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75章 洛阳诏回议封禅

第275章 洛阳诏回议封禅(1/2)

目录

第一折晋阳接诏辞北境

深秋的晋阳已飘起零星冷霜,清晨的阳光透过府衙窗棂,在案上那封鎏金封皮的圣旨上投下暖光。姜维刚结束边境巡查,一身玄色战甲还沾着塞外沙尘,便见内侍省少监捧着圣旨快步走来,身后跟着两名持剑侍卫,皆是洛阳宫廷制式装扮。

“大司马接旨——”少监尖细的嗓音在议事厅内响起,姜维连忙整理衣甲,率魏延、廖化、陆抗及费祎等人跪伏于地。圣旨展开的簌簌声中,熟悉的诏文言辞恳切,先是嘉奖姜维平定北方、招抚凉州之功,随后便点明核心:“今北境安澜,天下归心,泰山封禅大典择定冬月初八举行,诏大司马姜维即刻还朝,共商大典事宜,辅佐朕祭告天地,以昭大汉统一天下之盛。”

接旨起身时,少监笑着上前递过茶水:“姜将军劳苦功高,陛下在洛阳时常念叨您,说这封禅大典缺了您这位定北功臣,便少了三分底气。”姜维谢过赏赐,目光却落在窗外——晋阳城头的“汉”字大旗正迎风猎猎,城外农田里,百姓们正忙着收割晚秋作物,一派安宁景象。

“少监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先请歇息。”姜维安排好内侍起居,转身便召集群臣议事。议事厅内,魏延率先开口:“将军此去洛阳,北方军事当如何安排?如今鲜卑轲比能部虽未异动,但西域使者尚未传回消息,若有变故……”

“文长勿忧。”姜维走到地图前,指尖点在幽州、并州与凉州交界处,“你仍驻守幽州,重点防备轲比能部南下;元俭(廖化字)坐镇并州,继续加固边境长城,同时协助费大人推进地方行政;幼节(陆抗字)需留在辽西,配合段匹磾安抚鲜卑各部落,务必确保封禅期间北境无扰。”

费祎补充道:“我已让各州刺史整理好户籍、赋税簿册,待将军面圣时可一并呈奏,也让陛下知晓北方治理进展。另外,凉州牧张轨派其子张寔押送的岁贡已在途中,预计三日后抵达晋阳,将军可带往洛阳,也算凉州归附后的一份心意。”

议事至午后,姜维回到内院,取出诸葛亮遗留的《出师表》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字迹仍清晰有力,他摩挲着纸边,轻声自语:“丞相,如今北境已定,洛阳召我回去筹备封禅,想来离‘还于旧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次日清晨,晋阳城外的校场上,三万将士列阵送行。姜维翻身上马,身着鎏金战甲,腰佩镇国剑,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些年来,正是靠着这些将士的浴血奋战,才换得今日的太平。“诸位坚守北境,便是守护大汉的根基。待我从洛阳归来,再与诸位共赏这北国风光!”

马蹄声起,姜维率领百名亲卫沿官道南下。行至漳水河畔时,他勒马驻足,望着远处芦苇荡——数月前,他正是在此与魏延会师,开启北伐征程,如今河水依旧东流,却已是换了人间。亲卫队长见他神色感慨,轻声道:“将军,冬日将近,若不赶路,恐难在封禅前抵达洛阳。”姜维点头,策马前行,身影很快消失在官道尽头。

一路南下,所过郡县皆是一派生机。邺城的粮仓储满新粮,许昌的工坊里工匠们忙着打造农具,洛阳城外的官道上,百姓们正忙着修缮房屋,筹备过冬。抵达洛阳城郊时,只见一支仪仗队早已等候在此,为首的正是太尉蒋琬与司徒董允。

“伯约(姜维字),可算盼回你了!”蒋琬上前握住姜维的手,眼中满是笑意,“陛下昨日还问了三次,说你若再不到,怕是要亲自出城迎接了。”董允也笑着补充:“如今洛阳城内百姓皆知,定北的大功臣要回来主持封禅,街头巷尾都在盼着见你一面呢。”

姜维连忙谦逊道:“都是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我不过是尽了分内之事。”说话间,仪仗队缓缓向皇宫行进,沿途百姓纷纷驻足围观,孩童们提着灯笼跟在队伍后,高声喊着“姜将军”,欢呼声此起彼伏。

进入皇宫,刘禅早已在太极殿外等候。这位年轻的皇帝身着龙袍,快步上前拉住姜维的手臂,语气激动:“伯约,你平定北方,招降凉州,让大汉真正一统,朕总算没辜负先帝与丞相的期望!”姜维跪地请罪:“臣在外领兵,未能及时辅佐陛下,还望陛下恕罪。”刘禅连忙扶起他:“快起来,朕还要靠你商议封禅大典的细节,你若请罪,朕岂不是要自罚了?”

太极殿内,君臣落座。刘禅取出泰山封禅的初步方案,上面详细列明了祭祀流程、随行官员及护卫兵力。“封禅需先祭天于泰山之巅,再祭地于梁父山,朕想让你担任封禅大礼使,主持整个仪式,你看如何?”姜维连忙起身推辞:“臣乃武将,恐难胜任大礼使一职,不如由蒋太尉担任,臣愿统领禁军护卫陛下安全。”

蒋琬适时开口:“伯约不必推辞。此次封禅,意在宣告天下一统,你是定北功臣,由你主持仪式,更能彰显大汉威德。况且你久在军中,统筹调度能力远超我等,此事非你莫属。”刘禅也附和道:“蒋太尉所言极是,伯约就不要再推托了。”姜维见君臣一致,便躬身应下:“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接下来的几日,姜维与蒋琬、董允及太常寺官员一同细化封禅流程。从祭祀用的礼器规格,到随行人员的位次排列,再到泰山沿途的安保部署,每一个细节都反复商议。太常寺卿担忧道:“泰山附近山林茂密,恐有猛兽出没,且山路崎岖,陛下的銮驾通行需格外小心。”姜维提议:“可提前派三千禁军清理山路,在险要处搭建栈道,同时安排猎户沿途巡查,确保陛下安全。”

商议间隙,刘禅常召姜维入宫,谈及北方治理。“伯约,费祎奏报说北方各州已开设官学,少数民族子弟与汉族子弟一同读书,此事当真?”姜维点头:“臣离晋阳前曾去官学视察,鲜卑、匈奴的孩子与汉族孩子一起学《论语》,一起练射箭,相处十分融洽。假以时日,各民族定能真正融为一体。”刘禅闻言大喜:“好!先帝曾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如今不仅王业一统,还要让天下百姓不分民族,皆为大汉子民,这才是真正的盛世!”

这日午后,姜维正在府中整理北方军务奏报,忽闻府外传来喧哗声。出门一看,只见一群百姓捧着瓜果蔬菜站在府前,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老者,正是当年洛阳城破后,被姜维救下的平民。“姜将军,您为大汉平定北方,让我们能过上安稳日子,这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老者说着,将一篮新鲜的冬枣递到姜维面前。

姜维连忙接过篮子,对百姓们拱手道:“多谢诸位乡亲,我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这些东西还请大家带回。若真要感谢,就感谢陛下的仁政,感谢将士们的牺牲。”百姓们不肯离去,纷纷说道:“将军若不收,我们就一直站在这里!”僵持间,蒋琬路过,见状笑着解围:“伯约,百姓们的心意你就收下吧,这也是他们对大汉朝廷的信任。”姜维无奈,只得收下瓜果,又让管家取来银两,分发给百姓,这才化解了这场“风波”。

离封禅大典还有十日时,西域传来消息——西域都护府旧址已被重新修缮,龟兹、于阗等十余国国王亲自前往洛阳,愿归附大汉,参加泰山封禅大典。刘禅接到奏报后,当即召姜维入宫:“西域各国来朝,这是大汉天威远播的象征!伯约,你看是否要增派兵力,护送各国国王前往泰山?”姜维思索道:“西域路途遥远,各国国王随行人员众多,可派五千骑兵前往敦煌接应,同时通知沿途各州做好接待准备,确保一路安全。”刘禅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下令调兵遣将。

随着封禅大典临近,洛阳城内愈发热闹。工坊里日夜赶制祭祀礼器,街道两旁挂起了红色灯笼,各国使者陆续抵达,住进了朝廷安排的驿馆。姜维每日忙碌于皇宫与禁军大营之间,既要确认封禅流程无误,又要调度禁军做好安保,常常忙到深夜。

这晚,姜维回到府中,刚卸下战甲,便见管家呈上一封书信,信封上写着“阿莱娜亲启”。他拆开一看,竟是西羌部落首领之女阿莱娜的来信——当年姜维在陇西与曹魏作战时,阿莱娜曾协助他探查魏军粮道,如今西羌已归附大汉,阿莱娜随部落迁至凉州边境定居。信中说,西羌部落已备好良马百匹,作为献给朝廷的封禅贺礼,近日便会送往洛阳。

姜维看着信中熟悉的字迹,想起当年在陇西的并肩作战,心中泛起暖意。他提笔回信,告知阿莱娜封禅大典的日期,邀请她若有空,可前来洛阳观礼。写完信,他走到窗前,望着夜空里的一轮明月,心中默念:“明日便是前往泰山的日子,丞相,先帝,你们在天有灵,定能看到这大汉一统的盛景。”

第二折泰山途次护銮驾

冬月初四清晨,洛阳城外的校场上旌旗招展,五万禁军列阵整齐,甲胄在晨光中闪着冷光。刘禅身着十二章纹龙袍,乘坐由六匹白马牵引的金根车,蒋琬、董允、姜维等文武百官随行,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

车队刚出洛阳地界,便遇上年末的第一场小雪。细密的雪花落在金根车的车帘上,很快融化成水珠。姜维勒马行在金根车旁,目光警惕地扫视着沿途地形——此处多为平原,视野开阔,不易设伏,但他仍不敢大意,每隔十里便派斥候前往前方探查,确保道路安全。

行至兖州境内时,雪势渐大,官道变得泥泞难行。金根车的车轮陷入泥中,禁军士兵们连忙上前推车,却因雪滑,几次都未能成功。刘禅掀开车帘,看着冒雪推车的士兵,对身边的内侍说:“让将士们歇一歇,莫要冻坏了身子。”姜维见状,立即下令:“暂停行进,让士兵们搭建临时营帐,待雪小后再继续赶路。”

营帐搭建完毕,姜维亲自巡视各营,查看士兵们的取暖与饮食情况。在一处禁军营帐内,他见几名士兵正围着篝火搓手取暖,便走上前问道:“兄弟们冷不冷?干粮还够不够?”一名年轻士兵连忙起身:“将军放心,我们有厚实的棉衣,干粮也足够,就是这雪再下下去,怕是要耽误行程。”姜维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太常寺早已算过天气,这雪明日便会停。大家今夜好好休息,明日我们加快速度,定能按时抵达泰山。”

次日清晨,雪果然停了,天空放晴,阳光洒在积雪覆盖的大地上,格外耀眼。队伍重新出发,沿途百姓纷纷在路边跪拜,献上热茶与干粮。行至泰山脚下的泰安城时,西域各国国王与段匹磾、刘豹等少数民族首领早已在此等候。姜维按照事先安排,让禁军将各国使者与首领的队伍编入封禅行列,同时加强安保,防止出现意外。

泰安城内的驿馆中,刘禅召见了西域各国国王。龟兹国王捧着一尊玉佛,恭敬地递到刘禅面前:“大汉中兴,一统天下,此乃天意。我西域各国愿永附大汉,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刘禅接过玉佛,笑着说:“朕善待天下子民,无论中原还是西域,皆是大汉国土,尔等不必多礼。此次封禅,朕邀尔等一同前往泰山,便是要让天地见证,大汉与西域永为一体。”

当晚,姜维接到斥候禀报——泰山南麓的山道上发现几具不明身份的尸体,身上携带的兵器并非大汉制式。姜维立即召集禁军将领商议:“此事蹊跷,泰山乃封禅之地,不容有任何闪失。明日清晨,我亲自率领一千精锐骑兵,提前前往泰山之巅探查,你们留守泰安城,保护陛下与百官安全。”

次日天未亮,姜维便率一千骑兵向泰山进发。山道积雪未化,骑兵们只能下马步行,牵着马缓慢前行。行至半山腰时,忽闻林中传来异响,姜维立即下令:“全军戒备!”话音刚落,数十名蒙面人从林中冲出,手持弯刀向骑兵们扑来。

“来者何人?竟敢在此阻拦封禅队伍!”姜维拔剑迎战,镇国剑寒光一闪,便将一名蒙面人的弯刀斩断。蒙面人见状,不敢恋战,转身便向林中逃窜。姜维率军追击,却在林中发现了更多蒙面人,他们依托树木设伏,箭雨不断袭来。

“不好,有埋伏!”姜维判断蒙面人数量远超己方,且熟悉地形,硬拼恐会吃亏,便下令:“撤出山道,退回泰安城!”骑兵们且战且退,好在蒙面人并未穷追不舍,很快便消失在林中。

回到泰安城,姜维立即向刘禅禀报此事。刘禅闻言,面色凝重:“莫非是曹魏残余势力或轲比能部所为?”蒋琬也担忧道:“若泰山附近有埋伏,封禅大典恐难顺利举行。”姜维沉思片刻:“臣怀疑这些蒙面人是鲜卑轲比能部的死士。轲比能一直不愿归附大汉,此次见西域各国都来朝贺,恐是想趁机破坏封禅,扰乱我大汉民心。”

“那该如何是好?”刘禅问道。姜维提议:“臣愿率领五千禁军,彻底清剿泰山附近的埋伏,同时让段匹磾派鲜卑骑兵协助,他们熟悉轲比能部的作战方式,定能事半功倍。”刘禅点头:“就依你之计,务必确保封禅大典安全。”

段匹磾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三千鲜卑骑兵赶来。他查看了蒙面人遗留的兵器与马蹄印,肯定地说:“将军所言极是,这正是轲比能部死士常用的弯刀,马蹄印也与鲜卑战马相符。轲比能定是在泰山北麓设了主营,想趁陛下登山时发动突袭。”

姜维与段匹磾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姜维率领五千禁军从泰山南麓进山,段匹磾率领三千鲜卑骑兵从北麓包抄,两面夹击,彻底清剿埋伏。出发前,姜维对留守泰安城的董允说:“若三日之内我们未传回消息,你便让陛下暂缓登山,同时调兖州驻军前来支援。”

进山后,姜维率军沿着山道缓慢推进,每到一处险要地段,都派士兵仔细搜查。行至泰山之巅的祭天台附近时,终于发现了轲比能部的埋伏——数百名死士隐藏在祭天台周围的岩石后,手中的弓箭已对准山道。

“放箭!”姜维一声令下,禁军士兵们立即举弓还击。死士们纷纷从岩石后冲出,与禁军展开近身厮杀。就在此时,远处传来鲜卑骑兵的号角声——段匹磾率领骑兵从北麓赶到,对死士形成合围之势。

轲比能部的死士虽悍勇,但在汉军与鲜卑骑兵的夹击下,很快便溃不成军。激战半个时辰后,死士们死伤殆尽,只剩下几名俘虏被押到姜维面前。“说!轲比能在哪里?”姜维厉声问道。一名俘虏颤声道:“首领……首领在泰山北麓的山洞中,他说若我们未能阻止封禅,便会亲自率军进攻泰安城。”

姜维立即下令:“段首领,你率领骑兵前往北麓山洞捉拿轲比能,我率军返回泰安城保护陛下!”段匹磾领命而去,姜维则带着禁军快速下山。回到泰安城时,刘禅正焦急地在驿馆外等候,见姜维归来,连忙上前:“伯约,情况如何?”

“陛下放心,埋伏已清剿,段匹磾正前往捉拿轲比能。”姜维躬身禀报,“不过轲比能可能会率军进攻泰安城,臣建议立即加强泰安城的防御,同时调兖州驻军前来支援。”刘禅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下令:“传朕旨意,兖州刺史立即派两万驻军前往泰安城,协助禁军防守!”

两日后,段匹磾传回消息——轲比能已被生擒,其部众三千余人全部投降。原来,轲比能见死士未能成功,便想率军进攻泰安城,却被段匹磾的骑兵截击,最终兵败被俘。姜维接到消息后,立即前往驿馆向刘禅禀报:“陛下,轲比能已被擒获,泰山附近的威胁已全部解除,封禅大典可如期举行。”

刘禅大喜,当即下令:“将轲比能押往洛阳,待封禅结束后,朕要亲自审问。明日清晨,我们便前往泰山之巅,举行封禅大典!”

冬月初八清晨,天刚蒙蒙亮,封禅队伍便从泰安城出发,向泰山之巅进发。此时的泰山已被积雪覆盖,山道上早已由禁军清理出一条通道,沿途每隔几步便有一名禁军士兵站立守卫。刘禅乘坐着由士兵抬着的肩舆,在文武百官与各国使者的簇拥下,缓缓向山顶攀登。

姜维身着大礼使服饰,手持玉圭走在队伍前方,每过一处险要路段,都会停下脚步确认安全,再示意队伍继续前行。雪后初晴的泰山,云雾缭绕在山间,阳光穿透云层洒下,将石阶上的积雪映得晶莹剔透,宛如一条通往天际的白玉大道。

行至“十八盘”时,山道陡然陡峭,肩舆难以行进。刘禅便下了肩舆,与百官一同步行攀登。他身着厚重龙袍,走得额头冒汗,却始终未曾停下脚步。姜维见状,递上一块手帕:“陛下,山路陡峭,若累了,可稍作歇息。”刘禅摆摆手,笑着说:“封禅是大事,朕怎可因这点辛苦便退缩?当年先帝创业时,历经的艰难可比这多得多。”

随行的西域国王们见大汉皇帝亲自徒步登山,纷纷感慨不已。于阗国王对身边的龟兹国王说:“大汉皇帝如此勤政,又有姜将军这般忠勇之将,难怪能一统天下。”龟兹国王点头附和:“是啊,能追随这样的君主参加封禅,是我们西域各国的荣幸。”

历经两个时辰,队伍终于抵达泰山之巅的祭天台。祭天台由青石搭建而成,高约三丈,周围摆放着祭祀用的礼器——青铜鼎、玉琮、酒樽等,皆由太常寺精心准备,上面刻着精美的云纹与龙纹。姜维按照流程,先率领太常寺官员检查礼器与祭品,确认无误后,向刘禅禀报:“陛下,一切准备就绪,可举行封禅大典。”

刘禅整理好龙袍,缓步走上祭天台。此时,天边的云雾渐渐散去,阳光洒满祭天台,整个泰山仿佛被笼罩在一层金光之中。姜维手持玉圭,高声宣读祭文:“维大汉章武二十三年,冬月初八,皇帝刘禅,谨以玉帛、牺牲,昭告于皇天后土……昔汉室中微,天下三分,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臣等承先帝遗志,厉兵秣马,平定南方,一统北方,西收凉州,远服西域……今四海归一,百姓安乐,谨上尊号于天地,愿天地佑我大汉,永享太平,万代兴隆!”

祭文宣读完毕,刘禅亲自点燃祭品,向天地跪拜行礼。文武百官、各国使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也一同跪拜,山呼“万岁”,声音响彻泰山之巅,久久回荡。

封禅大典结束后,队伍下山返回泰安城。途中,姜维接到兖州刺史的奏报——已率两万驻军抵达泰安城外围,加强了城池防御。他将消息禀报给刘禅,刘禅欣慰道:“有伯约你统筹调度,朕十分放心。此次封禅能顺利举行,你功不可没。”

回到泰安城驿馆,刘禅下令设宴款待百官、各国使者与少数民族首领。宴席上,段匹磾押着轲比能前来复命。轲比能身着囚服,面色憔悴,却仍不肯低头。刘禅看着他,沉声道:“轲比能,你多次骚扰大汉边境,抗拒归附,此次又妄图破坏封禅大典,可知罪?”

轲比能抬头道:“我乃鲜卑大可汗,只知统领鲜卑各部,为何要归附大汉?今日被俘,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姜维上前一步,厉声道:“如今北方各族皆已归附大汉,共享太平,你却执迷不悟,挑起战乱,置鲜卑百姓于不顾,算什么大可汗?若你肯真心归降,陛下可饶你不死,让你继续统领部众,与大汉百姓和睦相处。”

轲比能沉默片刻,看着宴席上与汉族官员谈笑风生的段匹磾与刘豹,心中动摇。他知道,鲜卑部落若继续与大汉为敌,迟早会被剿灭,不如归附大汉,还能为部众谋一条生路。最终,他跪地叩首:“我愿归降大汉,再也不敢反叛!”

刘禅见状,笑着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朕任命你为鲜卑别部都尉,继续统领你的部众,驻守漠南,协助段匹磾维护边境安全。”轲比能连忙谢恩,心中对大汉的敬畏又多了几分。

宴席结束后,姜维回到房间,刚坐下便收到费祎从晋阳发来的书信。信中说,北方各州的春耕准备工作已陆续展开,朝廷派发的种子与农具已分发到百姓手中,少数民族部落也开始学习农耕技术,边境暂无异动。姜维看完信,心中安定——北境安稳,封禅顺利,大汉的根基越来越稳固了。

次日,封禅队伍启程返回洛阳。沿途百姓听闻大典圆满成功,还擒获了作乱的轲比能,纷纷在路边焚香跪拜,迎接皇帝与百官归来。回到洛阳后,刘禅下旨大赦天下,减免全国半年赋税,赏赐百官与禁军将士,举国欢庆。

第三折洛阳朝堂论新政

封禅大典结束后的第三日,刘禅在太极殿召开朝会,召集群臣商议大汉一统后的新政。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姜维站在武将之首,目光专注地听着皇帝讲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