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商路拓新通远域(1/2)
第一折探路西行谋新途
延城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都护府的议事厅内。姜维手持西域最新绘制的商路图,指尖划过已有的五条互市连接线,目光最终落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空白处。
董厥刚将各互市季度交易报表呈上,见姜维神色专注,轻声补充:“将军,如今西域内部商路已趋成熟,延城、交河城等互市的丝绸、茶叶常供不应求,但中原商户反馈,西域特产运往长安、洛阳的路途仍显曲折,且向西暂无稳定商道,大月氏及以西诸国的香料、宝石难以批量流入。”
姜维抬眼,将舆图推至众人面前:“互市虽兴,但仅局限于西域境内与中原腹地,非长久之计。当年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如今我们当承其志,向西拓路,连接大月氏、安息乃至更远的国度,让商路成为跨越山海的纽带,既增财源,更固邦交。”
郭淮闻言皱眉:“将军所言极是,但向西之路艰险异常。帕米尔高原冰川纵横,戈壁沙漠遍布,且大月氏虽暂时罢兵,对我大汉仍心存戒备,恐会阻挠商队通行。此外,沿途还有多个小部落散居,习性不明,安全隐患极大。”
“正因艰险,才需先行探路。”姜维语气坚定,“我意组建一支探路使团,由熟悉西域地形的将领带队,联合愿意合作的部落使者,探明西行路线,联络沿途诸国,为商路开辟扫清障碍。”他当即点将:“张嶷久镇南中,熟悉异族事务,且善于应变,任命你为探路使团正使,率五百精锐骑兵,携带中原特产与大汉国书,即刻筹备出发;杨戏精通文书交涉,任副使,负责与沿途部落、诸国洽谈;董厥留守都护府,协调各互市筹备后续通商物资,待探路成功,便组织首批西行商队。”
张嶷与杨戏躬身领命。三日后,探路使团在延城外集结。五百骑兵皆配良马、携干粮与防身武器,行囊中装满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原特产,既是探路途中的补给,也是赠予沿途部落的礼物。姜维亲自送行至城外驰道,拍着张嶷的肩膀叮嘱:“此行首要任务是探明路线,其次是联络邦交,切勿轻易动武。若遇友好部落,便赠礼示好,邀请其参与通商;若遇敌意阻拦,先晓以利害,实在无法通融,再相机行事,务必保全使团主力。”
张嶷抱拳回应:“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早日开辟西行商路,为西域再添繁荣。”说罢翻身上马,挥手示意使团出发。马蹄声踏破晨雾,五百骑兵排成整齐队列,朝着帕米尔高原的方向疾驰而去。
使团一路向西,先是抵达蒲犁国互市。这里作为西域南部的通商枢纽,已有不少来自周边小国的商户。杨戏借此机会,与蒲犁国国王会面,送上中原特产,说明西行探路之意。蒲犁国国王早因互市获益,欣然应允提供向导,并派遣使者随行,协助联络沿途部落。
离开蒲犁国后,路途愈发艰险。先是翻越海拔数千米的帕米尔高原山口,寒风刺骨,积雪没膝,马匹行走艰难。士兵们只得下马步行,牵着马匹缓慢前行,不少人嘴唇冻得发紫,却无一人退缩。张嶷身先士卒,带头铲雪开路,鼓舞士气:“越过此山,便是新的天地,大家再加把劲!”
翻过高原,眼前出现一片广袤的戈壁。烈日当空,黄沙漫天,水源稀缺成为最大的难题。使团携带的饮水日渐减少,每到一处绿洲,都需仔细搜寻水源。一日,使团在戈壁中发现一处干涸的河床,张嶷当即下令士兵挖掘,挖到丈许深处,终于涌出清泉。士兵们欢呼雀跃,纷纷取水补充,休整片刻后继续前行。
沿途遇到第一个游牧部落——休循部。部落民众见大批骑兵到来,手持武器围了上来,神色警惕。张嶷示意士兵放下武器,让杨戏带着蒲犁国使者与中原特产上前交涉。杨戏用流利的西域通用语说道:“我们是大汉西域都护府的探路使团,此行只为开辟商路,与诸国部落互通有无,绝非侵犯之意。这些丝绸、茶叶,是我大汉的薄礼,愿与贵部结为友好。”
休循部首领眯眼打量着使团,又看了看眼前的丝绸与茶叶,这些都是部落中难得一见的珍品。他沉吟片刻,让部落民众收起武器,邀请使团进入营地。营地中,休循部民众用马奶酒和烤羊肉招待使团。席间,张嶷详细说明通商的好处:“一旦商路开通,贵部的皮毛、药材可运往西域互市,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农具,部落百姓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休循部首领连连点头:“大汉的互市我早有耳闻,若能开通商路,我部自然愿意相助。前方百里外有一处峡谷,是通往大月氏的必经之路,常有盗匪出没,我可派遣部落勇士为你们引路,助你们平安通过。”
次日,休循部的二十名勇士加入使团,充当向导。在他们的带领下,使团顺利穿过峡谷,避开了盗匪的埋伏。一路向西,使团又先后遇到捐毒、尉头、乌秅等部落,皆以礼相待,赠送礼物,说明通商之意。多数部落都因互市的名声,愿意支持商路开辟,有的提供食物补给,有的派遣向导,有的则表示愿意加入后续的通商贸易。
十日后,使团终于抵达大月氏边境。大月氏士兵见使团到来,立刻通报国王波调。波调此前因汉军在西部边境的军事演习而心存忌惮,如今见大汉使团前来,心中疑虑重重,既想了解来意,又怕有诈,便下令让使团在边境营地等候,先派遣使者前往探查。
张嶷与杨戏心知大月氏的顾虑,耐心在边境等候。期间,杨戏整理了大汉与西域互市的繁荣景象、通商带来的利益等资料,准备呈给波调。三日后,大月氏使者返回,带来波调的旨意,允许使团进入都城面见。
进入大月氏都城,使团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都城内商铺林立,人流涌动,不少商品带有西域与中亚的特色。波调在王宫召见张嶷与杨戏,大殿之上,波调神色威严,开口问道:“贵使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要事?”
杨戏上前一步,恭敬呈上大汉国书与通商计划书,说道:“我大汉天子仁慈,欲与天下诸国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如今西域互市繁荣,惠及万千百姓,我等此次前来,是想邀请贵国加入通商之路,贵国的香料、宝石、良马可运往中原与西域,换取所需物资,两国百姓皆能获益。我大汉愿与贵国签订通商盟约,保障商队安全,减免部分关税,共促繁荣。”
波调翻阅着通商计划书,又看了看一旁摆放的中原特产,心中暗自盘算。大月氏虽统一了周边小国,但经济仍依赖游牧与简单的贸易,若能与大汉开通商路,获取中原的丝绸、茶叶、农具等物资,对国家发展大有裨益。但他仍有顾虑:“大汉与我大月氏曾有边境摩擦,如何确保商队安全?若贵国借通商之名,行窥探之实,该如何是好?”
张嶷当即回应:“国王陛下放心,我大汉向来言而有信。通商盟约中明确规定,两国需派遣士兵共同护卫商路,打击盗匪;商队往来需持有通关文牒,不得携带武器,不得窥探他国机密。若有违约行为,可终止通商,并追究责任。此外,我西域都护府姜将军已下令,西部边境戍堡仅负责防御,绝不主动挑衅,愿与贵国世代友好。”
波调沉思良久,又与身旁的大臣商议片刻,最终点头应允:“好!我大月氏愿与大汉签订通商盟约,开辟商路。我将派遣使者随贵使返回西域,与姜将军详细商议盟约细节。”
张嶷与杨戏心中大喜,当即向波调道谢。在大月氏停留三日后,使团带着大月氏的使者与通商盟约草案,踏上返程之路。沿途部落得知使团与大月氏达成通商意向,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商路建设,不少部落首领还亲自前来送别,赠送了当地的特产。
二十日后,探路使团顺利返回延城。姜维早已在都护府等候,听闻使团成功联络大月氏,且沿途部落皆愿相助,心中十分欣慰。张嶷与杨戏详细汇报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路线情况以及与大月氏的交涉过程,呈上了通商盟约草案。
姜维翻阅着草案,又查看了张嶷绘制的西行路线图,满意地点头:“你们此行劳苦功高,为西行商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要尽快与大月氏使者商议,敲定盟约细节,同时组织人力物力,修整西行商路,在沿途设立驿站与补给点,为首批商队出发做好准备。”他当即下令:“董厥负责与大月氏使者洽谈盟约,明确关税标准、商队护卫职责、纠纷仲裁等事宜;郭淮统筹西行商路的修整与驿站建设,调动屯田区的士兵与百姓,重点修缮戈壁与高原路段,在沿途绿洲设立十个驿站,配备粮食、饮水与护卫士兵;张翼负责选拔首批西行商队的商户与护卫,确保商队安全与物资充足。”
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董厥与大月氏使者经过数日洽谈,最终签订《大汉-大月氏通商盟约》:两国商队在指定路线通行,关税定为交易额的两成,由双方共同收取;各自派遣五百士兵,在边境及商路关键路段联合护卫;设立联合仲裁署,处理通商纠纷;互不干涉对方内政,世代友好通商。
郭淮则率领屯田区的三千士兵与两千百姓,前往西行商路沿线修整道路。戈壁路段铺设碎石,填补坑洼;高原山口清理积雪,拓宽路面;在沿途绿洲修建驿站,每个驿站配备百名士兵、五十名工匠与充足的粮食、饮水、药品,既能为商队提供补给,也能防范盗匪袭击。
张翼在各互市选拔商户,最终选定两百户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商户组成首批西行商队,携带丝绸、茶叶、瓷器、农具等物资,价值百万钱。同时,挑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商队护卫,配备连弩、投石机等武器,确保商队安全。
一个月后,西行商路修整完毕,驿站建设完成,首批商队也已筹备就绪。延城外,商队整齐排列,骆驼与马匹满载物资,商户与护卫士兵精神抖擞。姜维亲自为商队送行,手持通关文牒,递给商队首领:“此行责任重大,既要顺利将货物运往大月氏,也要向沿途诸国展示大汉的诚意与实力。切记遵守通商盟约,诚信经营,若遇困难,可联系沿途驿站与护卫士兵,都护府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商队首领接过通关文牒,躬身回应:“请将军放心,我等定不负所托,圆满完成通商任务。”随着一声令下,商队缓缓出发,沿着新修的西行商路,朝着大月氏的方向前进。姜维站在城楼上,望着商队远去的背影,心中暗忖:西行商路的开辟,不仅是通商之路,更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西域的繁荣,必将因此更上一层楼。
第二折商队西行遇险途
西行商队离开延城后,沿着新修的驰道一路向西。起初的路段平坦宽阔,沿途不时能看到屯田区的农田与村庄,百姓们见到庞大的商队,纷纷驻足观望,脸上满是好奇与羡慕。商队在第一个驿站休整时,驿站的士兵早已备好粮食与饮水,工匠们也主动为商队检修马匹与车辆,一切都井然有序。
离开西域腹地,商队进入帕米尔高原边缘地带。这里的道路虽已修整,但地势起伏较大,马匹与骆驼行走愈发艰难。护卫统领李严下令减慢行进速度,让士兵们轮流在前探路,确保道路安全。商队中的商户们大多是第一次西行,面对高原的壮丽景色,既惊叹又忐忑。一位来自成都的商户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感慨道:“都说西域艰险,如今看来,这高原之景,也是平生难得一见。只是不知前路还有多少困难等着我们。”
李严闻言,安慰道:“放心吧,郭将军早已派人修整了道路,沿途还有驿站补给,只要我们小心谨慎,定能平安抵达大月氏。”话虽如此,但他心中也不敢大意,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进入高原深处,天气突变。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乌云密布,狂风呼啸,雪花夹杂着冰雹倾泻而下。商队被迫停下前进的脚步,士兵们迅速搭建起临时帐篷,保护商户与物资。冰雹砸在帐篷上噼啪作响,狂风几乎要将帐篷掀翻。李严亲自带领士兵加固帐篷,安抚受惊的马匹与骆驼,忙得不可开交。
这场暴风雪持续了整整一日一夜。雪停之后,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分不清哪里是路面,哪里是悬崖。李严派出数名经验丰富的士兵,带着工具在前铲雪探路,其余士兵则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清理道路。商户们也纷纷下车,加入铲雪的行列。经过半日的努力,终于清理出一条狭窄的通道,商队得以继续前行。
翻越帕米尔高原后,商队进入一片广袤的戈壁。这里烈日炎炎,黄沙漫天,水源稀缺。虽然沿途驿站提供了补给,但商队人数众多,马匹与骆驼的饮水消耗巨大,不得不节省使用。不少士兵与商户都出现了口干舌燥、头晕目眩的症状,李严下令每日清晨与傍晚凉爽时赶路,中午则在阴凉处休整,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一日,商队在戈壁中前行时,突然遭遇一群盗匪袭击。这群盗匪约有三百余人,骑着快马,手持弯刀与弓箭,从沙丘后疾驰而出,直奔商队的物资车辆。李严早有防备,当即下令护卫士兵结成防御阵型,连弩手在前,刀盾手在后,做好战斗准备。
“放箭!”随着李严一声令下,数百支弩箭齐发,盗匪纷纷中箭落马。但盗匪人数众多,且悍不畏死,依旧疯狂冲锋。双方展开激烈厮杀,刀光剑影,喊声震天。商队的商户们也拿起随身携带的武器,协助士兵防守。李严身先士卒,手持长枪,斩杀数名盗匪首领,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激战半个时辰后,盗匪伤亡惨重,见久攻不下,只得仓皇逃窜。商队也有数十名士兵受伤,数匹骆驼与马匹被杀。李严下令清点伤亡与物资损失,安排军医为受伤士兵诊治,同时派人前往附近的驿站求援,补充马匹与物资。
驿站的士兵接到消息后,迅速赶来支援,带来了充足的马匹、粮食与药品。经过两日的休整,商队补充完毕,再次踏上征程。经历了暴风雪与盗匪袭击,商户们的信心受到了一定打击,有些商户甚至产生了退缩的念头。李严召集商户们开会,鼓励道:“西行之路本就艰险,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半途而废。如今我们已经闯过了最艰难的路段,再过几日便能抵达大月氏。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不负此行。”
商户们闻言,心中的退缩之意渐渐消散。一位商户起身说道:“李统领说得对,我们不能因这点困难就放弃。有李统领与各位将士的保护,我们一定能平安抵达。”其他商户也纷纷附和,商队的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继续西行数日,商队抵达大月氏边境。大月氏的护卫士兵早已在此等候,见到商队后,仔细核对了通关文牒,便带领商队前往边境驿站休整。驿站内,大月氏的官员热情接待了商队,询问了西行途中的情况,并表示国王波调已在都城等候商队的到来。
在边境驿站休整一日后,商队在大月氏士兵的引导下,前往都城。沿途的大月氏百姓见到商队满载的中原物资,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丝绸、瓷器等特产,不少人已经开始询问价格。商户们见状,心中大喜,知道此次通商必定能收获颇丰。
抵达大月氏都城后,商队受到了隆重的欢迎。波调国王亲自在王宫门外迎接,与李严及商户代表亲切交谈,对中原的特产赞不绝口。随后,波调在王宫设宴款待商队众人,席间,双方就通商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
宴会结束后,大月氏为商队安排了专门的交易区域。次日,交易正式开始。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一经展出,便吸引了大批大月氏百姓与贵族前来购买。丝绸的光滑柔软、茶叶的清香醇厚、瓷器的精美别致,都是大月氏从未见过的珍品。一位大月氏贵族为了购买一匹云锦,不惜花费十匹良马;不少百姓则用皮毛、药材换取茶叶与瓷器,交易现场热闹非凡。
商户们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推销货物,一边与大月氏商户洽谈后续的贸易合作。李严则与大月氏的护卫统领一同巡视交易区域,维护治安,确保交易顺利进行。期间,也有一些小摩擦发生,比如部分大月氏商户试图压低价格,或者对度量衡产生异议,但在联合仲裁署的调解下,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交易持续了十日,商队带来的物资几乎销售一空,换取了大量的香料、宝石、良马与金银。商户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李严见交易顺利完成,便开始筹备返程事宜。波调国王亲自为商队送行,赠送了大批大月氏的特产,并表示愿意与大汉长期通商,希望后续商队能带来更多的中原物资。
返程途中,商队不再像来时那般匆忙,商户们一边清点货物,一边交流着此次通商的经验。李严则更加谨慎,沿途加强了巡逻,防范盗匪再次袭击。幸运的是,返程之路较为顺利,虽然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比如部分路段因雨水冲刷出现塌陷,但在士兵与商户的共同努力下,都及时修复,并未影响行程。
经过一个月的跋涉,商队终于顺利返回延城。此时,延城早已张灯结彩,姜维率领文武官员与百姓们在城外迎接。看到商队满载而归,众人欢呼雀跃。姜维走上前,与李严及商户代表一一握手,欣慰地说道:“你们辛苦了!首批西行商队圆满成功,不仅为大汉与大月氏的通商奠定了基础,也为西域商路的拓展树立了榜样。”
商队首领将此次通商的账本与换取的特产呈给姜维,说道:“将军,此次通商共售出中原物资价值百万钱,换取香料五千斤、宝石千余颗、良马三百匹,还有大量金银,获利颇丰。大月氏百姓对中原特产极为喜爱,纷纷盼着后续商队尽快前往。”
姜维翻阅着账本,脸上露出笑容:“好!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董厥,即刻组织第二批、第三批西行商队,挑选更多优质商户,携带更多种类的中原物资,前往大月氏及以西诸国通商;郭淮,继续修整西行商路,在沿途增设更多驿站与护卫点,确保商队往来安全;张翼,加强对商队护卫的训练,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文武官员齐声领命。首批西行商队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中原与西域商户的通商热情,越来越多的商户报名参与西行通商,西行商路逐渐繁忙起来。
第三折远邦来朝结善盟
西行商路的繁荣,不仅让大汉与大月氏的贸易日益密切,更吸引了更远的安息、身毒等国的关注。安息国位于大月氏以西,是中亚的强国,盛产香料、珠宝与丝绸(安息的丝绸多为转手贸易),听闻大汉国力强盛,物产丰富,且与大月氏通商往来频繁,便派遣使者带着珍贵的特产,跟随第二批西行商队前来西域,希望能与大汉建立通商关系。
这日,安息使者抵达延城。姜维得知后,亲自在都护府设宴款待。宴席上,安息使者呈上安息国王的国书与特产——上好的香料、晶莹剔透的宝石与一匹罕见的安息织锦,恭敬地说道:“我安息国王久闻大汉天威,仰慕中原文明,听闻大汉与大月氏通商和睦,特派遣我前来,希望能与大汉结为友好之邦,开通通商之路,互通有无,惠及两国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