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邺城整军筹北伐(2/2)
三日后,信使抵达蓟城,此时姜维正与魏延商议进攻晋阳的事宜。“将军,廖将军已在蒙山设伏,生擒刘舆,歼灭魏军一万余人,如今已截断晋阳与匈奴部落的联系,刘豹的骑兵无法支援晋阳!”信使跪在帐内,兴奋地禀报道。
姜维闻言,心中大喜:“好!廖将军干得漂亮!如此一来,晋阳便成了孤城,攻克晋阳指日可待!”他转身对魏延道,“文长,你率领三万骑兵,从蓟城出发,沿晋阳东侧的官道进军,做出要攻城的姿态,吸引刘琨的注意力;我率领四万步兵,从晋阳西侧的山路进军,绕到晋阳后方,截断刘琨的退路。我们两路夹击,定能攻克晋阳!”
“末将遵命!”魏延拱手应道,转身去安排军队出发事宜。
次日清晨,魏延率领三万骑兵从蓟城出发,向晋阳东侧进军。与此同时,姜维率领四万步兵,携带攻城器械,从晋阳西侧的山路出发。山路崎岖难行,士兵们只能推着攻城车缓慢前进,姜维却丝毫不敢懈怠,每日亲自率军前行,鼓励士兵们坚持下去。
五日后,魏延率领骑兵抵达晋阳东侧的平原地带,在那里安营扎寨。他每日让士兵们在城外演练,摆出要攻城的架势,还派人向晋阳城内喊话,劝刘琨投降。刘琨在城中得知魏延率领骑兵抵达东侧,心中十分紧张,连忙调派两万士兵前往东侧城墙防守,只留下一万士兵防守西侧与北侧城墙。
他哪里知道,姜维率领的步兵已绕过西侧山路,抵达晋阳后方的汾水河畔。汾水是晋阳的重要水源,若控制了汾水,晋阳城内的百姓与士兵便会陷入缺水困境。姜维站在汾水岸边,望着不远处的晋阳城墙,对身边的将领道:“我们先控制汾水的水源,断绝晋阳城内的供水,再派士兵在晋阳后方搭建营帐,营造出大军即将攻城的假象,让刘琨首尾不能相顾。”
“末将遵命!”将领们应道,立即率领士兵控制汾水水源,并在晋阳后方搭建营帐。
晋阳城内,刘琨很快便得知了汾水被控制的消息。“不好!蜀汉大军控制了汾水,城内的水源最多只能维持三日,若三日之内无法击退蜀汉大军,城中百姓与士兵都会陷入缺水困境!”刘琨焦急地在议事厅内踱步,他派人前往西侧城墙查看,发现蜀汉大军已在后方搭建营帐,显然是要对晋阳形成合围之势。
“大人,如今形势危急,我们不如弃城而逃,前往凉州投奔张轨?”一名将领建议道。
刘琨却摇了摇头:“晋阳是并州的重镇,若我们弃城而逃,并州便会落入蜀汉手中,我有何颜面去见曹魏的列祖列宗?况且张轨的援军还未到,我们若弃城,定会被蜀汉大军追击,到时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就在刘琨一筹莫展之际,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声,随后一名士兵慌张地跑进来:“大人,不好了!城中百姓得知水源被断,纷纷聚集在府衙外,请求大人开城投降,以免百姓遭受缺水之苦!”
刘琨闻言,心中一沉。他走到府衙门口,只见外面聚集了数千名百姓,他们手持水桶,脸上满是焦急与绝望。“大人,开城投降吧!我们不想再打仗了,只想好好活下去!”百姓们高声呼喊着,声音中带着哀求。
刘琨看着眼前的百姓,心中满是愧疚。他知道,若再坚持下去,城中百姓定会遭受更多苦难。沉默片刻后,他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将领道:“传我命令,打开城门,向蜀汉大军投降。”
将领们闻言,皆是一愣,随后纷纷拱手道:“末将遵命!”
当日午后,晋阳城门缓缓打开,刘琨率领帐下将领,手持兵器,走出城门,向蜀汉大军投降。姜维与魏延率领大军进入晋阳城内,立即下令恢复汾水供水,并安抚城中百姓,禁止士兵骚扰百姓。
姜维来到刘琨面前,看着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将,沉声道:“刘琨,你虽为曹魏旧臣,但也算是一位忠臣。我不会为难你,会将你与王浚、刘舆一同送往洛阳,交由陛下处置。”
刘琨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眼中满是落寞。他知道,曹魏的时代已经结束,天下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第四折辽西联胡定盟约
晋阳被攻克后,姜维立即派人前往辽西,邀请段匹磾前来晋阳商议结盟事宜。段匹磾得知蜀汉大军已平定幽州与并州,心中十分震惊,也更加坚定了与蜀汉结盟的决心。他亲自率领五千骑兵,携带大量礼品,前往晋阳拜见姜维。
三日后,段匹磾抵达晋阳。姜维率领魏延、陆抗等人出城迎接,两人在城外的校场上相见。段匹磾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向姜维拱手道:“辽西段部首领段匹磾,拜见姜将军!恭喜将军平定幽州与并州,一统北方!”
姜维笑着上前,扶起段匹磾:“段首领不必多礼。此次能顺利平定幽州与并州,多亏了段首领的协助,若不是你牵制张勋的骑兵,我们也无法如此轻易地攻克蓟城。”
随后,姜维邀请段匹磾进入晋阳府衙的议事厅。厅内早已备好茶水与点心,两人分宾主落座。段匹磾开门见山地道:“姜将军,此次我前来晋阳,是想与大汉正式结盟。我段部愿归附大汉,听从朝廷调遣,只求朝廷能兑现之前的承诺,允许段部在幽州边境开设互市,与大汉百姓通商。”
姜维点头道:“段首领放心,陛下早已下旨,允许段部在幽州边境开设互市,还会派遣官员协助段部管理互市,确保双方贸易公平。此外,朝廷还会赏赐段部锦缎五千匹、茶叶三千斤、粮食两万石,以表彰段首领协助大汉平定幽州的功绩。”
段匹磾闻言,心中大喜:“多谢姜将军!多谢陛下!我段部定当忠心归附大汉,绝无二心!”
姜维又道:“如今北方虽已平定,但鲜卑其他部落与匈奴部落仍对大汉心存芥蒂,时常骚扰边境。我希望段部能协助朝廷,安抚鲜卑其他部落,劝说他们归附大汉。若能成功,朝廷还会有更多赏赐。”
段匹磾沉吟片刻,道:“鲜卑其他部落中,轲比能部实力最强,也最桀骜不驯,他们与曹魏素有勾结,想要劝说他们归附大汉,恐怕并非易事。不过,我与其他几个鲜卑部落的首领素有交情,我可以尝试劝说他们归附大汉,为朝廷分忧。”
“好!”姜维点头,“若段首领能劝说其他鲜卑部落归附,朝廷定会任命你为鲜卑大都督,统领鲜卑各部,协助朝廷管理北方部落事务。”
段匹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鲜卑大都督这一职位,是他梦寐以求的,若能得到这一职位,他便能成为鲜卑各部的首领,掌控北方部落大权。“多谢姜将军!我定当全力以赴,劝说其他鲜卑部落归附大汉!”
随后,两人签订了结盟盟约,一式两份,一份交由段匹磾带回辽西,一份由姜维送往洛阳,呈给刘禅。盟约签订后,姜维在晋阳府衙内设宴,款待段匹磾与他的手下将领。席间,众人举杯欢庆,畅谈北方未来的发展,气氛十分热烈。
三日后,段匹磾辞别姜维,返回辽西。他刚回到辽西,便立即派人前往其他鲜卑部落,邀请各部首领前来辽西商议归附大汉之事。与此同时,姜维也派人前往匈奴部落,劝说匈奴左贤王刘豹归附大汉。
刘豹在得知刘琨投降、晋阳被攻克后,心中十分恐惧。他知道,匈奴部落根本无法与蜀汉大军抗衡,若继续与大汉为敌,定会遭到灭顶之灾。当蜀汉使者来到匈奴部落,提出只要匈奴归附大汉,朝廷便会保留匈奴部落的领地,还会赏赐大量物资时,刘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归附。
半月后,刘豹亲自率领匈奴部落的重要官员,前往晋阳拜见姜维,正式向大汉投降。姜维按照对待段匹磾的规格,热情款待了刘豹,并与他签订了归附盟约。朝廷任命刘豹为匈奴中郎将,负责管理匈奴部落事务,同时赏赐匈奴部落锦缎三千匹、粮食一万石、牛羊各五千头。
随着段匹磾与刘豹的归附,北方其他鲜卑部落与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效仿,派遣使者前往晋阳或洛阳,请求归附大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方的鲜卑、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部落基本都已归附大汉,北方边境彻底稳定下来。
姜维将北方平定的消息写成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洛阳,呈给刘禅。奏折中详细汇报了平定幽州、并州的经过,以及与段匹磾、刘豹结盟,安抚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情况,并请求陛下派人前来北方,建立行政机构,管理北方各州事务。
刘禅在洛阳收到姜维的奏折后,心中大喜。他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在德阳殿内举行朝会,宣布北方平定的喜讯,并下令大赦天下,减免北方各州一年的赋税,以安抚北方百姓。同时,他任命费祎为北方安抚使,率领一批官员前往北方,建立行政机构,管理幽州、并州等北方各州事务。
此外,刘禅还下旨,任命姜维为大司马,统领全国兵马,负责镇守北方边境,确保北方长治久安。魏延、廖化、陆抗等人也都得到了升迁,魏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驻守幽州;廖化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驻守并州;陆抗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协助段匹磾安抚北方少数民族部落。
第五折北境安澜谋长治
费祎率领官员抵达晋阳后,立即与姜维商议建立北方行政机构之事。“姜将军,北方各州刚刚平定,百姓们对大汉的统治还不熟悉,我们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行政机构,制定合理的政策,让百姓们感受到大汉的恩惠,才能确保北方长治久安。”费祎坐在议事厅内,对姜维说道。
姜维点头道:“费大人所言极是。北方各州经历多年战乱,百姓们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我建议先在幽州、并州设立州府,任命刺史与郡守,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同时派遣官员前往各县,清查户籍,统计田地,为百姓们分配土地与种子,鼓励他们开垦荒地。”
费祎赞同道:“我也是这么想的。此外,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众多,虽然他们已归附大汉,但仍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来管理他们,避免发生冲突。我认为可以在少数民族部落聚居地设立‘属国’,任命部落首领为属国都尉,让他们自行管理部落内部事务,朝廷则派遣官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遵守大汉律法。”
姜维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在北方边境修建防御工事,派遣军队驻守,防止境外的少数民族部落入侵。同时,加强北方各州的军队建设,挑选当地的青壮年加入军队,既可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也可以为百姓们提供一条谋生之路。”
两人商议许久,最终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北方治理方案:
1.行政建设:在幽州、并州设立州府,任命刺史;在各州下辖的郡县设立府衙,任命郡守与县令;派遣官员清查户籍,统计田地,为百姓分配土地与种子。
2.民族管理:在少数民族部落聚居地设立“属国”,任命部落首领为属国都尉,允许部落自行管理内部事务,朝廷派遣官员监督;在边境开设互市,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增进民族感情。
3.军事防御: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与关隘,派遣军队驻守;从北方各州挑选青壮年组建边防军,加强边境防御力量;在各州府设立军营,训练军队,确保能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4.经济发展:减免北方各州一年的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善北方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各州府设立驿站,加强北方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经济交流。
方案制定完成后,费祎立即下令实施。他首先任命了幽州刺史与并州刺史,随后派遣官员前往各县,开展户籍清查与土地分配工作。北方的百姓们得知大汉朝廷要为他们分配土地与种子,还减免赋税,都十分高兴,纷纷主动配合官员们的工作,开垦荒地,恢复生产。
在少数民族部落管理方面,费祎按照计划设立了多个“属国”,任命段匹磾为鲜卑属国都尉,刘豹为匈奴属国都尉,其他部落首领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官职。各部落首领对朝廷的安排十分满意,纷纷表示会遵守大汉律法,与汉族百姓和睦相处。
边境的互市开设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汉族百姓将丝绸、茶叶、粮食等物资运往边境,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毛皮、药材等特产,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民族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化解,关系越来越融洽。
在军事防御方面,姜维亲自率领军队,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与关隘。士兵们与百姓们齐心协力,不到半年的时间,便在幽州、并州的边境修建了数十座关隘与数百里的长城,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屏障。同时,他从北方各州挑选了五万青壮年组建边防军,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支边防军成为了北方边境的重要防御力量。
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北方各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安居乐业,经济也开始恢复发展。幽州的蓟城、并州的晋阳等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街道上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日,姜维与费祎一同来到晋阳城外的农田视察。只见田野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百姓们正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希望。“费大人,你看,北方的百姓们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姜维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费祎点头道:“这多亏了姜将军的英明领导与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如今北方已定,天下基本统一,陛下也能安心了。”
姜维却严肃道:“天下虽已基本统一,但仍不能掉以轻心。西方的凉州刺史张轨虽未公开与大汉为敌,但也未归附大汉,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他的动向;此外,境外的少数民族部落仍有可能入侵边境,我们必须加强防御,确保北方长治久安。”
费祎赞同道:“姜将军所言极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完善北方的治理政策,尤其是在律法推行与文化融合上多下功夫。北方百姓与少数民族部落长期受曹魏统治,对大汉律法尚不熟悉,若直接照搬中原律法,恐引发抵触,不如先挑选与民生相关的条款,如户籍管理、赋税征收、邻里纠纷调解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译成鲜卑、匈奴语言,在各州郡县与部落聚居地张贴宣讲,让百姓们逐步理解适应。”
姜维眼前一亮,当即点头:“此计甚妙!律法推行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另外,文化融合也需跟上——可在北方各州开设官学,招收汉族与少数民族子弟一同入学,教授《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时也允许部落长老在官学中讲授部落传统习俗,让双方子弟在学习中相互了解,消除隔阂。”
两人正商议间,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名斥候快马奔来,翻身下马后躬身禀报道:“将军、大人,凉州刺史张轨派使者前来晋阳,现已在府衙外等候,说有要事求见。”
姜维与费祎对视一眼,皆看出对方眼中的意外。张轨自曹魏末年便驻守凉州,向来保持中立,如今突然派使者前来,不知是何用意。“请使者到议事厅等候,我们即刻返回。”姜维沉声道。
回到晋阳府衙议事厅,只见一名身着青色官服的使者正端坐案前,见姜维与费祎进来,连忙起身行礼:“凉州刺史府参军杨阜,拜见姜将军、费大人。”
姜维抬手示意他落座,开门见山问道:“杨参军远道而来,不知张刺史有何见教?”
杨阜拱手道:“将军平定北方,一统中原,实乃天下之幸。我家刺史久闻将军忠义,亦深知大汉统一天下乃大势所趋,此次派在下前来,是想向将军表达归附之意——凉州愿归入大汉版图,听从朝廷调遣,只求朝廷能保留凉州现有官员配置,让张刺史继续镇守凉州,安抚地方百姓。”
姜维与费祎闻言,心中皆是一喜。凉州地处西北,与西域接壤,战略位置重要,若能和平归附,可省去不少兵戈之苦。费祎上前一步,笑着道:“张刺史能识时务,顺应天意,实乃明智之举。朝廷向来优待归附官员,只要凉州真心归降,保留现有官员配置之事,我们可代为向陛下奏请,想必陛下定会应允。”
杨阜闻言,心中大石落地,连忙起身道谢:“多谢将军与大人成全!我家刺史已备好凉州户籍、粮册与军备清单,待朝廷旨意下达,便会正式移交。”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厚重的文书,双手递到姜维面前。
姜维接过文书,翻开一看,里面详细记载了凉州七郡的百姓户数、田地数量、存粮数额与军备情况,可见张轨归附之心确实诚恳。“杨参军可在晋阳暂住几日,待我们将此事奏报陛下,收到旨意后再回凉州复命。”姜维说道。
杨阜躬身应道:“谨遵将军吩咐。”
送走杨阜后,姜维立即提笔写下奏折,详细禀报张轨愿归附之事,请求刘禅批准保留凉州现有官员配置,并派遣官员前往凉州协助管理。奏折写好后,他派专人快马加鞭送往洛阳。
十日后,洛阳传来圣旨,刘禅不仅批准了张轨的请求,还任命张轨为凉州牧,赏赐锦缎两千匹、黄金百两,同时派遣三名官员前往凉州,协助张轨推行大汉律法与政策。杨阜接到圣旨后,立即辞别姜维与费祎,返回凉州复命。
随着凉州的归附,大汉的疆域已基本统一,只剩下西域少数城邦尚未纳入版图。姜维与费祎商议后,决定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劝说西域各国归附大汉,恢复汉朝时期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与此同时,北方各州的治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官学陆续开设,汉族与少数民族子弟一同入学,课堂上既有儒家经典的讲授,也有部落习俗的交流,孩子们很快便打成一片;互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丝绸、茶叶、马匹、毛皮等物资,中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也传入少数民族部落,部落百姓开始学习耕种,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边境的防御工事不断完善,边防军日夜巡逻,确保边境安全,境外的少数民族部落见状,也不敢轻易来犯。
一日,姜维来到晋阳城外的官学视察。只见操场上,汉族与鲜卑、匈奴的孩子们正在一起练习射箭,虽然语言不同,但彼此配合默契,脸上满是笑容。教室中,教书先生正在讲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台下的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有人举手提问。
“将军,您看,这便是文化融合的力量。”陪同视察的费祎笑着说道,“假以时日,北方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定能真正融为一体,共同为大汉的繁荣富强努力。”
姜维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是啊,天下统一不易,长治久安更难。我们不仅要平定战乱,更要让百姓们安居乐业,让各民族和睦相处,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
回到府衙后,姜维接到了洛阳送来的书信,信中刘禅告知他,洛阳已开始筹备封禅大典,待北方局势彻底稳定后,便会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祭祀天地,宣告天下统一。同时,刘禅还在信中表示,待封禅大典结束后,便会召姜维返回洛阳,共同商议大汉未来的发展规划。
姜维读完书信,心中感慨万千。从天水少年到蜀汉大司马,从追随诸葛亮北伐到平定南方、统一北方,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如今终于实现了天下统一的目标,也完成了诸葛亮与刘备的遗愿。他走到书架前,取出诸葛亮临终前赠予他的《出师表》手稿,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在心中默念:“丞相,先帝,你们看到了吗?天下已定,汉室复兴,你们的遗愿,我终于实现了。”
次日清晨,姜维召集魏延、廖化、陆抗等人来到议事厅,向他们传达了刘禅的书信内容,并部署了后续的工作:“如今北方局势基本稳定,凉州已归附,西域使者也已出发,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是巩固北方的统治,确保边境安全,同时协助费大人完成北方各州的行政建设。待封禅大典结束后,我便会返回洛阳,届时北方的军事事务,就拜托各位了。”
魏延、廖化、陆抗等人齐声应道:“请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负将军所托,守护好北方边境,协助费大人做好治理工作!”
姜维点头,目光扫过众人,心中充满了信任。这些年来,他们一同出生入死,早已成为生死与共的兄弟,有他们驻守北方,他十分放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维与费祎一同穿梭于北方各州,视察行政建设、农业生产与边境防御情况,解决百姓们遇到的问题。每到一处,百姓们都会自发地涌上街头,欢迎他们的到来,有的还会送来茶水与水果,表达对大汉朝廷的感激之情。
看着眼前安居乐业的百姓与欣欣向荣的景象,姜维心中明白,这便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天下统一,百姓安康。虽然未来仍有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君臣同心,将士协力,大汉定能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北境的风缓缓吹过,带着麦田的清香与百姓的欢声笑语,吹拂着姜维的战甲。他站在晋阳城头,望向南方洛阳的方向,眼中满是坚定与期待——封禅大典即将举行,天下统一的盛世即将到来,而他的使命,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