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承天新政!废除严刑峻法?(1/1)
老朱因盛世愿景重燃斗志,精神日渐矍铄,而大明的历史车轮也滚滚向前。
新岁更迭,洪武纪元正式画上句点,承天元年的曙光洒满应天府,标志着大明迈入全新的承天年间。
休沐日结束后,一场关乎国祚走向的新朝大朝仪即将举行——这不仅是新帝朱标正式执掌朝政后的首次大典,更将明确新一年的政治方向,传递出承天朝的执政倾向,让群臣提前预判、做好准备。
为确保新政平稳落地,大朝仪前夜,朱标在文华殿密召朱高炽、朱雄英二人,闭门商议“承天新政”的核心纲领。
烛火摇曳,映照着三人凝重的面容,新政推行已是必然——洪武朝以铁血手腕扫平乱世、奠定大明百年基业,废丞相、设三司、整吏治、固边疆,诸多举措为王朝稳固筑牢了根基,但多年的高压统治也积累了不少积弊:严刑峻法之下,官民皆有畏罪之心,行政体系虽高效却缺乏弹性;重农抑商的倾向虽保障了粮食安全,却也限制了商贸活力;对功臣的严苛猜忌,虽杜绝了藩镇之祸,却也让朝堂少了几分从容气度。
如今新朝肇建,民心期盼宽政,时代呼唤革新,新政势在必行,可如何推行、如何在洪武旧政与新政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却是个棘手难题——既要革除积弊、顺应时势,又不能全盘否定洪武朝的制度根基,否则极易引发朝堂震荡,让天下误以为大明根基动摇。
尤其关键的是,老朱仍是太上皇,这位开国帝王将一生心血倾注于大明江山,从草莽起兵到登基称帝,从平定四方到治理天下,每一项制度、每一条律法都承载着他的治国理念与心血。
朱标身为人子,既受儒家孝道熏陶,又感念父亲养育与传位之恩,绝不能做出不孝之举,更不能让一生操劳、刚卸下重担的父亲感受到“人走茶凉”的疏离,或是“人亡政息”的悲凉与落寞——这种情感上的伤害,远比制度调整更难弥补。
因此,兼顾革新与传承、平衡新政与旧制,同时维护太上皇的尊严与情感,成为此次密议的核心前提,亦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朱标率先打破沉默,语气沉稳而坚定:“高炽、雄英,洪武朝的严刑峻法,朕深知其弊。父皇当年为整顿吏治、稳固江山,推行重典,朝堂之上政治酷寒是出了名的,‘剥皮实草’、‘株连九族’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今朝中大多官员,皆是心怀惴惴、寝食难安,上朝如赴刑场,生怕哪天因一言不慎、一事疏忽便招来杀身之祸,连带着地方官员也人人自危,行政效率虽高,却少了几分体恤民生的温度。”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悲悯:“承天新政,首当其冲便是调整这些遗留的严刑峻法。朕主张宽大治国,要将《大明律》中过于严苛的多条内容进行修改——诸如非谋逆重罪不株连族人、废除‘剥皮实草’等酷刑、减轻笞杖之刑的力度。朕要以仁义教化天下,而非用严刑峻法约束子民,宣传以德服人、以礼待人,让官员敢做事、百姓安于心,从而达到教化百姓、宽刑省狱的目的,让承天朝成为真正的仁政之世。”
听到这话,朱高炽并不觉得意外,因为朱标自幼便在大儒名士的悉心教导下成长,宋濂、刘基等鸿儒重臣不仅传授他经史子集,更将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倾囊相授,让仁义之道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从束发求学时起,朱标便笃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定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教化而非刑罚,以仁义安抚民心、以礼乐规范秩序,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多年来,他目睹洪武朝严刑峻法下的官民惶惶,更坚定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唯有以仁义教化天下,废除过于严苛的刑罚,才能让官员放下戒心、安心任事,让百姓感受皇恩、心悦诚服,从而构建起君臣同心、民安国宁的盛世图景。
这种根植于内心的儒家信仰,早已成为他行事的准则,故而提出宽省刑狱、以仁治国的主张,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朱高炽早已有所预判。
朱雄英闻言,当即点头表示认可:“父皇所言极是,这是历朝历代的惯例。开国初期天下未定、乱象丛生,自当用重典以正风气、震慑奸邪;但如今新君即位,天下承平多年,边疆安稳、民生渐富,重典已无必要,反而容易引发官民抵触。转而推行仁政,发展民生,既能安抚百官之心,也能让百姓感受到新朝的暖意,收拢民心,稳固统治,这是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
面对朱雄英的支持,朱高炽也并不意外。
这些年来,朱雄英并未固守京城温室,而是始终随自己四处闯荡历练——早年一同前往辽东,亲见移民们在荒地上搭棚而居、开垦拓荒,寒冬里缺衣少食仍咬牙劳作;后来赴天津主持港口建设,目睹流民为谋生计背井离乡,在工地里风餐露宿、挣取微薄工钱;再到南洋开疆拓土时,见证当地土著在原始环境中挣扎求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模样触目惊心。
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朱雄英真切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艰辛与不易,也让他对“民生”二字有了最深刻的认知。
而朱高炽自始至终都将“爱民”作为行事根本,言传身教间,早已把“爱民如子”四个字深深刻进了朱雄英的心里面。
长久耳濡目染之下,朱雄英深知百姓是王朝根基,唯有让子民安居乐业,大明才能长治久安,故而对朱标宽省刑狱、推行仁政的主张深表认同,这份支持顺理成章,朱高炽早有预料。
但二人话音刚落,朱高炽却缓缓摇头,神色严肃地提出了不同意见:“父皇、大哥,宽刑省狱、推行仁政的初衷固然是好,但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绝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因推行仁政便废黜洪武朝的核心律法。”
他目光锐利,字字铿锵:“所谓洪武朝的‘政治酷寒’,说到底不过是针对那些贪官污吏而言。对于正直清廉、恪尽职守的官员,父皇的律法非但没有影响,反而为他们扫清了贪腐障碍,让他们能凭借政绩晋升,真正做到‘贤者上、奸者下’。老朱设立的那些严刑峻法,说白了就是悬在所有官员头上的一柄柄尖刀利刃,时刻提醒他们贪腐的下场,让他们生出敬畏之心、不敢越雷池半步。”
朱高炽加重语气,进一步剖析:“试想,洪武朝对贪腐的压制有多狠,官员们心中的**就被压抑得有多深!倘若承天元年刚一开局,便将这些严刑峻法尽数废除,等于直接拔掉了约束官员的獠牙。他们失去了最根本的警惕之心,多年被压制的贪念必然会疯狂反弹——洪武朝不让我们贪,现在承天朝来了,没了严刑峻法的约束,那他们能不趁机敛财、疯狂贪腐吗?”
“到时候,贪官污吏横行,朝堂**丛生,非但达不到仁政的目的,反而会葬送大明的根基,让父皇的仁心变成殃民的隐患!”