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拓海通途连远洋(1/2)
第一折海道初探启新篇
延城的秋意渐浓,都护府内的议事氛围却如盛夏般炽热。姜维刚处理完远西商路的月度奏报,董厥便捧着一卷竹简匆匆而入,脸上带着难掩的兴奋:“将军,交州刺史遣使送来急报,说岭南渔民在南海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条通往南洋诸岛的海路,岛上部落不仅盛产珍珠、香料,还流传着更往西有‘西洋大国’的传闻!”
姜维闻言,眼中瞬间闪过精光。远西商路的成功开辟,让大汉的影响力直达欧罗,但陆地商路绵长,沿途虽有规制保障,仍受地形、战乱等因素制约。若能开辟海路,与南洋、西洋连通,既能分流陆地商路的压力,更能开拓新的贸易疆域,让大汉的通商之路真正做到“陆海并举”。
“快呈上来!”姜维接过竹简,仔细翻阅。奏报中详细记载了渔民的见闻:南海之外,有大小数十个岛屿,岛上土着以渔猎为生,手中的珍珠圆润硕大,香料气味独特,对中原的丝绸、瓷器极为渴求。更有老渔民说,曾随洋流漂至更远的西洋,见过疆域辽阔的国度,那里的人穿锦衣、住石屋,交易用的金币上刻着奇特的花纹。
“海路通商,可行!”姜维放下竹简,语气坚定,“当年张骞通西域,开陆上丝绸之路;如今我们若能通海路,便是开海上丝绸之路,其意义不亚于远西商路!”
郭淮上前一步,略显担忧:“将军,海路不比陆路,风浪难测,暗礁密布,且我们对南海及西洋的地理、水文一无所知,贸然派遣船队,风险极大。再者,打造远洋船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耗时长久,恐影响陆地商路的运维。”
“风险与机遇并存,当年开辟远西商路,何尝不是步步惊心?”姜维沉吟道,“我们不必急于求成,可先组建一支探海使团,探明海路情况。至于船只与物资,可联合交州刺史与岭南商户,他们熟悉海事,必有相助之心。”
当即,姜维做出部署:“董厥,你即刻草拟文书,送往交州刺史府,邀请其选派熟悉海事的官员与渔民,加入探海使团;同时联络岭南各大商户,晓以通商之利,争取他们出资出力,打造探海船只。郭淮,你从屯田区抽调百名工匠,前往岭南,协助打造适配远洋航行的船只,重点改良船体结构,增强抗风浪能力,同时准备充足的粮食、淡水储存器具与医疗物资。杨戏,你负责选拔使团成员,需挑选精通水性、熟悉地理,且能言善辩之人,任命曾出使身毒、熟悉异域事务的张嶷为正使,年轻将领霍弋为副使,率五百士兵,随船护卫。”
众人领命而去。消息传到岭南,交州刺史立刻选派了二十名经验丰富的海事官员与五十名老渔民,岭南商户更是踊跃响应,纷纷出资,仅用一个月便募集了足够的资金。郭淮率领的工匠抵达岭南后,与当地造船工匠通力合作,借鉴岭南渔船与中原战船的优点,打造了十艘“远洋探海船”。这种船体长三丈、宽一丈,船体采用双层木板,外层包裹铁皮,以防礁石撞击;船尾设置尾舵,便于操控方向;船上配备了指南针(改良后的司南)、测深绳、望斗等导航工具,还预留了大量空间储存粮食、淡水与货物。
三个月后,探海使团在岭南番禺港集结。十艘探海船整齐排列在港口,船上插着大汉的旗帜,五百士兵身着轻便铠甲,手持弓弩,神情肃穆;张嶷与霍弋站在主船船头,身后跟着海事官员与老渔民,一切准备就绪。
姜维亲自从延城赶赴番禺港送行。他登上主船,拍着张嶷的肩膀叮嘱:“此行探海,首要任务是‘探’,而非‘通商’。务必探明南海诸岛的位置、水文、气候,与岛上部落建立友好关系,了解西洋的大致方位与国情。若遇风浪,以保全人员与船只为重;若遇友好部落,便赠礼示好,阐明通商之意;若遇敌意,切勿硬拼,绕道而行即可。”
张嶷抱拳躬身:“将军放心,末将定谨记嘱托,纵使历经惊涛骇浪,也要探明海路,为远洋通商开辟道路!”
霍弋也上前说道:“请将军安心,我定会保护使团安全,协助张大人完成使命!”
姜维点点头,走下船只。随着一声号角响起,十艘探海船缓缓驶离番禺港,朝着南海深处进发。岸边,姜维与交州刺史、岭南商户们挥手告别,望着船队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上,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牵挂。
船队出海初期,海面风平浪静。老渔民凭借经验,指引船只沿着熟悉的航线前行,每日清晨与傍晚,船员们都会测量水深、观察天象,记录沿途的岛屿与洋流情况。张嶷则组织船员学习航海知识,熟悉指南针的使用,同时教导士兵如何在海上应对突发情况。
十日后,船队抵达第一个岛屿。岛上植被茂密,远远便能看到土着居民在岸边活动。张嶷下令船只缓缓靠近,派两名精通岭南方言的官员,携带丝绸、瓷器等礼物,乘小船登岛。土着居民起初十分戒备,手持长矛、弓箭,围住登岛官员。待官员拿出色彩艳丽的丝绸,比划着表达友好之意后,土着居民的戒备心逐渐放下,带领他们见到了部落首领。
部落首领见丝绸光滑柔软、瓷器精美别致,眼中露出喜爱之色。张嶷趁机登岛,向首领赠送了更多礼物,详细说明大汉探海使团的来意,表达了通商的愿望。首领得知中原物产丰富,又听闻通商能换取更多丝绸、瓷器,当即点头应允,邀请使团在岛上休整,并赠送了大量新鲜的鱼、水果与珍珠。
在岛上停留三日,使团详细记录了岛屿的地形、气候、物产,绘制了简易地图。离开时,部落首领派遣两名熟悉周边海域的土着,随船指引航线。此后,船队沿着土着指引的方向,先后抵达了十几个岛屿,与岛上部落建立了友好关系,收集了大量南海诸岛的地理、水文信息,更获取了关于西洋的模糊线索——一位年长的土着首领说,向西航行数月,能见到一片广阔的大陆,那里的人种植一种高产的谷物(水稻),用青铜制作工具,还会烧制独特的陶器。
离开最后一个岛屿后,船队正式向西洋方向进发。此时,海面的风浪逐渐增大,船只在波峰浪谷间起伏,不少船员出现晕船症状,呕吐不止。霍弋立刻安排军医诊治,分发缓解晕船的草药,同时组织士兵加固船体,检查物资,确保船只安全。
一日夜间,突然遭遇暴风雨。狂风呼啸,巨浪滔天,船只如同落叶般被肆意抛掷,船上的绳索被扯断,部分货物被卷入海中。张嶷临危不乱,下令船员降下船帆,握紧船舵,用绳索将身体固定在船上,同时让士兵们轮流排水,防止船只沉没。老渔民们凭借丰富的经验,指引船只避开暗礁与漩涡。
暴风雨持续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才渐渐平息。船队损失不小,一艘船因船体受损严重,无法继续航行,只能弃船,船员与物资转移到其他船只上;十余名船员受伤,粮食与淡水也有部分损失。
面对困境,部分船员心生退意。张嶷召集众人,激励道:“我们肩负着开辟海路的使命,岂能因一点风浪便退缩?远西商路的开辟,历经千难万险,如今我们只差一步便能抵达西洋,只要坚持下去,必定能完成使命,让大汉的旗帜插上西洋的土地!”
霍弋也说道:“各位放心,我们有坚固的船只、精准的导航工具,还有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克服困难,顺利抵达西洋!”
在张嶷与霍弋的鼓励下,船员们重新振作精神,修缮船只,补充淡水(利用雨水过滤),整理物资,继续向西航行。
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航行,海面逐渐平静下来,远处隐约出现了陆地的轮廓。船员们见状,个个欢呼雀跃,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张嶷拿起望斗,仔细观察,只见陆地绵延不绝,岸边有炊烟升起,显然有人居住。
“准备靠岸!”张嶷下令。船只缓缓靠近岸边,岸上的居民发现了船队,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陌生人。他们身着麻布衣物,皮肤呈古铜色,手中拿着青铜农具与石器,眼神中充满了戒备与好奇。
张嶷按照之前与南海部落打交道的经验,派官员携带丝绸、瓷器登岸,表达友好之意。起初,岸上居民不愿靠近,直到一位老者看到丝绸,眼中闪过惊讶之色——他曾听祖辈说过,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国度,盛产一种“天衣”(丝绸),如今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老者主动上前,与官员交流(通过手势与简单的语言猜测),得知使团来自大汉,前来探路通商。他立刻带领官员见到了当地的部落联盟首领。首领见大汉使团带着珍贵的礼物,又听闻通商能带来更多好处,便放下戒备,邀请使团登岸休整。
在部落联盟停留期间,张嶷与霍弋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情况:这里是西洋的一片大陆(中南半岛),分布着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最强大的是“扶南联盟”,控制着沿海地区,农业发达,盛产水稻、香料、象牙,青铜冶炼技术较为先进。扶南联盟的首领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得知大汉国力强盛,物产丰富,便希望能与大汉建立联系。
张嶷见扶南联盟实力较强,又有通商意愿,便代表大汉与首领达成初步协议:扶南联盟允许大汉商船停靠其港口,双方开展贸易;大汉则向扶南联盟赠送丝绸、瓷器与农具,传授中原的耕种技术。
离开扶南联盟后,船队继续向西航行,又抵达了几个部落联盟,与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经过三个多月的探海,使团终于收集到了南海至西洋的详细航线、地理、水文信息,绘制了完整的《远洋海道图》,并与南洋、西洋的多个部落联盟达成通商意向。
次年年初,探海使团顺利返回番禺港。姜维早已在此等候,见到船队归来,立刻上前迎接。张嶷与霍弋详细汇报了探海途中的所见所闻,呈上了《远洋海道图》与通商意向书。姜维翻阅着地图,看着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的岛屿、航线、暗礁,心中大喜:“你们此行劳苦功高,为远洋通商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要尽快筹备远洋商队,让大汉的货物通过海路,运往南洋与西洋!”
第二折远洋商队启征程
番禺港的春日,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首批远洋商队终于整装待发。此次商队由三十艘远洋商船组成,每艘船配备五十名船员、二十名士兵,共计一千五百名船员、六百名士兵,由张嶷担任商队统领,霍弋担任护卫统领。
商队携带的物资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有中原的农具、纸张、漆器、铁器等,价值高达五百万钱。为了应对远洋航行的需求,船上还配备了充足的粮食、淡水、药品、导航工具与维修器具,同时携带了大量用于与南洋、西洋部落交换的礼物。
出发前夕,姜维在番禺港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他登上主船,手持通关文牒,递给张嶷:“此行远洋,路途遥远,风浪难测,你们不仅要顺利将货物运往南洋、西洋,完成通商任务,更要向沿途部落展示大汉的诚意与实力。切记遵守与各部落达成的协议,诚信经营,与人为善,若遇困难,可依靠《远洋海道图》与沿途友好部落的帮助,都护府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张嶷接过通关文牒,躬身回应:“请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负所托,带领商队圆满完成通商任务,开辟大汉的远洋通商之路!”
霍弋也说道:“将军安心,我定会竭尽全力,保护商队人员与物资安全,确保商队顺利往返!”
姜维点点头,走下船只。随着一声嘹亮的号角响起,三十艘远洋商船缓缓驶离番禺港,朝着南海深处进发。岸边,姜维与交州刺史、岭南商户们挥手告别,望着船队在海平面上逐渐远去,心中充满了期待。
商队沿着探海使团开辟的航线,一路向西航行。起初的路段较为熟悉,船员们操作熟练,船只行驶平稳。每日清晨,船员们都会测量水深、观察天象,根据《远洋海道图》调整航线;中午与傍晚,在甲板上晾晒衣物、补充淡水;夜间,轮流值守,防范风浪与海盗。
十余日后,商队抵达首个友好岛屿。岛上部落首领早已带领百姓在岸边等候,见到商队到来,立刻上前迎接。张嶷下令船只停靠岸边,组织商户们卸下部分货物,与部落进行交易。部落百姓用珍珠、香料、鱼干等换取丝绸、瓷器与农具,交易现场热闹非凡。一位部落妇女捧着换来的丝绸,爱不释手,笑着对身旁的人说:“这‘天衣’果然名不虚传,摸起来比棉花还要柔软!”
在岛上休整一日,补充了新鲜的鱼、水果与淡水后,商队继续前行。此后,商队先后抵达了多个南海岛屿,与岛上部落开展贸易,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商户们带来的丝绸、瓷器、农具供不应求,很快便卖出了不少货物,换取了大量珍珠、香料等特产。
离开南海诸岛后,商队向西洋方向进发。此时,海面的风浪逐渐增大,船只在波峰浪谷间起伏,不少商户出现晕船症状,脸色苍白,呕吐不止。霍弋立刻安排军医分发缓解晕船的草药,同时组织士兵安抚商户,为他们提供热水与食物。张嶷则亲自指挥船员操控船只,避开风浪与暗礁,确保航行安全。
一日,商队在航行途中,发现远处有几艘小船快速靠近。霍弋凭借经验判断,大概率是海盗,立刻下令商队组成防御阵型,士兵们手持弓弩,严阵以待。
靠近后,果然是一伙海盗,约有两百余人,乘坐五艘小船,手持刀枪、弓箭,气势汹汹地朝着商队冲来。海盗见商队船只高大、物资丰富,眼中露出贪婪之色,高声呐喊着发起攻击。
“放箭!”霍弋一声令下,士兵们万箭齐发,海盗纷纷中箭落水。部分海盗侥幸冲到船边,试图攀爬上船,被刀盾手奋力击退。张嶷则下令船员操控船只,撞击海盗小船,将其撞翻。
经过半个时辰的激战,海盗死伤惨重,剩余的人见商队防守严密,不敢再恋战,仓皇逃窜。商队虽有几名士兵受伤,但并无大碍,物资也未受损。
击退海盗后,商户们心有余悸。张嶷召集众人,安抚道:“各位不必惊慌,我们有精锐的士兵与坚固的船只,足以应对海盗的袭击。接下来,我们会加强警戒,确保大家的安全。”
霍弋也说道:“大家放心,我们会轮流值守,一旦发现海盗踪迹,立刻展开反击,绝不让他们有机可乘!”
此后,商队更加谨慎,每日派斥候船只在前方探查,夜间加强巡逻,成功避开了数次海盗的埋伏。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商队终于抵达西洋的扶南联盟。扶南联盟首领早已接到消息,派遣官员在港口迎接。商队停靠后,张嶷带领商户代表,前往联盟首领的居所,呈上大汉国书与礼物,表达了通商的诚意。
首领热情接待了张嶷一行,对中原的丝绸、瓷器赞不绝口。他当即下令,开放港口,允许商队在当地开展贸易,并安排专人负责协调。
交易正式开始后,扶南联盟的百姓与商人纷纷前来,对中原的货物充满了兴趣。丝绸因色彩艳丽、质地柔软,成为贵族们的最爱,一匹丝绸能换取数十斤香料或数颗珍珠;瓷器因造型精美、实用性强,深受普通百姓喜爱,不少人用粮食、布匹换取瓷器;农具则因锋利耐用,被当地农民抢购一空,他们纷纷表示,有了中原的农具,耕种效率大幅提高。
商户们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推销货物,一边与扶南商人洽谈后续的贸易合作。张嶷与霍弋则巡视交易区域,维护治安,确保交易顺利进行。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摩擦——部分扶南商人对中原的度量衡不熟悉,导致计价产生分歧。张嶷当即拿出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耐心讲解,按照之前与联盟首领约定的换算比例进行交易,很快便化解了矛盾。
在扶南联盟停留了十五日,商队带来的货物卖出了大半,换取了大量香料、象牙、珍珠、水稻种子等特产。商户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一位来自广州的商户笑着说:“这远洋通商比陆地通商利润更高,下次我要带更多丝绸、瓷器来,肯定能赚得更多!”
离开扶南联盟后,商队又前往了几个周边的部落联盟,开展贸易。这些部落联盟对中原货物同样需求旺盛,商队的货物很快便销售一空。
筹备返程时,扶南联盟首领亲自为商队送行,赠送了大量当地特产,并派遣使者随商队前往延城,希望能与大汉签订正式的通商盟约,引入中原的冶铁、造纸技术。张嶷欣然应允,与首领告别后,带领商队踏上了返程之路。
返程途中,商队因携带大量贵重物资,更加谨慎。张嶷将商队分成三队,前后呼应,每日派斥候船只探查路况,避开可能存在的风险。幸运的是,沿途的部落与联盟因之前与探海使团结下友好,纷纷提供便利,有的指引捷径,有的赠送补给,商队并未遭遇大的阻碍。
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商队终于顺利返回番禺港。此时,港口早已人山人海,姜维率领文武官员、交州刺史与岭南商户们,在岸边等候多时。看到商队的船只缓缓驶入港口,众人立刻欢呼起来,掌声与欢呼声震天动地。
船只停靠岸边后,张嶷与霍弋率先登岸,快步走到姜维面前,躬身行礼:“将军,末将幸不辱命,带领远洋商队圆满完成通商任务,顺利返回!”
姜维上前一步,扶起两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辛苦了!首批远洋商队的成功,不仅开辟了大汉的远洋通商之路,更让大汉的声威远播南洋与西洋,功绩卓着!”
随后,商户们陆续登岸,纷纷向姜维汇报通商情况。当听到商队带来的五百万钱物资全部售出,换取了大量香料、象牙、珍珠、水稻种子等特产,利润较陆地商路高出三成时,姜维更是喜不自胜:“远洋通商潜力巨大,今后我们要加大投入,组建更多远洋商队,让大汉的货物通过海路,销往更多国家与部落!”
扶南联盟的使者也登岸拜见姜维,恭敬地说道:“尊敬的姜将军,我奉扶南联盟首领之命,前来与大汉商议签订正式通商盟约,希望能引入贵国的冶铁、造纸技术,同时也愿将我国的香料、水稻种植技术分享给贵国,实现互利共赢。”
姜维笑道:“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大汉向来主张友好通商、文明互通,你提出的建议,我很乐意商议。接下来,我们将安排专人与你对接,尽快签订通商盟约,开启大汉与扶南联盟友好通商的新篇章。”
第三折海贸规制定方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