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明末殿试的八大问题(2/2)
这一刻,朱棣真的感觉自己跟李今越说的一样,恨不得现在就找根绳子给自己吊死算了。
他想来想去,脑子里只剩下那两个字。
没钱!特么的,全是钱的问题!
就在他脑中一片混乱时,刘怀瑾又补上了一刀。
“叔,咱们这还有个前提条件哈。崇祯时期,朝廷税收虽然名义上还有个近两三千万两白银,可实际上到账的,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就不错了。”
“加上每年军费开支就要消耗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两白银,有时候战事紧急甚至要追加。这么算下来,朝廷每年都可能有近千万两的财政缺口,只能靠加派、借债这些手段来填窟窿。”
“噗——”
朱棣感觉自己喉头一甜,差点没喷出血来。
人已经彻底麻了。
本来就难搞!自己还在想着怎么开源节流,结果你告诉我,特么的这不是没钱,这是还有巨额赤字!
还有,屯田!咱大明的屯田为什么会崩溃啊!
李今越看着朱棣那张从铁青到煞白,再到灰败的脸,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也没继续为难他。
“其实这些问题的原因,咱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就说第一个,士大夫问题。这也不难猜,明朝官员的俸禄,从朱元璋那时候开始,就整体偏低,养活一家人都勉勉强强,那不就只能从灰色地带去摸点钱吗?”
“这在古代王朝里其实也算潜规则,可问题是,整个国家这么大一块蛋糕,你给官员们的俸禄就这么点,早期国家欣欣向荣,头顶上还有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皇帝死死压着,官员们不敢乱来。”
“可问题是,你们老朱家还不节制,把最大的一块蛋糕拿去养那帮宗室!那就没得说了!”
李今越的语气变得有些不客气:“说句难听的,你们要是真把那些蛋糕分摊到老百姓身上,要苦大家一起苦,人家有些官员,心里头还有些理想的,想名垂青史的,心里头还不一定会不平衡。结果呢?明末的那些近亲藩王一个个富得流油!李自成,清军拿下河北的时候,那些个藩王的田产到底有多少,理都理不清。”
“我就举一个例子吧,孔尚任,传奇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的六十四代孙。他当时偷偷占了信阳王朱弘福两千多亩的土地,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信阳王压根就没发现!”
“你们可以推算一下,这个信阳王,他的赐田加上他自己兼并来的田,再加上那些地主为了避税挂靠在他名下的田,加起来究竟能有多少?”
“而且我再补充一句,这些藩王名下的所有田产,可都是不用交税的。那这些税,最后都分摊到谁的头上了?他们兼并和挂靠的这些土地,又让大明朝少了多少税收呢?这些,不用我多说了吧。”
这一番话,让朱棣的嘴唇抿得更紧了,几乎成了一条直线。
这时,刘怀瑾又接上了话。
“啊,还有军屯。说起来,明朝的屯田制度,早早就开始崩溃了。我记得,好像就是永乐晚年的时候,就开始有这个迹象了,虽然当时问题还不是很大。”
“永乐晚年?”
朱棣的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疙瘩,心头猛的一沉。
刘怀瑾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好像是从宣德以后吧,明朝的军屯事务就开始荒废了,屯田被内监、军官大量侵占,屯粮越来越少。然后到了正统年间,军屯就几乎被占了七七八八了,屯军也开始大规模逃亡,导致屯粮大幅度减少。”
“再到正德、嘉靖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军屯基本就走进了死胡同。万历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形同虚设。”
“到了崇祯时期,它不崩溃才有鬼了呢。”
听到这番话,朱棣心里头真是要多悲凉有多悲凉。
可他随即又想到了关键。
他奶奶的!
这军屯竟然是从自己晚年开始出现的迹象!
自己晚年不知道,可后来的皇帝呢!他们也都不知道吗!为什么不整改!
李今越看出了朱棣的想法,直接说道:“至于为什么军田的问题暴露后,明朝皇帝不整改,那可能是他们都比较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噗!”刘怀瑾直接笑出了声。
“那确实,老朱家的皇帝还是挺有智慧的,尤其是万历,好家伙的,从明宪宗开始明朝皇帝直接接力式地旷工,不上朝,差点把明朝干报废了。”
“而且从土木堡之变,明堡宗出门留学以后,明朝对边境外族就基本没有再像朱元璋朱棣那样定期清理,结果就是等国内出问题以后,谁都想上来咬明朝一口。”
“只能说,如果当时明朝的皇帝能发现问题,每代多少解决一个,那明朝可能也不至于是后期那样的局面吧。也难怪教员读到朱由检的时候会批注一句,问题扎了堆,那就不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