:“你们说得有道理,那就按你们的计划行事,务必做好万全准备,切勿急躁。”
视察结束后,姜维回到府衙,立即召集吴班、廖化、陈默等人,商议下一步的练兵与造船计划。“如今水军已有两万人,战船五十艘,但还不够。”姜维指着案上的《南征作战计划》,“我计划在半年内,将水军扩充到三万人,战船增加到一百艘,其中楼船五十艘、快船五十艘,同时让陆军与水军进行更多的协同演练,确保南下后能水陆并进,快速突破东吴的防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